章学诚,字实斋。实斋论学,一反时趋。实斋云:“风气之开也,必有所以取……风气之成也,必有所以敝,人情趋时而好名,徇末而不知本也。”[1]即若考据学流风所及,时人“误以擘绩补苴谓足尽天地之能事也”[2]。故实斋之学“为能持世而救偏”[3]。其虽“最为一时通人所弃置而弗道”,亦“于心未尝有憾”。[4]亭林所倡“经学即理学”,本欲通经以明道,此则开风气之先也;后学乃袭风气之成,专务故训以通经,徇末而不知本也。实斋云:“道不离器,犹影不离形。后世服夫子之教者自六经,以谓六经载道之书也,而不知六经皆器也。……彼舍天下事物、人伦日用,而守六籍以言道,则固不可与言夫道矣。”[5]如实斋所言,“六经皆器”,而非载道之书,则故训即可通经,亦无以明道。“夫六艺者,圣人即器而存道”,“夫子所言,必取征于事物,而非徒讬空言,以为明道也”;“训诂章句,疏解义理,考求名物,皆不足以言道也”。[6]“六经皆器”,通经亦无以明道。于考据学鼎沸之际,此实无异于釜底抽薪。然则道何存焉?实斋云:“道者,万事万物之所以然,而非万事万物之当然也。……周公成文武之德,适当帝全王备……而以周道集古圣之成,斯乃所谓集大成也。……自古圣人,其圣虽同,而其所以为圣,不必尽同,时会使然也。
……周公集治统之成,而孔子明立教之极,皆事理之不得不然……故欲知道者,必先知周孔之所以为周孔。”[7]周孔之所以为周孔,此则时会使然也。“三代之衰,治教既分,夫子生于东周,有德无位,惧先圣王法积道备至于成周,无以继且续者而至于沦失也,于是取周公之典章……相与申而明之。此六艺之所以虽失官守,而犹赖有师教也。然夫子之时,犹不名经也。”[8]孔子有德无位,取周公之典章以为师教,此即所谓六艺。“后儒以圣师言行为世法,则亦命其书为经,此事理之当然也。然而以意尊之,则可以意僭之矣。”[9]“异学称经以抗六艺,愚也;儒者僭经以拟六艺,妄也。六经初不为尊称,义取经纶为世法耳,六艺皆周公之政典,故立为经。”[10]既明周孔之所以为周孔,而六艺之所以为六经。斯可谓云:“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11]后儒僭六艺以言六经,“惟舍事物而别见有所谓道尔”[12],“因之崇性命而薄事功,于是千圣之经纶,不足当儒生之坐论矣”[13]。“六经皆史”,固非坐论空谈。“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经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而讲学者必有事事……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
且如六经,同出于孔子,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春秋》,正以切合当时人事耳。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则吾不得而知之矣。”[14]“六经皆史”,而“史学所以经世”。“《传》曰礼时为大,又曰书同文,盖言贵时王之制度也。学者但诵先圣遗言,而不达时王之制度……不复计其实用也。故道隐而难知,士大夫之学问文章,未必足备国家之用也。……损益虽曰随时,未有薄尧舜而诋斥禹汤文武周公,而可以为治者。……故当代典章、官司掌故,未有不可通于《诗》《书》六艺之所垂。”[15] “六经皆史”,六经本为六艺,而必以“经世”为指归。“周衰文弊,六艺道息,而诸子争鸣。……其源皆出于六艺……道体无所不该,六艺足以尽之。诸子之为书,其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者,必有得于道体之一端,而后乃能恣肆其说,以成一家之言也。所谓一端者,无非六艺之所该,故推之而皆得其所本;非谓诸子果能服六艺之教,而出辞必衷于是也。”[16]诸子立说,皆源于六艺,而得道体之一端。“自诸子之纷纷言道,而为道病焉,儒家者流,乃尊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吾道矣。”[17]然“道公而学私”,“天下无全功,圣人无全用。……知体道者,诸家皆可存。”[18]至矣乎,实斋之论!“学业将以经世也……因其弊而施补救,犹历家之因其差而议更改也。
”[19]“六经皆史”,回复六经为六艺,而必以经世为指归,是可尽破经学之当然与道学之空谈。实斋非救时学之弊,乃救两千年学术之弊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卓然独立于千古,斯人者,章氏学诚也!--------------------------------------------------------------------------------[1] 《文史通义》卷二《原学下》。见《文史通义校注》页154。[2] 《文史通义》卷二《博约中》。见《文史通义校注》页162。叶注:“擘绩,应作襞积。”[3] 《文史通义》卷二《原学下》。见《文史通义校注》页154。[4] 《家书二》,《章氏遗书》卷九。见《文史通义新编新注》页817。[5] 《文史通义》卷二《原道中》。见《文史通义校注》页132。[6] 《文史通义》卷二《原道下》。见《文史通义校注》页138、140。[7] 《文史通义》卷二《原道上》。见《文史通义校注》页120-123。[8] 《文史通义》卷一《经解上》。见《文史通义校注》页93。[9] 《文史通义》卷一《经解中》。见《文史通义校注》页102。[10] 《文史通义》卷三《经解下》。
见《文史通义校注》页110。[11] 《文史通义》卷一《易教上》。见《文史通义校注》页1。[12] 《文史通义》卷一《易教下》。见《文史通义校注》页19。[13] 《文史通义》卷二《原道上》。见《文史通义校注》页123。[14] 《文史通义》卷五《浙东学术》。见《文史通义校注》页523-524。[15] 《文史通义》卷三《史释》。见《文史通义校注》页231-232。[16] 《文史通义》卷一《诗教上》。见《文史通义校注》页60。[17] 《文史通义》卷二《原道下》。见《文史通义校注》页138。[18] 《文史通义》卷四《说林》。见《文史通义校注》页347、355。[19] 《文史通义》卷三《天喻》。见《文史通义校注》页310。《文史通义校注》,章学诚著,叶瑛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5月第1版。《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