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来自国内的著名考古专家和各地博物馆馆长、收藏家们,来到营口大石桥,围绕“红山文化起源、发展、分布,包括红山文化玉器玉料的来源、最早开发和用玉的历史,以及海城小孤山古人类遗址”展开学术研讨。11日会议结束。
这次为期五天的“2023探索红山文化玉器之源学术研讨会暨辽东玉矿考察活动”,研讨会由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收藏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办,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和辽宁千璞滙珠宝集团有限公司协办。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收藏文化专业委员秘书长向东主持会议。会后考察的压轴场地设在辽宁千璞滙珠宝集团的析木玉藏馆。
研讨会上,从事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考古研究、主持东山嘴和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和前期规划保护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辽宁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辽宁省文物保护专家组组长郭大顺,通过视频阐述了自己多年实地考察、研究红山文化后,梳理、总结的观点。他认为,通过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器来看,红山文化玉器的玉料来源大部分是透闪石玉,而且还是河磨玉,通过挖掘出来的红山玉器可以看出红山先民对选料很严格,在考察海城小孤山古人类遗址周边发现了透闪石质河磨玉,即现在的析木玉。
从事古人类学、第四纪地质学与旧石噐考古学研究,对省内庙后山、金牛山、小孤山、鸽子洞等遗址进行发掘和研究工作的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特聘教授傅仁义,重申了海城小孤山古人类洞穴遗址是我国上个世纪在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的重大发现之一,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人类遗址,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大部分玉器材质是透闪石类,质地细腻、硬度高、色泽均匀,颜色有苍绿、青绿、青黄、碧玉,有沁色。小孤山遗址出土的玉制品对东北地区的玉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资料。
从事考古发掘与中国古代玉器研究工作的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收藏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古方,就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遗址——牛河梁遗址重要考古发现成果进行论述,展现了红山文化的完整脉络和独特内涵,揭示了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会长、析木玉品牌创始人和命名人、著名收藏家、辽宁千璞滙珠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齐晓波,论述了“析木玉——遥望八千年的红山文化”,将红山文化重要遗址分布进行详细的图文展示,把古玉器的色泽、硬度、结构和皮色特点等,同析木玉进行一一比对和检验,论断红山文化之“透闪石”质玉料起源于析木玉,而析木玉从沉寂到绽放光芒,是考古研究的成果,亦是无数人文化传承上达成的共鸣。
万宝斋农耕文化博物馆馆长周树春表示,万宝斋农耕博物馆部分馆藏玉器及兽骨,都是来自海城小孤山仙人洞周围,这些藏品对研究小孤山历史文化、研究岫岩玉文化的早期历史和发展,以及研究原始文化生产水平状况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北京大学原地质系岩矿教研室主任、矿床教研室主任,现任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和玉石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观赏石协会科学顾问的王时麒教授,负责小孤山挖掘工作的傅仁义老师,都对万宝斋藏品表示肯定。周树春认为,红山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还任重道远,而有着红山文化这张闪亮名片的析木玉将会更加熠熠生辉。
会后,与会专家就千璞滙藏馆进行了学术考察,从几亿年前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玉包石,到旧石器时代先人智慧打凿的玉石玉斧;从艳皮包裹的绵绸糖料,到沁色自然的美润籽料;从精工细作的秀巧玉牌,到匠心独到的大型摆件,他们惊奇地发现,这些无一例外地潋滟着红山文化神奇不朽的光辉。
随后,考察团参观了藏馆内小孤山与金牛山原景的复原场景,在交流中对千璞滙珠宝集团多年来给予流淌红山文化血脉之析木玉的关注,以及助推析木玉的蓬勃发展所做的突出贡献给予肯定,寄希望于未来再上新台阶。(王兰 张士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