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见习记者 刘玉涵
鲍尔吉·原野
“我今天早上到西湖边上跑步,我看到草地里面长的那个蘑菇,我突然想到特朗斯特罗姆说‘蘑菇像从大地深处呼救的手’,我觉得真实。”
说起当下写作的真实性,春风童书奖获得者鲍尔吉·原野为观众展开了一幅“画面”。
这是6月13日上午“生生不息”第十届春风悦读榜文化沙龙的现场,余华、叶兆言、洪治纲、陈福民、杨潇、刘震云、鲍尔吉·原野、金仁顺、鲁敏、李宏伟、程士庆、郑重齐聚一堂,分享自己的创作故事和心得。
嘉宾们围绕“历史记忆”“书写当下”“数字未来”三个主题,进行了一场场精彩的思想交锋。
“中国人文史哲不分家,”叶兆言开场就从《史记》出发,点出了中国的史传传统。洪治纲对此深表赞同:“每一个文学都必然地包含着一个对历史的观察。”他还补充道,从个人来讲,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和历史的存在,对人的书写离不开对历史的书写。
余华直接讲了两个关于卖车的小故事,用故事引发共鸣,生动地阐释了历史的影响。“历史价值的存在就在于,它一直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今天的行为,影响着我们以后的行为。”
陈福民也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论是科学的还是日常操作的,历史观和文学观没有办法割裂开。
杨潇在重走西南联大的过程中,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作家的笔下是离不开感情的。“虽然我自认为我写所有的东西每句话都有出处,也是用相对严格的非虚构标准,但是情的东西是最大的存在。”
作家们达成了共识,历史对于文学、对于当下甚至对于未来,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而文学又与历史不同,它是更加个人的、离不开情感的。
由此谈到小说的真实性,刘震云的一段阐释引发了黑匣子剧场的阵阵笑声。
“刚刚一个小姑娘拿一个《活着》让我签名,你说它真实还是不真实?”刘震云打趣,“她说‘您写得太好了’,那我总得谦虚一下吧,我说《活着》是我早期的作品,你可以再去看看《文城》和《一日三秋》。”
他说“没有生活就没有文学,文学确实是描写生活的。但恰恰有时候是生活停止的地方,文学出现了。”出现的是什么?是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它决定了文学能走多远。
鲁敏和金仁顺都认为,小说创作中的真实是一种非常大的悖论。当然,这也是其魅力所在。“小说是通过虚构的手段来触动人真实的心弦。”
对这个问题,鲍尔吉·原野则反问:如果你说的真实是让大家相信这是一件发生过的事情,那有什么意义呢?
文学是远不止于此的。那写作的真实是什么?他跑步时“偶遇”的蘑菇,就是一种答案。
如果说,前面两场论坛,嘉宾们还能达成基本认识上的一致,那么有关数字未来的讨论就是各抒己见了。
元宇宙、NFT是近来越来越火热的概念,钱江晚报·小时新闻也在持续推出“数字藏品口碑榜”关注热点新概念的发展。那么NFT会是出版的未来吗?
郑重认为,NFT不是出版业的未来。“但是出版业作为优质高端的内容产业,NFT一定可以给它提供一种增值的途径,并且反哺我们的文化产业。”
李宏伟则想象,在元宇宙的未来之中,出版包括写作可能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一种游戏方式,大家各自完成各自的分工。
程士庆不怎么同意两位嘉宾的看法,他认为NFT会带来一个根本性的变革。一方面,人类可以获得真正的数字化拓展;另一方面文学本身可以成为元宇宙。
对于这件新事物的看法,谁也不能说服谁,一切有待时间的检验。
整场论坛高潮不断,嘉宾们金句频出,观众们在每场主题论坛结束后积极提问,与嘉宾们互动。
从过去到未来,从记忆到现实,从纸笔到NFT新形态,阅读与写作始终和生活相融、与时代共振,发挥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