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红山文化历史时代定位分析第二节 红山文化区历史演变进程
一、距今9000年以前是蚩尤统领下的黎民社会
1、红山文化区域曾经渺无人烟
红山文化区域曾经有一段时间是没有人类活动的无主之地,主要原因是1.3万年前的那次世纪性生物大灭绝。直到1.1万年前气候转暖之后才陆续有人类从南方迁徙而来,从事猎守或游牧生活。
随着红山文化区域气候好转及长江黄河流域气候条件恶化,从南方逐渐迁徙而来的人类越来越多,通过不断地整合最后形成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部落。
逐鹿之战使得燕山以北的广大区域归属黄帝管辖范围,由此开启的大规模人口迁徙更是将炎黄子孙生存空间向北无限拓展,演变成今天人类学意义上的蒙古人种。
2、9000年前的红山文化区域生存条件
我们在中国史前史中论述过,地球在13000年前的时候发生过一次生物大灭绝。其影响以北美大陆、欧洲和西伯利亚最为严重,古中国受到的影响以燕山以北最为严重。因此这些地区成规模的人类活动基本中断,其后陆续出现的人类活动都是从南方迁徙而来。
红山文化区域在距今1.1万年以后气温逐渐回升,等到了临近9000年前后的水热条件适宜,受极地冷空气影响其降水较多。其农耕条件比起黄河长江流域要好许多。
3、关于九黎、黎民和蚩尤等名称的来历
逐鹿之战是黄帝颛顼与九黎统领蚩尤之间的一场大战。其中黄帝颛顼统领的是炎黄部落的核心族群,他们是跟随颛顼从有竹之地(两湖)迁徙而来的“竹人”,竹人后来逐渐演化为主人,这也是后来“孤竹国”渊源所在;蚩尤统领的是盘踞在燕山以北的九黎部落。
九黎这一称号是后人给予的,逐鹿之战爆发之时蚩尤部落的称呼无从可知。战争结束后他们多数成为战俘,为黄帝部落的“竹人”垦荒种黍,因此称其为“黎民”。黎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下等人的代名词,是没有姓氏的人,后来人们就用黎民百姓形容整个社会。
既然黎民的出处如此,九在一段时期内是最大的数字,用九黎称呼逐鹿之战之前的燕山以北的族群也就顺理成章了。
有关逐鹿之战记载都是颛顼的后代、或后人所为,就如同我们现在人研究历史一样,会掺杂许多现代定义和理解。
4、九黎部落的组成
九黎部落的组成中,大部分是从黄河流域零散迁徙而来的氏族,或者被黄帝发配或制裁的“违规者”。经过长年的厮杀与征服蚩尤成为首领,九黎部落主要从事畜牧与猎守,因此此牛为图腾。
5、逐鹿之战后的九黎去向
阪泉之战和逐鹿之战是战争的始祖,战争的目的以占领地盘为主,基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歼灭战之说。因此逐鹿之战后九黎部落大部分人做了战俘成为黎民。相当一部分可以向西、向北、向东迁徙,他们后来演变成不同的北方少数民族。
6、逐鹿之战的起因和意义
逐鹿之战的起因就是当时整个长江黄河地区的气候炎热,农耕条件变差。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颛顼带领部族长途跋涉,寻找适宜农耕的土地。他们一路向北进发,直到燕山以北见到许久不见的雾和万众期盼的雨。这里正是他们日思夜想的家园,但与盘踞当地的九黎部落不断发生冲突,于是一场大战爆发了。
逐鹿之战的意义非凡,其中最主要的是引发中原一带的氏族不断向北迁徙,开发了红山文化区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活动,将中国人的活动空间向东拓展至朝鲜半岛、向北拓展至西伯利亚、向西拓展至中亚一带。几乎整个蒙古人种都应该是这个时期迁徙演变而成的。
二、距今7330年至9000年期间是颛顼开辟的农耕社会
1、距今7330年至9000年期间属于兴隆洼文化时代。而此时的中国社会属于炎黄部落联盟治下,但黄帝对治下的管理有了强化,划分九州并派出代表进行管理,兴隆洼遗址就是黄帝排出的管理机构。
2、这个时期的红山文化区域属于当时农耕文明的中心。这个时期的冀州范围更为广大,其范围向东可能远达岫岩、向西可能远达阴山等广大地区,其中由岫岩玉制作的玉器为主要实证。
3、距今7330年前的后羿射日事件产生了新的盟主。此时的黄帝为帝喾,帝喾是被迫禅让的,帝喾权力的丧失标志着炎黄部落主宰中国的时代终结,在西汉之前只承认轩辕、颛顼和帝喾为“三帝”,尧舜则属于另一个时期。
4、新旧盟主的交替在炎黄部落引发恐慌,地处西辽河黄金地段的炎黄部落族群放弃家园,向边缘地区迁徙,兴隆洼文化就此消亡。
三、距今6400年至7330年期间是帝尧重建的农耕社会
1、距今6400年至7330年期间属于赵宝沟文化时代。而此时的中国社会属于尧舜治下的前期,其政治中心在临汾一带。这期间仍属于部落联盟体制,但帝尧以后对治下的管理更加强化,开始设立都城,帝尧在颛顼九州的基础上将疆域划分为十二州。
2、这期间长江黄河流域气温下降,农耕条件逐渐好转。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向南转移。这个时期的红山文化区域属于北方农耕文明中心,为幽州的治所,赵宝沟遗址就是帝尧排出的管理机构。
3、距今6400年前左右的世纪大洪水首先从幽州爆发,摧毁了西辽河、老哈河及西拉木伦河谷的农田,无数黎民百姓丧失,幸存者后退上山或踏上迁徙之路,赵宝沟文明由此消失。
4、在距今6400年前的一段时间内,西辽河、黄河、长江流域先后遭遇大洪水,随后是一个漫长的暴雨期。尧的“都城”也随着洪水的冲击向汾河上游不断迁徙,最后落脚逐鹿。黄河流域的“名门望户”也跟随尧向北迁徙,这些人就是创造了后来的红山文化。
5、突如其来的大洪水搅动了当时社会的生活节律,防雨成为人类生存的当务之急。当时一个不知其名的女强人发明了瓦的烧制、窑炉设计和木结构斗拱,建造了可以长期防雨并且“高大”的瓦房,人们从此可以在房屋之内“商议家国大事”,此举堪称补天。令天下部落首领拍手称奇,尊这个女人为联盟首领,赐名女娲。
四、距今5000年至6000年期间的红山文化
1、距今5000年至6000年期间属于红山文化时代。
2、与红山文化相对应的属于中国的尧舜时代后期。这期间虽然仍是部落为主体的部落联盟体制,尧的“都城”已经迁至逐鹿附近,其政治经济中心再次北移。
3、距今6000年前是红山文化区域最好的时期,但农耕条件也开启了一个缓慢变差的过程,至5000年前已经明显恶化,可耕面积急剧下降。而长江和黄河流域从5500年前开始好转,只是黄河下游的平原地带不断遭水患的影响。
4、这个时期的红山文化区域属于中国当时的经济中心,国内强盛的氏族可能都在这里占有一席之地。红山文化时期也是中国史前阶段最富裕的时期,良好的气候提供了充裕的食物,产品交换更加频繁,财富积累丰厚。所谓的温饱思淫欲,由此引发人们对长生不老渴望和追求,医巫之术,鬼神之说由此产生。随着地方部落和氏族势力的不断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威也不断受到挑战,国家治理应运而生。
5、红山文化消失的根本原因还是气候变化的结果,但直接原因则是大禹治水的人力需求。大禹治水从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区征调了大量人力,同时将治水后获得的“上等土地”赋予参与治水的部落。红山文化留下的人类活动痕迹除了墓葬几乎一无所有,也间接证实了当时人们是主动撤离这片土地的。
6、与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不同的是,红山文化消失后人类流向是向南迁徙。
五、距今4200年至5000年期间的小河沿文化
1、距今4200年至5000年期间属于小河沿文化时代。小河沿文化时期中国已经进入了国家体制,属于夏朝前期。中国的政治中心已经向南转移至良渚至河南一线。
2、小河沿文化是以敖汉旗小河沿乡白斯朗营子南台地遗址命名的。属于该文化的遗址还有林西锅撑子山、敖汉旗石羊石虎山墓地、喀喇沁旗楼子店西山、赤峰市三座店、辽宁朝阳庙前地。
3、小河沿文化属于红山文化后仍留守的部落,与红山文化之间有继承性。但由于社会管理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地位的降低,小河沿文化的形制明显有别于红山文化。
4、距今4500年前红山文化区域就被夏朝放弃,其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化难以农耕操作。红山文化区域的荒芜时期直到4000年前大规模使用青铜器的孤竹人的到来才结束。
六、距今3600年至4200年期间的夏家店文化
1、距今3600年至4000年期间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代。
2、红山文化区域在4500年至4000年前之间属于荒芜状态,是迁徙到更北方的黄帝颛顼后人,也就后来的孤竹人回来创建了夏家店下层文化,这也是这里居然出土玉质竹节管的原因。
3、由于孤竹人游历了更加广阔的北方荒野,他们有条件获得更多的天然铜矿石资源,因此他们比夏朝人的青铜器使用更加普遍,可以耕种土质较差的土地。同时也因为这些孤竹人骨子里具有农耕传统,虽然他们游猎北方的时候已经放弃了农耕,但是一旦遇到“故国宝地”他们立刻重操农耕就业。
4、大约在3600年前,这些孤竹人协助汤商通过战争灭掉了夏碟,中国历史进入商朝时代,作为回馈汤商认可了孤竹国的独立存在。
5、大约在3600年前,由于气候变冷红山文化区域已经不再适宜耕种,夏家店农耕文化终结,但他们不是消亡而是转入游猎生活。
6、夏家店文化的消失与其他文明消失的原因截然不同,他们只是由定居改为游牧。
七、距今2600年至3600年期间的孤竹国
1、距今2600年至3600年期间属孤竹国时代,整个孤竹国存续时间内都属于游牧文明。
2、据《史记·伯夷列传》注引《索隐》所记:"孤竹君是殷汤三月丙寅日所封"。是为孤竹侯国。殷墟甲骨卜辞文中称"竹侯"。时在商汤建立商朝之初,一说是商汤十八年,约公元前1600年。
3、关于孤竹国灭亡的时间有多种种说法。根据《春秋》和《国语·齐语》所记,春秋时北方山戎(即后世鲜卑)侵燕,燕告急于第一个当上中原霸主的齐桓公,齐桓公救燕,"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齐桓公这次北伐,打垮了山戎,使其北退;同时击溃了令支,孤竹国灭。时在齐桓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64年。
4、孤竹国范围广袤,约含概今天太行山以东、内外蒙古以及东北和朝鲜地区。其夏代遗迹无考。商代遗迹、遗物,遍及京津和辽西地区。近年来,唐山市滦南县新发现有关孤竹国重要物证,如带有玉文字的玉璧、玉圭、玉钺、玉冠等大量文物。
5、孤竹国的灭亡是战争与兼并的结果,以后的历史都有详实的文字记载,不再多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