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却都不属于我的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如孔广森《寄朱沧湄书》所谓“骈体文以达意明事为主…六朝文无非骈俪,但纵横开阖,一与散文同也”,曾燠《国朝骈体正宗序》所谓“古文丧真,反逊骈体;骈体脱俗,即是古文。迹似两歧,道当一贯”,俱是倡言骈散不分。至于刘开《与王子卿太守论骈体书》所谓“夫文辞一术,体虽百变,道本同源…故骈之于散,并派而争流,殊途而合辙。千枝竞秀,乃独木之荣;九子异形,本一龙之产。故骈中无散,则气壅而难疏;散中无骈,则辞孤而易脊。两者但可相成,不能偏废。”则已明确推溯骈、散二者同出一源,主张文章写作须骈散结合。
孔广森的绘图
作为桐城派古文中坚的刘开对于骈散融通观念的提倡,有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它已经向文坛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即文章写作应沟通骈散,已经获得了古文阵营在一定程度上的认可。当然,在清代骈文史上,对骈散一源、骈散融通理论,从形而上与形而下全方位的角度进行较为系统总结与实践的实以清中叶常州作家群体包括骈文阵营代表作家和兼摄古文、骈文两个阵营的阳湖派作家最具代表性。乾嘉间常州骈文代表作家洪亮吉、孙星衍、刘星炜、赵怀玉、杨芳灿诸公。
刘星炜的绘图
虽未提出较为明确系统的骈文理论,但他们已经经由具体的骈文作品,表达了对骈体文创作骈散融合的认同。而嘉道间代表作家如张惠言的《七十家赋钞目录序》所“赋乌乎统?曰统乎志。志乌乎归?曰归乎正”已为李兆洛大倡其“阴阳”“奇偶”之说作先导。其余如陆继辂以为“夫文者,说经、明道、抒写性情之具也”,文章大家如“江、鲍、徐、庾、韩、柳、欧阳、苏、曾”作品,皆无所谓古文、骈文截然之分,言下之意,也是主张骈散的融通。
张惠言的绘图
至李兆洛《骈体文钞》面世,“骈散融合”理论获得了较为系统完备的表达。李氏《骈体文钞自序》先从哲学的高度阐述骈散融通的必然性,所谓“天地之道,阴阳而已,奇偶也,方圆也,皆是也。阴阳相并俱生,故奇偶不能相离,方圆必相为用”;又考察文学史进程,为骈散融合之论提供支持,所谓“自秦迄隋,其体递变,而文无异名。自唐以来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骈俪,既歧奇与偶为二,而于偶之中,又歧六朝与唐与宋为三”;
李兆洛的绘图
最后,成其结论所谓“文之体,至六代而其变尽矣。沿其流,极而溯之,以至乎其源,则其所出者一也”。其后包世臣《艺舟双楫文谱》所谓“讨论体势,奇偶为先,凝重多出于偶,流美多出于奇。体虽骈,必有奇以振其气;势虽散,必有偶以植其骨。仪厥错综,致为微妙”,直至清末朱新、孙德谦等对骈散关系的系统总结,实际皆是李氏之说、刘开之说的延伸。对于清中叶常州骈文作家群其他作家而言,作为洪、孙、刘、赵、杨、张、陆、李诸人的晚进或同辈。刘嗣绾、董基诚、董祐诚、方履篯、洪符孙、洪崎孙、董士锡、张成孙等。
《艺舟双楫文谱》的书籍
或基于对骈散融合理论的自我悟通,或基于与前述诸师长、友朋交往中对这一理论的理解、接受,也大多在创作中进行了成功的贯彻。可以说,清中叶常州作家群体对于骈散同源、骈散融通问题的理论探讨,尤其李兆洛《骈体文钞》的理论建树,积极参与清代骈文演变的洪流涌进,承续前人而更推衍总结,在很大程度上为骈文的发展拓宽了道路,引导了清代骈文的进一步发展。而常州作家的理论探讨,最直接有力的结果,便是指导、推动了自身骈文创作实践的深入展开。
参考资料
·《骈体文钞》
·《艺舟双楫文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