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连侨兴文化,以侨为“桥”连世界。9月25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室)、江门市人民政府、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2023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文史论坛在我市开幕,主题为“华侨文化与高水平开放”。国务院参事室党组成员、副主任赵冰,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丽方,江门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张元醒,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胡泉等领导嘉宾出席开幕式。
广东自古就是中国海上贸易和移民出洋最早、最多的省份,华侨华人众多是广东的特殊省情和独特优势。近年来,海外侨胞已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支持者。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530多万江门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遍布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的第五个年头。2023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文史论坛的召开,恰逢其时、意义重大。
本届论坛采用“1+3+1”的内容架构模式,即举办1场主论坛(开幕式),3场分论坛,1次调研活动。论坛云集省内外、境内外近百名文史专家学者发表真知灼见,提炼展示华侨文化的独特标识和精神特质,旨在推动华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广东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是海外华侨华人观察广东乃至中国的重要窗口。郭永乐 摄
张元醒在开幕式上介绍,近年来,江门市依托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平台优势,深化实施“港澳融合”“侨都赋能”等“六大工程”,推动侨都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他表示,希望各位领导嘉宾、专家学者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江门侨乡事业发展,合力推动华侨文史资源的深入发掘,为江门延续侨乡文脉、打好文化“侨”牌建言献策,为推动江门以侨为“桥”打造成为融通粤港澳大湾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纽带多提宝贵意见,让全世界“在江门,读懂中国”,“透过江门,看到中华文化新气象”。
25日上午的主论坛环节,11名专家学者进行主题演讲,他们带来的课题研究见解独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下午3场平行分论坛,围绕“‘侨’与纽带:华侨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侨韵华章:共绘中国式现代化画卷”“侨史钩沉: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三大议题,为与会专家学者搭建多角度、深层次的研讨平台。专家学者还于26日实地调研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梁启超故居、陈白沙祠,为江门市进一步深挖华侨文化资源建言。
本次论坛得到相关省市文史研究馆,省内和港澳高校、研究机构、文博单位及有关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经组织专家评审,66篇论文入选,将汇编成集。
多角度、深层次
文史专家共话华侨文化
以华侨文化助力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指出,正如改革开放初期华侨华人所发挥的引领作用,华侨文化在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样重要。“随着中国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不断迈进,将有越来越多的华侨华人积极投入到相关领域,共同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社科联原主席田丰特别谈到,岭南华侨文化是华侨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侨特色的岭南文化共同背景是大湾区的文化优势。“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实现华侨文化资源的回流与循环、集聚与创新,是实现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乡村振兴是高质量发展阶段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委统战部原一级巡视员林琳认为,挖掘、活化已有的华侨文化遗产资源,可将之转化为乡村振兴及高质量发展的比较优势。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五邑大学原副校长张国雄也建议,广东要高度重视侨文化遗产“双创”工作,争创国家级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强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福建社科院研究员黄英湖告诉记者,海外华商的企业对内讲究“仁”与“和”,对外重视“信”,在海外市场具有很强的活力和竞争力,因此,他们可以为国内经济发展带来投资与先进管理理念等。
增强新一代华侨华人文化认同
国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长何汉权介绍,数百年来,华侨将华人社团、华文学校、华文媒体以及孔子学院等带到全世界,华侨文化随之在全球得以传播,推动了中国正面形象的宣传,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力量。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澳门博物馆原馆长陈迎宪也表示,海外华侨华人是我国与各国交往的纽带和桥梁,是国家对外交往的优势之一。
新时代如何做好“侨”的文章?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南方日报社原社长杨兴锋建议:“应该以‘侨’为桥,在全球打造具有协同性、联动性和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共同体。”
香港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系高级讲师、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叶德平认为,应增强新一代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感,可通过发扬饮食文化等华侨共同拥有的文化,建构他们身份认同的核心部分。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天津美术馆原副馆长卢永琇补充道,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展览、公共教育活动等手段强化华侨华人文化认同。
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涂俊仪看来,讲好华侨故事,是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的有力尝试,可以以“红头巾”(对20世纪初期南下新加坡的广东三水县妇女的代称)题材文艺作品为案例参考,进一步探索“讲好华侨故事”的有效模式与路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