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桂是清代著名的戏剧家,他一生为碗碗腔皮影戏著有《香莲佩》、《春秋配》、《十王庙》、《玉燕钗》、《白玉钿》、《紫霞宫》、《万福莲》、《蝴蝶媒》、《火焰驹》《青素庵》十大本。有的人为了好记,编成两句口诀:“佩配庙钗钿,宫莲媒驹庵”。除了十大本戏传世外,还有《四岔捎书》、《玄玄锄谷》、《借妻》三个折子戏,平时人们号称为“李十三的十大本”。
李十三是李芳桂出生的原籍村名,源于始祖。李芳桂的始祖排行十三,人称李十三。原籍渭南市华县(今华州区)大张东街人,因其始祖在当时蝗虫和兵荒马乱中逃难到渭南吝店乡(今临渭区吝店镇)小钟寨落户,本人不愿说出真名,周围人便称他为李十三。由于李家人丁兴旺,日渐分居成庄,而后就叫李十三村,代做尊号,行至于后,表示尊重。这也是“为贤家讳”的意思。群众取“李十三”村名,作为李芳桂尊号的美称,这也是我国久有之的一种醇美古风遗俗。李芳桂乳名鹏,字林一,号秋岩,行二,于乾隆戎辰十三年四月二十八日,生于渭南市临渭区吝店镇李十三村。有关李芳桂的创作轶闻趣事,在当地流传有很多故事,饶有风趣,耐人寻味。
跌跤与“砸涧”
李芳桂在创作《春秋配》时,写到侯上官劫掳姜秋莲上山之后,应如何解救姜秋莲脱身,一时构思穷竭。一天下午,李芳桂抱着孩子悠闲地转悠,来到碾麦场边,蹲在碌碡上,抬头遥望南方忽隐忽现的秦岭山峦,凝神细思遐想。孩子忽然看见碌碡旁有一枝野草花叫他去摘。李芳桂弯腰仲手去掐那摇冉的野花时,猛不防连怀里的孩子一头摔了下去。这使他灵感迸发:让姜秋莲诳侯上官,答应拜天地,但务必以梅花为媒,趁侯攀上崖摘梅,一把掀到涧里,解了危急。他匆匆回到家里,欣然提笔,写下了“砸涧”一场。
换头与“陆判”
有一年,李芳桂有事去华州,过了渭河,看到一些人在地里嫁接柿子树。他当时就想到,树可以换头,人能不能也可改头换面?他在《十王庙》(又名《如意簪》)这本戏里,大胆地塑造了陆判官这个人物。故事写陆判官给朱尔旦破腹纳灵机,使朱尔旦变得聪明才捷。朱尔旦考中解元,一天夜里已五更,陆判官手提人头,给朱妻宋飞燕换了头,又将宋飞燕的头藏在朱尔旦家里,待日后为他人补缺。宋飞燕梦醒,在镜中看到自己变成了一位妙龄女郎,貌比西施、孟姜,大为惊奇,这也迎合了朱尔旦嫌她貌丑要求陆判官换头的愿望。这是我国古典戏里最早的一部有科学幻想成分的戏。
懂洇与“董寅”
李芳桂经常在学校教书,要搞戏剧创作,因学馆人杂,他每天写一张纸,就把稿纸揣在怀里,回到家里把稿纸摊在炕桌上,便邀老邻居来家里叙情说戏。
李芳桂在稿纸上从不编写页码,叠放时,把先后顺序,有意错乱颠倒,使第二个人无法看出头绪眉目。他有个同学生员董生华,是固市镇东屯里董家的富豪子弟,他家在京城里设有商号。李芳桂进京会试时,曾在董生华家的商号里做过堂客;李芳桂在考场又替他代过笔,两人又是乡党邻里,关系甚密。一天,董生华来到李十三村看望李芳桂,因李芳桂有事出门去了,他妻蔺氏茶点招待客人。董生华在案头边用点心便翻阅李芳桂的剧作初稿。信手在稿纸上删节涂改,弄得墨迹斑斑。李芳桂回来见此情景,大为恼火,问妻是谁来过?蔺妻说是董生华。李芳桂哼了一声,无可奈何地说:“真是懂泅了”!无意的一句气话,起到了点石成金的作用,启发了李芳桂在《白玉钿》一剧里塑造了一个出身富豪之家的纨绔子弟,儒学败类,一代知识分子当中卖身求荣的反面典型人物董寅。董寅在这本戏里,形象逼真生动,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脍炙人口。
死举人与“活差官”
李芳桂生前做梦也不会想到,他的声誉,死后半个世纪还演出一出喜剧。过去,县里得催粮差,来到李十三村,弄得鸡犬不宁,里几个莽壮小伙子,气愤地看不过眼,就瞪着斥责催粮官:“唉,在这里耍你的马武,这是举人的村子”!催粮官恼了,扬起手里的棍摇晃着头说:“看把你口气大的,都没打听打听。我是北小寨村我们村的王松年,是清朝的御史,还压不过你村的一个小小的举人?”小伙子们并不恼火,拍着胸腔顶着说:“举人有十大本传天下,御的姓名有几个人知道?”这下把催粮官给问住了,帽子上的红缨捶下来,一声不吭地溜回到县里去了。李十三村纷纷传扬“死举人把差官吓跑了”的佳话。
一个死去的举人竟能产生这么大的威力?可能是曾发生过的事实,其主要原因是李芳桂在戏剧事业上做出的巨大贡献。他留给人民群众十大本三折戏,二百年多年来,深深地刻在人民群众心坎上。如今,一提李十三的十大本,人人无不眉飞凤舞。李芳桂和他的作品,今后仍然在人们的心里传颂……(通讯员:李军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