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社会学经典著作《再生产》—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布迪厄:教育是阶级的再生产场域

社会学经典著作《再生产》—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布迪厄:教育是阶级的再生产场域

社会学经典著作《再生产》—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布迪厄:教育是阶级的再生产场域一,社会学大师个人档案姓名: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dieau)生平:1930——2002简介:布迪厄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

一,社会学大师个人档案

姓名: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dieau)

生平:1930——2002

简介:布迪厄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与英国的吉登斯、德国的哈贝马斯并称为当代欧洲社会学界的三杰。

1930年,出生于法国的比利牛斯,父亲是邮差。

1954年,通过教师会考

1955年,到阿尔及利亚去服兵役

1960年,返回法国任索邦大学助理

1968年起,布迪厄便接管了欧洲社会学研究中心。

1981年,布迪厄被授予法兰西学院院士荣誉称号

2000年,获得英国皇家学院赫胥黎奖章(该奖是国际人类学的最高荣誉)

2002年,去世。

代表著作:《国家贵族》、《实践感》、《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区域:品味判断的社会批判》《世界的贫困》、《男性的宰制》、《学院人》(Homo academicus)《艺术的规则》等。

二,布尔迪厄的社会学思想

前言:关于《再生产》

《再生产》属于教育社会学著作,在这本书里,系统介绍了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学思想,布迪厄分析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本质,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教育活动背后的一些特殊本质,是布迪厄社会文化资本理论在教育系统中的反映,对现代教育社会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再生产理论主要就是学校教育不平等的一种社会学理论,它的主要贡献者除了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还有巴蒂斯(语言代码理论)、布鲁斯和吉登斯(不平等再生产)等人。

本书一共分为2卷,第二卷有4章内容。第一卷讲述关于教育行动的双重专断性、关于教育权威、关于教育工作和系统。第二卷讲述文化资本与教育交流等方面内容。

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_社会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_社会生产的条件

1,教育的本质——阶级的再生产场域

在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学思想里,有一个核心的概念便是“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

这是理解布迪厄教育社会学的关键所在。在布迪厄看来,教育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它是整个庞大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较布迪厄的思想,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倒是要浪漫许多,杜威认为教育应该要面向民主生活。教育是一种实现未来民主生活的途径。两者关注角度不同。

比起杜威的浪漫一种近乎美丽的“乌托邦”,布迪厄的思想具有一种冷峻的现实的锋利感。

用个不恰当的比喻,杜威相当于胡适。布迪厄相当于文学界的鲁迅,思想锋利,冷酷无情。

社会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_社会生产的条件_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布迪厄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是阶级的再生产场所域,是社会不平等的一种实现途径。教育的功能不是实现平等、而是维持不平等的现状。教育场域是各种资本进行利益交换的场所、权力争夺的场所。

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学思想中的三个关键词便是:阶层、权力、文化资本。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揭示了教育活动中的背后“看不见的手”4大隐蔽真相:

a,文化资本对受教育公平(包括受教育机会)的影响

b,学生背后的家庭所拥有的文化资本的多少对学业成就的影响

c,学生所处的家庭所拥有文化资本的多少对专业选择的影响

e,学校不是神圣场所,不是“象牙塔”,而是利益争夺的战场。

进一步解释说明就是:

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_社会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_社会生产的条件

图片来源《再生产》,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

第一大真相:出身不好,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学习。

具体表现形式为学习机会少、学习资源少。其背后的逻辑是因为缺乏经济资本,难以教育小孩。

如下图所示:

社会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_社会生产的条件_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布尔迪约,帕斯隆《继承人》{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P9-10

第二大真相:高等教育进行扩招,布迪厄认为这并没有打破特定的社会阶级秩序。相反而是固化。

布迪厄的教育思想对我们有三点启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指标,必须解决好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的内涵包括机会均等、和权利平等两个方面。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和目标。

教育公平的终极目标是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和共同幸福。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公平的核心问题便是教育机会均等。

第三大真相:布迪厄指出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农子弟在专业选择上,很少会选择法律、医学、等专业。他们会倾向于选择实用等专业。

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_社会生产的条件_社会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图片来源《再生产》,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页

第四大真相:寒门难出贵子

布迪厄用了“教育死亡率”这一词说明了就学机会的巨大差距,在劳苦阶层中仅仅有百分之六才有机会考上大学。

第五大真相:布迪厄认为教育中也存在利益争取现象。

2,教育的三大功能——内在、合法化、外在功能

布迪厄是站在社会学家的角度来思考当时法国的社会的,布迪厄认为教育有三大功能,即是内在、合法化、外在功能。

a,内在功能指的是学校把特定的知识或者意识形态传播给学生,其实现的方法是灌输、神化,从而让学生进行自我内化。

这一点就注定了一大特点,集体意志是要远远大于个人意志的。学生想拥有个性,几乎不可能。集中形式体现便是千篇一律的校服。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也发现了这一点,他把这称之为“全景敞视主义”,上面的学校领导在用广播讲话,学生坐在下面听,不想听,但没有选择的权力。这样的一种环境,在福柯看来,学校就是监狱。

社会生产的条件_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_社会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布迪厄认为这种方式的目的是使得学生从行动上认同统治阶层的文化传统。

布迪厄说道:

作为生产持续的和可以转移的习性的,即向所有合法对象灌输一个认识、思维、评价和行动模式(部分成全部分相同)系统的长期灌输工作,教育工作有助于它以其名义才得以实施的那个集团或阶级的精神和道德整体化的生产和再生产。

按照布迪厄的说法,便是教育暴力的社会功能。布迪厄称之为“符号暴力”。

b,合法化功能指的是把上面所讲的教育的社会再生产真相进行误识(遮蔽)或者使得注意力趋向于其它地方。途径是大力宣传公平竞争、宣传文化遗产继承的神圣性。

布迪厄认为这种功能的目的是使得学生达到一种无意识状态。

c,外在功能在布迪厄看来指的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强化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固化或者扩大当时法国社会阶级关系。其理由是通过考试来筛选,来选拔人才。

注释:布迪厄分析的是当时资本主义国家法国社会。

三,经典语录

1,教育系统通过制度自身的手段,生产并再生产它完成内部运输功能所必需的条件,这些条件同时亦可满足它外部功能的需要,即再生产合法文化并因此促进权力关系的再生产。

2,好话(或好词)总是教师说学生的,而坏话(或恶意的玩笑)总是学生说老师的。

3,一个教育系统越是不可能不知道劳动市场不可能再压缩的要求,他就越能以它生产资格的技术功能掩盖它使阶级差别合法化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化资本指的是不同的家庭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生产,具体参阅《再生产》,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第48页朱伟钰,一种揭示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框架 —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社会科学》,{J},2006年第5期布迪厄在原文中称之为“合法对象”,具体参阅《再生产》一书布迪厄《再生产》{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具体可参阅张伟,教育、社会与人性的三重变奏——杜威与布迪厄教育理念刍议,《北京社会科学》{J},2016年第5期《再生产》,2002年版,第49页《再生产》,200年版,第124页同上,第177页

上一篇: 为什么战国时期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下一篇: 春秋战国时期的“忧患意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