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战略高度,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视为“国之大者”,多次强调要用好用活各种资源,推动“小课堂”与“大课堂”相统一,推动“大思政课”改革创新。微电影实践教学模式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统一起来,在教师引导下,实现学生自我教育,是讲深、讲透、讲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有益方式,是引导当代青年学生走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一条绿色通道,是青年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实践教学;自我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1]这一重要论断为判断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成效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三个关键”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重视不重视”,只有解决了“重视不重视”的根本问题,才能回答“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的问题。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取得的实际成效,(公众号:马学文坛)可以看出“重视不重视”的问题在社会层面、家庭层面、个人层面可能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彻底的、根本的解决。社会层面上,与各门专业课教学相比,全社会尚未形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家庭层面上,家长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解存在偏差,往往认为专业课是为自己学,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为别人学。个人层面上,受教育者“抬头率”“点头率”不高、热情偏低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改革创新,他指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2]。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情境戏剧式、网络教学式、研究互动式、电影实践式、经典品读式、新闻联播式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微电影实践教学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大胆探索。
一、微电影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种大胆探索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侧重理论灌输,缺乏实践认知;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提出思政课“八个相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供了重要方法论。微电影实践教学作为新媒体环境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载体和新形态,既不是简单的政治宣讲,也不是传统的理论灌输,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生动的实践表达,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课、政治课、道理课的有机统一。
(一)微电影教学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学生作为主体的感性需求和实践需要重视不足,没有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建立具体的应对方法。马克思认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3]133。相比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微电影实践教学既结合具体时代特点,又满足了不同学生需求,寻求解决问题的实践路径。1937年,毛泽东同志在给抗日军政大学讲课时引用了《实践论》,这篇文章中提道,“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公众号:马学文坛)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4]290。在微电影实践教学中,学生在题目选择、素材使用、台词打造、对白设计等环节,通过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通过感性认识锻炼理性思维,通过感性认识增强理论自觉,通过感性认识提高理论自信,进而产生情感触碰。微电影实践教学并没有完全代替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成了课堂理论教学的一部分延伸,实现了“课内”“课外”两大课堂的有机联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提供了有效保障,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微电影教学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有机结合
以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师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学质量的评价者,学生的主体性往往被忽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及其辩证关系,这一要求契合教书育人规律,体现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供了实践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应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重构教与学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微电影实践教学充分诠释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统一。在主题设定环节,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主题方向,自主决定微电影的制作形式、角色扮演。在组织拍摄环节,学生以独立的视角和身份对社会热点问题和生产生活现象进行创造性提炼与再造、艺术化思考与审视。在后期剪辑环节,学生依据课本的教学内容对拍摄的影片进行完善,用电影的魅力展现理论的价值,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生在整个微电影实践环节中接受教师的指导,最后的成果由教师从理论高度进行点评。微电影实践教学转变了传统的课堂角色,教师由以往课堂的指挥者、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协助者,学生由以往的学习客体转变为学习主体,有效实现了主体性与主导性的统一。这对于提升学生理论学习兴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意义重大。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受益者。
(三)微电影教学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美育”育人模式有机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5]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通过话语叙事不断建构学生精神世界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通过讲道理、讲哲理、讲学理来支撑思想、支撑政治,来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觉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美育的目的是培养出更多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学生,帮助学生塑造心灵和完善人格。(公众号:马学文坛)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的目的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契合性,都旨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微电影实践教学是新时代高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生动缩影,诠释了高校依托美育创新开展思政教育的全新理念。微电影用艺术的语言、美学的语言、生活的语言阐释深邃的理论,是理论教学的一种转化形态和有机延续。其内容面向生活、关注现实,不但与教材相融,更与生活接轨,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创作符合现实题材的、反映历史规律的作品。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学生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逻辑之美、体验情境的生活之美、提升思维的思辨之美、学会创新的实践之美。微电影创作不仅提高了师生的审美水平和创造能力,更彰显着新时代青年的价值导向和视野格局。只有把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真正发挥感染人、影响人、塑造人的功能,才能达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
二、微电影教学是引导学生走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一条绿色通道
马克思曾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6]探求问题的答案就要从时代特征出发。微电影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大势的具体表现,这一模式彻底突破了以往平面媒介传播的局限性,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通过流动媒体,由传统的静止形态转换成立体的动态形态,让经典理论从厚重的文本中走出来、活起来,多维度、立体化地展现在受众面前,让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历层次的青年学生从不同的认知层面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所在。微电影实践教学构筑了引领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条绿色通道。
(一)微电影教学有利于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在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现实强烈冲击下,当代青年在精神世界和信仰领域的表达呈现了极大不确定性,部分青年学生受到泛娱乐主义、功利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出现信仰选择功利化、理想信念世俗化等信仰危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微电影实践教学是传播和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种有效方法。相比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微电影实践教学更贴近个体生命历程,(公众号:马学文坛)深入个体日常生活世界,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祛除疑惑、接近情感、强化价值进而确立信仰,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情景再现和亲身演绎,使马克思主义“入眼”“入耳”“入心”,引导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过,信仰是一种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理论、深刻感悟理论、亲自践行理论,才能激发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上对理论进行阐释,以及延伸出来的微电影教学模式实现理论的升华,为青年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 微电影教学有利于在青年学生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将抽象的理论文本转变为生动形象、群众喜闻乐见的影像和声像作品,是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邓小平曾经说过:“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7]微电影实践教学以青年学生的需求为导向,针对这一受众群体特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影片形式展现出来,使其符合受众的认知特点,提高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度与认同感。正如马克思曾指出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公众号:马学文坛)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8]。在微电影实践教学中,学生的角色定位不仅是理论传播的接收者,同时也是理论传播的推动者。微电影实践教学打破了“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思维局限,不再单纯地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实现了“以受众为中心”,在传播的过程中进行深度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效果最大化。微电影具备网络“双向互动”“多点互动”的特点,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通过电视、报纸、书刊等方式进行的单向信息传播。借助微电影这一网络新媒体的优势,构建全面、立体、丰富、灵活的马克思主义网络宣传阵地,能够有效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覆盖面,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质量和效率。
(三)微电影教学有利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列宁认为,“所有艺术中最重要的是电影”[9]。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中,电影从一种娱乐化工具上升为一种全新的教育载体,承担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微电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用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事件案例使学生相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理论本身内在具有真理的力量。在微电影实践教学过程中,辩证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与“不变”。一方面,让创新成为动力,在教学方法上主动求变,运用微电影教学载体,在深刻的情感体验中和强烈的视觉冲击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有助于提高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接受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青年学生不明其理、避而远之的现象。另一方面,让守正成为自觉,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没有变、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作用没有变,以“浅入深出”的方法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理论成果,以专业的视角解答学生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解释社会现象、引导受众认知、凝聚社会共识、传播真理力量。
三、微电影教学是“讲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有效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思政课的本质,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讲道理”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服人的内在要求,把道理“讲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最高境界。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活,就要在讲准、讲深、讲透的基础上进行超越,(公众号:马学文坛)就要着力于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学生喜爱的方式融会贯通。怎样将理论和生活实践对接?怎样在校园里探索和实现?微电影实践教学模式以一种感性直观的方式来讲理论,在讲准、讲深、讲透的基础上,实现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微电影实践教学采用青年学生最喜欢、最接受的方式,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得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讲活,引导青年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以理服人、以理感人、以理启人。
(一)微电影教学通过把道理讲准而以理服人
微电影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的实践环节,目的是讲活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强大的真理力量引导学生,从而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人的主观世界改造是一个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思想改造过程,既有赖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离不开外部的积极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改造受教育者主观世界的积极外因,只有在受教育者产生思想共鸣和情感认同时才能实现育人功能。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10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理”始终是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条主线,其蕴含的道理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治国理政的政理和中国故事的事理。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角度来看,这就需要受教育者在情感上认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把道理讲准,既注重讲述内容的逻辑性、真理性,又强调方法手段的生动性、灵活性。微电影实践教学所讲述的理论、观点、结论要经得起学生“为什么”的追问,教育引导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这样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准,使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使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微电影实践教学是高度契合人的主观世界改造一般规律的科学方法,能够极大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感染力、说服力,从而达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引导、价值引领的目的。
(二)微电影教学通过把道理讲深而以理感人
把道理讲深,就要着力于学理的深究,体现理论的深度和厚度。学生爱不爱听,方式方法是关键。微电影以艺术化的表现手法突出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等题材,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以“讲事实摆道理”的方式讲述经济建设、社会变迁、风俗文化、热点事件等内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力求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通过微电影实践教学把思想政治理论课道理讲深,一方面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基础上,找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入点,运用微电影载体,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理论话语向教学术语、再向艺术表达的转化。(公众号:马学文坛)另一方面要突出结合事实讲道理,结合实际用微电影实践教学讲清讲活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成功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激发青年学生建功新时代的志向志气,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以理服人、以理动人、以理感人,避免空洞说教,达到影像表现形式与课程内容逻辑的高度统一。通过讲清理论的科学性和学理性,以事实分析讲道理、以学术思维讲政治、以真理力量讲理论,用生动的细节、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赢得学生,引导学生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三)微电影教学通过把道理讲透而以理启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着力于说理的透彻,回应学生关切、解答学生困惑,让学生真懂、真信。微电影实践教学一方面要做到观点准确、逻辑清晰、表达得体,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讲清课程专题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知识点,概括其核心要义,梳理其理论逻辑、发展脉络。另一方面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分析和案例研究,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微电影实践最鲜活、最直观、最生动的教学素材。坚持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紧密结合、与时代同频共振,用“小故事”表达“大道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大理论问题;用“身边人”讲述“身边事”,深入浅出讲透感人故事,从故事中悟道理、明事理。积极回应学生思想困惑,抓问题关键,究内在根源,以鲜活的实践案例启发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让学生真懂、真信,从而真正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用微电影实践教学去引导学生、涵养学生、启迪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用理论内容去启发学生、用理论魅力去感染学生、用理论力量去武装学生,进而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刻的理论、丰富的历史、严谨的逻辑等理论内容转化为学生听得懂、记得住、悟得深的中国化理论。
四、微电影教学是高校青年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范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就是“受教育者个体按照社会的规范和要求,通过自我选择与自我内化,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和提高自我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一种自觉、自律、自主的活动”[10]。微电影实践教学引领学生走出固有的传统课堂,走进广阔的现实社会,通过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微创作”, (公众号:马学文坛)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学会思想政治教育“微欣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微引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微整合”,全方位实现“微文化”育人。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都是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设定的,学生就是教育者;由于这些设定的最终指向仍是学生,学生又是受教育者,因而微电影实践教学将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合二为一,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一)“微电影”教学为自我教育提供了实践场域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时代语境的变迁,使微媒体应运而生,成为人们参与社会互动的重要信息交流平台和思想碰撞之地,人们的学习和生活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即话语体系呈现多元发展的“微时代”。“微时代”的主要表征是微媒体不断更新、微内容不断生产、微传播不断加快、微应用不断出现。青年学生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微媒体平台上的活跃度不断提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契机,微媒体成为青年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境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作为“微媒体”标志性产物的微电影,符合新时代的环境变化和青年学生的心理诉求,成为青年学生信息获取和自我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公众号:马学文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创新教学载体,善用“微媒体”宣传话语,开展微电影实践教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微电影形式简单,以图文、音视频等元素刺激人的感官,其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契合了“微时代”学生群体即时消费的诉求,同时制作方便,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因此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转变,创建起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丰富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形式,以达到青年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微电影”教学为自我教育注入了文化自信
“微文化育人是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等传播的微文化来感染、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育人活动。”[12]随着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通过网络平台来传播,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等为载体的“微文化”,对人类社会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传播方式、育人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极大影响,显露出以文化人的强大影响力。然而,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借助网络平台这一传播和扩散的主要阵地,逐渐向思想政治领域蔓延,侵蚀着青年学生的历史观,使其对于历史的认知碎片化、简单化,(公众号:马学文坛)主要表现为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正确性、借助网络重新“解读”和“建构”历史、淡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人们的文化认同。微电影作为“微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在夯实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文化自信是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这一论断鲜明地指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一致性。微电影实践教学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主题,引导青年学生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反对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进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微电影”教学为自我教育提供了现实路径
“微创作”是指通过各种微媒体平台创作和传播文化作品的过程,与传统文化创作相比,具有耗时短、成本低、传播快、受众广等特点。“微创作”使文化创作不再是少数专业人士的特权,而是一种人人共享的文化生态,使受教育者自我表达、自我教育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微电影作为“微创作”的表现形态之一,为青年学生提供了自主创作的可能性。微电影实践教学以学生的实际诉求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学生对于多元文化接受的需求、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需求等,通过学生亲自对教学内容进行“微创作”,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被进一步确立。(公众号:马学文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主体性和主导性的统一,如果不能使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作过程,就无法理解主体性和主导性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很有可能成为教师的主阵地,没有学生的呼应。微电影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将马克思主义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模拟应用,在有限的表现空间内,呈现出对现实生活独特而鲜活的感知。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道,“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4]286。微电影实践教学恰恰能够体现学生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线主体性的发挥,是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心理知识结构、实现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
总之,微电影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表达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使青年学生走上思政讲台,实现了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使思政作业升华为艺术作品,实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微电影教学创造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形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使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现实生活,真正达到“增其识”“动其情”“解其惑”“正其行”的有效探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