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31日电(许婧)“万象澄澈——龚展海派雕刻展”将于8月1日起于静安区图书馆海关楼。
海派雕刻的一大特点就是师承学习的并不完全是同一行业的,学竹刻的也学刻印,学治砚的也学绘画,海派雕刻反映出“文化适应”互动的复杂性和发展可能的多元性,在古今传统的交锋碰撞融汇过程中,不断获取新能量。
龚展,1949年生于上海,师承上海社会科学院特约顾问,金石家、书画家、收藏家朱龙湛先生(1914-1996)。1979年,龚展入上海古玩研究室,专业从事砚雕。朱龙湛先生曾说过,“泥不澄,研不宜,心不澄,道不知。泥之浊,犹可治,心之浊,不可为。”一个追求造极的人,也就是一个追求极致,追求完美的人。造极是个极高的目标,龚展就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着。
从上世纪70年代起至今,龚展在钮雕、砚雕、陶刻等领域自成一派、独领风骚,享有“海派雕刻艺术第一人”之誉,并曾得到钱君匋、谢稚柳、沈觉初、赖少其、胡问遂、高式熊、周慧珺等前辈艺术大家的高度评价并珍藏。特别是紫砂雕刻中,方寸之中辨千寻之峻、咫尺之内瞻万里之遥,加上其深厚的书画涵养,独创背临技艺,把文人紫砂推向了新的高度。
1985年10月,朵云轩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85周年回顾展上,由龚展刻制的鼍(tuó)龙砚,引得国内外媒体竞相报道,获得 “砚王”之美誉。其长120厘米,宽86厘米,高21厘米,重逾千斤,为整块砚材雕刻而成,当时的市领导以及谢稚柳、沈觉初、高式熊、周慧珺等书画家、金石家、收藏家,纷纷对此方巨砚予以高度评价。
龚展的砚雕不管是歙石、端石,还是洮河石、红丝石,经过他的手,变成了一方方千姿百态、意气交融的砚台、文具,倾倒了众多国内外业内人士。他雕刻的钮印亦有特色。他把古代雕金刻银的那种凿刻方法,用到自己的雕钮上,他刻的钮基本不打磨,留有凿刻味的刀痕,使作品具有沧桑老辣的古意,更展示其功力,使工艺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在此次展览上,展出了他不少的砚雕、钮雕及陶刻精品。
当年,龚展由刻石入手,转刻紫砂,得到了海派雕刻大师沈觉初先生的指导。与龚展已有三十多年交情,同为刻壶高手的九旬著名书法家,金石篆刻家高式熊先生对龚展的刻壶也赞赏有加,他们联手共同创作的精品,极受业内人士追捧。沈觉初先生和高式熊先生在世的时候就是上海文史馆馆员,而在此次展览中,龚展与多位上海文史馆馆员的合作,为海派雕刻增加了新的内涵,堪称一段佳话。
此次展览,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共同指导,静安区图书馆主办,千彩书坊承办。陶博吾、钱君匋、叶潞渊、周炼霞、谢稚柳、高式熊、陈佩秋、周慧珺等位名家为龚展题词的原件在千彩书坊中展出。
据悉,“万象澄澈——龚展海派雕刻展”展期至9月17日。(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