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云南出版集团出版发行了《不同年代三人对照记》(简称《对照记》)一书,引起了小小的骚动。
《不同年代三人对照记》在销售中
本书作者——郭兴良,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现已“奔八十”;景如画,资深媒体人,摄影、绘画小有成就,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若水,党政干部,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有着共同爱好的他们仨,常聚一起谈文论史话生活。 一天,读过大陆、台、港三人《对照记》的若水先生说:我们仨出生地、年龄、经历、职业及所学专业都不同,何不也来撰文对照一番呢?于是三人约定写作必须遵守“公约”, 每隔三周写出一篇文章,周六在网络媒体“曲靖M”发表,主题事先共同商定,文长约千字, 事不虚构,重点关注大众话题。
当时,全国高考在即,三人便以“高考”为题作了第一次对照,发表于2016年6月10日。三文依次为:郭兴良《那年高考,我不在乎》,景如画《高考,艺考》,若水《跳出“农门”的一搏》。从此,便有了后来的对童年、上大学、大学生活等多个主题的对照。
从2016年6月10日起,三人乐此不疲,至2018年2月10日,历一年零8个月,共630天从未间断,形成30个主题对照文章共90篇。
这是一本读来轻松而意味深长的书。本书是三位作者关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求学谋职、网络媒体等诸多方面的见解和经历,时间跨度近80年。
有读者评论此书为一面镜子,冷静而真实地映照社会的善恶美丑、人生的喜怒哀乐。有读者读后感叹:我们改变不了生命长度和宽度时,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增加生命的厚度,使灵魂更生动一些,使生活更幸福一些。还有读者说:对照现实中三位长者的坚守和坚持,看到的是平凡中蕴含的厚重,是一路前行永不忘记的初心!这,也是这本《对照记》带给我的温度!
……
而我读此书,就会联想余华小说《活着》,它就像一本散文版的《活着》,我们看到三位作者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心路历程,挣扎过、痛苦过、拼搏过、成功过、欢笑过、思考过……。同样的酣畅淋漓,同样有着大时代的烙印,同样是跌宕起伏的故事人生。
正如作者郭兴良老师所说,此书是以三作者年岁跨距为“经”、同题内容为“纬”的时序性对照。与此前大陆、台湾、香港三学人异地同时同题为文的空间性的《对照记》有着明显的不同, 更与张爱玲的散文集《对照记》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读此书,虽感叹时光太瘦,但我们却不会抱怨指缝太宽!让你感觉时间温柔经过,使你魂牵梦绕!而让读者仿佛经历数次人生轮回。
从三位作者年岁跨距的“经”来看,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旧中国开始,跨越新中国成立、文革、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等跨时近80年岁月。童年、小学、初中、高中、高考、大学、毕业、初踏社会等等,这些成长历程每个人都不会陌生,三人的经历却是如此的妙趣横生,仿佛时间从未曾走远,让你一下子就回到了昨天!
同题内容为“纬”的时序性对照,春节、国庆、元旦,这些节日“平实”着生活;微信、电影、朋友圈,每天都在“晃荡”着生命;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这些问题无时不在“磕碜”着你。作者对人生思考的角度、深度,总能引起你的共鸣。你会不自觉地想加入到他们仨中一起对照,好想变成咱们四、咱们五等,让纬度更宽,内容更加丰厚。
从语言风格和内容来看,本书有着独特风格。三人文章语言都非常朴素、平实,读来感到轻松有趣。但仔细品味,可轻轻触摸到历史脉动,听到作者内心的呼声,收获的却是一种厚重。文章写的都是平常事,但平常之事不平淡!所写内容,无不在平平常常中开出真知灼见的花朵,让你耳目一新!
《对照记》“童年”,郭兴良老师在《我居然活了下来》中描述,母亲因为郭老的三个弟弟、两个妹妹,都先后死在出租房里而感到十分恐惧,所以不敢在出租房里生郭老,于是郭老出生在牛圈里。他还详细地描述了当时母亲希望他好好“活着”所做的事,现在看来让人感到有点匪夷所思,但无不真实地反映当时落后、无助的百姓心理。
母亲怕我死掉,采取诸多行动:
一、自降为“婶”。若称“妈”,则显得母子关系太亲密,会惹阎王怪罪而将我勾走,循此旧俗者,非只我一例。
二、广拜“干爹”。拜杀猪的,期他的刀能斩妖除魔;拜充“桥”石块,助人以积德免灾;拜南门箐山脚一竖插石条,求根牢命硬。
三、请取“大名”。母亲算命知我缺了五行之“木”,请其取名曰“兴樑”。(后被我私自改“樑”为“梁”、为“糧”、为“粮”、为“良” )
四、自命“小名”。母亲给我取名“长生”,可日数呼之。
《对照记》说“衣”,景如画老师在《“穿”的记忆》中描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让自己衣着好看,想添件衬衣又买不起,就买一个白色“假领子”来替代,在外衣下只露出领口部分,看上去像穿了件衬衣,其实只是一个领子而已。而现代的“假领子”则是一种时尚,手工刺绣则当仁不让的成为“非遗”对象,惹得藏家们争相收藏。这个对比让人感受到了日新月异的生活变化,和已走向繁荣富强祖国的伟大。
《对照记》“雪”,若水先生在《冻伤皮肤炼就心》中写道:面对困难有两种结果,如果迎难而上不畏惧,你将战胜困难,成为生活的强者;如果畏步不前,那你将倒在困难面前,无奈地去顺从生活的摆布。
读者刘冬梅在读后感《增加生命的厚度》一 文中写道:三位作者带着我做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让我看到了近80年中国人所经历的贫穷和苦难,及人们不懈的追求和努力;看到了那个在牛圈中呱呱坠地的婴儿终于活了下来,还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看到了那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玩微信,熟练地使用着网络用语“蓝瘦”“香菇”而被九十多岁的母亲呵斥“不要玩手机了!”,看到他雪中跳水、驾车的任性;看到了那个工作了两年,为追求梦想,又去准备高考的青年,看到了那个用画笔记录乡愁的画家;看到了那个穿着薄衣在冰雪中提着小火盆去上学的小男孩,看到了那个对社会现状做深刻思考并提出自己建议的长者……生命之河带着对这个世界深沉的爱和使命,穿越峭壁险滩,翻越崇山峻岭,静静淌过肥沃的原野,伴着那独有的清香、和谐的旋律奔流远方。
《不同三代人对照记》就是散文版的《活着》,三位作者的心路历程虽是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普泛性实录,却让你感觉到时光是如此的温柔,岁月如徐徐清风掠过,尤如那个浪漫的午后,你品着淡淡的清茶,等着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遇见,不经意的你却和他们仨一同,触摸到历史的脉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