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期:魏晋南北朝残丛小语式的理论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的自觉发展时期,文学理论上出现了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和钟嵘的等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在骈文理论上,也出现了一些萌芽形态,主要集中在一些文学理论著作的片段中,具有残丛小语的特点,如刘勰《文心雕龙?丽辞》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骈文理论的萌芽时期。由于骈文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一代之文学,为理论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因而骈文理论也开始了它的历程。这一时期的骈文理论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对骈文产生的探讨,二是对骈文历史的追溯,三是对骈文价值的评定,四是骈文选本的出现。
反复期:隋唐五代的骈散相争
唐代是诗歌的时代,骈文与古文的发展都受到了诗歌的冲击,虽然说在文坛上也出现过初唐四杰和燕许大手笔、陆贽以及晚唐三十六体等骈文的兴盛时代,也出现了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但在整个唐代,诗歌的光芒却压住了所有其他文体。但这并不是说唐代文学理论就没有成就。
隋唐五代的骈文理论建树主要体现在对骈文的批评上,说是骈散相争,其实倒是批判的多,争的成分相对少了一些,整个唐代,听到的几乎都是批判的声音——尽管许多人都在作骈文。一直到晚唐时期,李商隐才出来对骈文作了新的阐释。从初唐到晚唐,刚好是一个反复。
兴起发展期:宋代评点式四六话形式的形成和骈文理论专著的出现
如果说唐代还是一个情感胜于理智的时代,则宋代刚好倒过来,人们更多了一些理性。于是,在这一时代,也就出现了文学理论兴盛的局面,而对于骈文理论来说,四六话的出现无疑是骈文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演进。
宋代的骈文理论的成就,一是骈文的作法理论上,一是骈文史上,既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析,也包括对文学现象的描述。把这一时期的骈文理论称为兴起发展期,原因在于这一时期出现了专门的骈文理论著作,如王铚的 、谢伋的 ,同时,在许多诗话、随笔中都出现了大量的四六话,如洪迈的 、杨万里的等。
形成期:清代体系完备的骈文理论的初步形成与日趋成熟
当时代发展到清代,文学成为了一个总结时期,很多文学样式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中兴的局面。清代的骈文,不仅出现了骈文八大家,而且骈文理论也日趋成熟,出现了诸如孙梅这样的理论专著。
把这一阶段称为形成期,其原因也正在于骈文理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出现了系统完备的理论著作,同时,也出现了“骈文”这一概念。
宋代四六话的出现,将李商隐所谓的“四六”当作一种真正的文体来看待,此后,四六即成了骈文的一个名称,清代也延续了这一称谓。陈维崧《四六金针》是清代较早出现的骈文理论著作,这是一部探讨骈文作法的理论著作,作者将四六作法分为“唐人四六之故规”与“宋人四六之新规”,并对所谓的“约事”、“分章”、“明意”、“属辞”和“熟”、“剪”、“截”、“融”、“化”、“串”进行了叙述,同时,对唐宋作家作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分类,而且还对各种骈文文体的作法进行描述。
清代骈文理论的发展还表现为骈文选本的大量出现,如李兆洛《骈体文钞》、蒋士铨《评选四六法海》、王先谦《骈文类篡》、彭元瑞《宋四六选》、曾燠《国朝骈体正宗》。其中最具代表的是李兆洛的《骈体文钞》,这部选本表现出清乾嘉以来骈散合流的趋势:“自秦迄隋,其体递变,而文无异名。自唐以来,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骈俪。而为其学者,亦自以为与古文殊路。既歧奇与偶为二,而于偶之中,又歧六朝与彤与宋为三。夫苟第较其字句,猎其影响而已,则岂徒二焉三焉而已,以为万有不同可也。”(自序)李兆洛认为在唐前尚无古文与骈文的区分,而分出古文与骈文,是不符合散文发展的规律的。这种观点在清代中叶后是很普遍的,因为文学的发展在清代乾嘉后确实就是这样的骈散合流的发展态势。
兴盛发展期:民国以来骈文理论著作的大量涌现和骈文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
民国初年是一个特定的时代——无论是社会还是文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文学来说,过去那种以文言为主导的发展被以白话为主导的新文化所替代,但是,即使是这样,骈文依然在这一时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骈文理论在这一时期也走上了成熟兴盛的道路,出现了许多成熟的骈文理论著作,如刘麟生的 、钱基博的 、瞿兑之的以及孙德谦的等。
我们把从民国开始的时期称为中国骈文理论的兴盛期,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骈文理论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骈文理论著作,既有对骈文产生的社会根源、文化心理的探索,也有对骈文的历史演变作探讨,而且继承了宋代以来的四六话传统,在评点上,在文学掌故上也依然保持了发展的趋势,真正成为兴盛的时期。
对于骈文产生的根源,论者不断地从中华民族自身上寻找根源——这与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有很大关系。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自1840年以来,一直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即使在文学上,也出现了一些一味讨好西方的现象,视中国文学为落后之文学。于是,以刘麟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了重新阐释。刘麟生以为,“骈文为吾国独具之美文,有其光荣之历史”,“骈文之在吾国,与文化生活,有一种密切与特殊关系”,正因为如此,才有必要对骈文的历史作一个全面地描述,因此,刘麟生说:“骈文之在昔日,亦曾有其光明独立之史迹,时至今日,不可不为之作一综合的叙述。”
民国初期的骈文理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总结式的骈文理论,也是一种体系完备、论述详细的理论。其后,骈文理论在民国后期仍有所发展,如蒋伯潜、蒋祖怡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骈文与散文》,王瑶的论文《徐庾与骈体》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
进入到新中国后,在最初的30年里,骈文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骈文理论没有得到发展。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骈文研究才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骈文理论也出现了新的转机,出现了姜书阁的《骈文史论》、莫道才的《骈文通论》、钟涛的《六朝骈文形式美及其文化意蕴》以及于景祥的《唐宋骈文史》、《中国骈文通史》等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这些著作从骈文的产生、骈文的历史演变、骈文的美学特征、骈文的文化学意义等方面对骈文进行了全方位地研究,真正形成了现代骈文学。
这个问题涉及到骈文的发展历史,这种问题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有关解释如下:
一、骈文的出现:
萌芽期:魏晋南北朝残丛小语式的理论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的自觉发展时期,文学理论上出现了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和钟嵘的等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在骈文理论上,也出现了一些萌芽形态,主要集中在一些文学理论著作的片段中,具有残丛小语的特点,如刘勰《文心雕龙•丽辞》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骈文理论的萌芽时期。由于骈文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一代之文学,为理论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因而骈文理论也开始了它的历程。这一时期的骈文理论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对骈文产生的探讨,二是对骈文历史的追溯,三是对骈文价值的评定,四是骈文选本的出现。
二、有关骈文的发展补充解释如下:
反复期:隋唐五代的骈散相争
唐代是诗歌的时代,骈文与古文的发展都受到了诗歌的冲击,虽然说在文坛上也出现过初唐四杰和燕许大手笔、陆贽以及晚唐三十六体等骈文的兴盛时代,也出现了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但在整个唐代,诗歌的光芒却压住了所有其他文体。但这并不是说唐代文学理论就没有成就。
隋唐五代的骈文理论建树主要体现在对骈文的批评上,说是骈散相争,其实倒是批判的多,争的成分相对少了一些,整个唐代,听到的几乎都是批判的声音——尽管许多人都在作骈文。一直到晚唐时期,李商隐才出来对骈文作了新的阐释。从初唐到晚唐,刚好是一个反复。
兴起发展期:宋代评点式四六话形式的形成和骈文理论专著的出现
如果说唐代还是一个情感胜于理智的时代,则宋代刚好倒过来,人们更多了一些理性。于是,在这一时代,也就出现了文学理论兴盛的局面,而对于骈文理论来说,四六话的出现无疑是骈文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演进。
宋代的骈文理论的成就,一是骈文的作法理论上,一是骈文史上,既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析,也包括对文学现象的描述。把这一时期的骈文理论称为兴起发展期,原因在于这一时期出现了专门的骈文理论著作,如王铚的 、谢伋的 ,同时,在许多诗话、随笔中都出现了大量的四六话,如洪迈的 、杨万里的等。
形成期:清代体系完备的骈文理论的初步形成与日趋成熟
当时代发展到清代,文学成为了一个总结时期,很多文学样式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中兴的局面。清代的骈文,不仅出现了骈文八大家,而且骈文理论也日趋成熟,出现了诸如孙梅这样的理论专著。
把这一阶段称为形成期,其原因也正在于骈文理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出现了系统完备的理论著作,同时,也出现了“骈文”这一概念。
宋代四六话的出现,将李商隐所谓的“四六”当作一种真正的文体来看待,此后,四六即成了骈文的一个名称,清代也延续了这一称谓。陈维崧《四六金针》是清代较早出现的骈文理论著作,这是一部探讨骈文作法的理论著作,作者将四六作法分为“唐人四六之故规”与“宋人四六之新规”,并对所谓的“约事”、“分章”、“明意”、“属辞”和“熟”、“剪”、“截”、“融”、“化”、“串”进行了叙述,同时,对唐宋作家作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分类,而且还对各种骈文文体的作法进行描述。
清代骈文理论的发展还表现为骈文选本的大量出现,如李兆洛《骈体文钞》、蒋士铨《评选四六法海》、王先谦《骈文类篡》、彭元瑞《宋四六选》、曾燠《国朝骈体正宗》。其中最具代表的是李兆洛的《骈体文钞》,这部选本表现出清乾嘉以来骈散合流的趋势:“自秦迄隋,其体递变,而文无异名。自唐以来,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骈俪。而为其学者,亦自以为与古文殊路。既歧奇与偶为二,而于偶之中,又歧六朝与彤与宋为三。夫苟第较其字句,猎其影响而已,则岂徒二焉三焉而已,以为万有不同可也。”(自序)李兆洛认为在唐前尚无古文与骈文的区分,而分出古文与骈文,是不符合散文发展的规律的。这种观点在清代中叶后是很普遍的,因为文学的发展在清代乾嘉后确实就是这样的骈散合流的发展态势。
兴盛发展期:民国以来骈文理论著作的大量涌现和骈文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
民国初年是一个特定的时代——无论是社会还是文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文学来说,过去那种以文言为主导的发展被以白话为主导的新文化所替代,但是,即使是这样,骈文依然在这一时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骈文理论在这一时期也走上了成熟兴盛的道路,出现了许多成熟的骈文理论著作,如刘麟生的 、钱基博的 、瞿兑之的以及孙德谦的等。
我们把从民国开始的时期称为中国骈文理论的兴盛期,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骈文理论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骈文理论著作,既有对骈文产生的社会根源、文化心理的探索,也有对骈文的历史演变作探讨,而且继承了宋代以来的四六话传统,在评点上,在文学掌故上也依然保持了发展的趋势,真正成为兴盛的时期。
对于骈文产生的根源,论者不断地从中华民族自身上寻找根源——这与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有很大关系。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自1840年以来,一直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即使在文学上,也出现了一些一味讨好西方的现象,视中国文学为落后之文学。于是,以刘麟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了重新阐释。刘麟生以为,“骈文为吾国独具之美文,有其光荣之历史”,“骈文之在吾国,与文化生活,有一种密切与特殊关系”,正因为如此,才有必要对骈文的历史作一个全面地描述,因此,刘麟生说:“骈文之在昔日,亦曾有其光明独立之史迹,时至今日,不可不为之作一综合的叙述。”
民国初期的骈文理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总结式的骈文理论,也是一种体系完备、论述详细的理论。其后,骈文理论在民国后期仍有所发展,如蒋伯潜、蒋祖怡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骈文与散文》,王瑶的论文《徐庾与骈体》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
进入到新中国后,在最初的30年里,骈文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骈文理论没有得到发展。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骈文研究才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骈文理论也出现了新的转机,出现了姜书阁的《骈文史论》、莫道才的《骈文通论》、钟涛的《六朝骈文形式美及其文化意蕴》以及于景祥的《唐宋骈文史》、《中国骈文通史》等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这些著作从骈文的产生、骈文的历史演变、骈文的美学特征、骈文的文化学意义等方面对骈文进行了全方位地研究,真正形成了现代骈文学。
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
骈文通义
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入宋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
文体名。指用骈体写成的文章,别于散文而言。起源于 汉 魏 。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易于讽诵。迨 南北朝 ,专尚骈俪,以藻绘相饰,文格遂趋卑靡。 唐 代以来,有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者,称四六文,即骈文的一种。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十章第二节:“ 南北朝 时期,骈文盛行。这种文体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1、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古代汉民族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2、骈文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
3、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入宋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之辩。据刘勰《文心雕龙˙总述》引录颜延之观点称:笔之为体,言之为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其以为:“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可见发生于宋齐时期的文笔之辩着眼点在于有韵与否。
文体的发展
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
魏六朝辞赋与骈文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赋》,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十分流行。
骈文的分裂
文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骈文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运动以后,稍告衰落。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至清初,作者接踵而起,以清末王闿运为最后一个作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