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看见一位喜欢科普文学方面的朋友似乎被人私信骂了,我仔细看了看前因后果,大概是 这位朋友回答了一个问题,然后一群人群起而攻之。我并不喜欢看别人撕逼,但是,我在评论区里面看见了一个人的评论,我想这就是撕逼的问题症结了。
某评论者说;“特反感文科一副我专业你们都不懂的傲娇。”那么,文科生真的很傲娇所以引起大家反感吗?亦或者是大众的偏见?
今天的社会,社会分工已经非常细了,生活中到处都是技术黑箱,我们习惯于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举个例子,你的手机或者电脑坏了,你会去交给专业维修人员维修(如果你要反驳说,我自己也会修而且经常自己修,那么默认你也是专业人员。)。似乎其他所有的领域都是如此(个别反智主义的例外),唯独文史哲比较尴尬,大众一直想撼动专业人士的话语权。很多人觉得“文科不就是看看背背”就行的吗?真的是如此吗?
这个问题换句话说说,你真的懂“文史哲”吗?现在学习特别方便,读书也特别方便,找什么书买来或者网上找电子版就行了。至于古文不懂的,网上翻译,古代汉语词典,汉典等等这些都很方便嘛。这样看,如果文科真的是“看看背背”,那大家都可以有话语权。不好意思,你们很多普通人不会读书。很多人会觉得我说的就是一个噱头,那么请问阅读能力包含哪几个方面?根据我所学的王荣生教授赞同的观点, “阅读能力”。综合心理学的研究,理解的过程大致可以描述为四个方面:
◎字词辨识,句子处理,读者把握语篇的字面讯息;
◎读者根据语篇的字面讯息,推论字里行间没有明言的隐含讯息;
◎连贯篇章和建立语篇结构,使语篇衔接并连贯成为一个可理解的整体;
◎读者把所理解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照与结合,扩展和丰富对世界的认识,进而对语篇进行评价。
我相信,大部分人前三个方面应该能够达到,第四个方面提到了“生活经验”,这个词放在文史哲的专业书籍上面应该是“学术素养”。没有学术素养就会出现认为“这个文学家的作品真矫情”,或者“让我感动得就是优秀的作品”,“历史就是讲故事”等等。
那么学术素养应该怎么来呢?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说一说一些别的话题,知乎上似乎对民科比较“不包容”,真的吗?我想民科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他们有没有本学科的基本素养?基本的学术的基本素养应该是受过系统学术训练以后才能得到的,而不是看你是哪所大学毕业(985,211),亦或者是还是自己天赋异禀自学能力很强。所以,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平等的前提是你已经接受过学术的训练的洗礼了,而至少绝大部分民科是缺乏这方面的训练的。
至于,文科素养的具体训练,阅读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具体到文学研究,文学研究有两个重点部分,一个是文学与美的鉴赏能力,另一个是材料选取能力。前面一个能力的培养在于阅读,背诵积累的量,(文本的阅读和文学批评相关著作阅读),必要时自己去创作也是追求文学与美的鉴赏能力的一种方法。材料选取能力在古代文学领域主要看你的文献学功底。(关于古代文学的研究方面经验,个人比较推崇程千帆先生的《詹詹录》)
程千帆先生
严格意义上说,学术分工已经细化到了顶尖的大学教授也有可能不懂的东西很多,尤其是很多人博士研究方面的内容。我喜欢的历史学者葛兆光老师说过几句话;“因为是博士了嘛,都有自己的领域和专长******何况你们各有各的领域,说到那些领域老师也未必知道多少。”那么,学术素养是否就是空话呢?毕竟,有些人觉得大学教授都有不懂的东西,说明他们素养也不咋地吗?真的吗?还是刚才的两个核心素养,我们没有必要掌握这门课全部知识(也不可能),有了比较核心的专业素养就行了,大学本科学的那么多课,不是让你顶礼膜拜的,教你入门罢了,入门以后更加要求你“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文史学者缪钺先生有一段话放在此处甚为合理“任何学问或技能,都是教不完学不完的,教师主要的作用,在能传授基本知识,指导学习的方法门径,而学生应当有独立工作的能力,自己进修。”基本素养就是方法门径,有了他,你只要在本学科具体某个领域细化耕耘,迟早会有收获。
男神葛兆光
由此可以看出,文科并非没有门槛,而是门槛会被很多人忽略。普通大众并非没有权利或者资格说出对于文科具体问题的看法,而是不应该把自己的看法当作专业的或者权威的以至于自我感觉良好。事实上,我就会经常谈论不懂的东西的看法,不过,这时候,我也只是发表观点,也不会沾沾自喜,而且有时候我也会实事求是说一句“我不懂”,然后再说几句业余的观点。最后,还是那句话,专业事情交给专业讨论可能更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