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中国史学史笔记(2)

中国史学史笔记(2)

中国史学史笔记(2)《史记》是”通古今之变”,《汉书》有浓厚的封建正统观,把《史记》的《项羽本纪》、《陈涉世家》贬入列传,把新朝皇帝写为《王莽传》,放在《汉书》之末

司马迁说:紬石室金匮之书,其中包括秦残留的文书档案及汉初封王、侯的策命盟誓等。

C、实地采访和实地调查得来的材料。

司马迁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史记太史公自序》)

(2)在史料的收集和考辨中,奉行两个原则:

A、考信于六艺,认为儒经是核实史料可靠性的重要依据。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伯夷列传》)

如写《大宛列传》时称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B、择其言尤雅者。

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对奇异不雅的传说,他一般摒弃不用。

如《刺客列传》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史记刺客列传》太史公曰)

4.《史记》是历史和文学统一的典范。

《史记》首先是一部史学名著。书中所有人物事件,都是真人实事,不夸张,不虚构。它是一部实录,一部信史。

《史记》又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文学作品。司马迁能抓住文学的特点,通过种种艺术加工,忠实地塑造了各种类型的人物典型,使史学、文学两者结合并统一起来。

司马迁善于抓住主要情节,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活动,避免了千人一面的概念化的叙述。这是司马迁人物传记的最大特色。

所以,鲁迅评价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四、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1)司马迁确立历史的盛衰变化的因果律。

通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对两千多年历史“见盛观衰”,“稽(考察)其成败兴坏之理”,揭示历史演变规律,为后人提供历史借鉴,体现其进步的历史观。

(2)在历史发展的动力上,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他认为国君强大,有德者昌;弱小,饰诈者亡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无之。(《史记天官书》)。

(3)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

在《平准书》和《货殖列传》中,专门论述了国家经济和社会财富生产状况,试图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寻求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

五、关于《史记》的几个问题

1.《史记》名称演变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

两汉时期,或称《太史公书》(《史记太史公自序》);或称《太史公记》(《汉书杨恽传》);也省称《太史公》(《汉书艺文志》)。

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材料1:

荀悦《汉纪》卷14:“司马子长既遭李陵之祸,喟然而叹,幽而发愤,遂著史记。始自黄帝,以及秦汉,为《太史公记》。”

材料2:

(魏文)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王肃)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三国志》卷13《王肃传》)

2.实录与谤史

(1)西汉刘向、扬雄“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赞》)

(2)东汉王允说:“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后汉书蔡邕传》)

章怀太子注:凡史官记事,善恶必书。谓迁所著《史记》,但是汉家不善之事,皆为谤也。非独指武帝之身,即高祖善家令之言,武帝筭缗、榷酤之类是也。

认识:

(1)将《史记》中的政治批判与作者个人的身世之叹区分。

(2)“谤书说”在于贬低司马迁的人格品质,把《史记》秉笔直书的实录传统降低到泄私愤的水平。

(3)“谤书说”过分强调君臣纲常,是封建专制时代申君卑臣的历史产物。

3.《史记》残缺与补作

《汉书司马迁传》:十篇缺,有录无书。

三国魏张晏列出篇目: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汉书司马迁传》颜师古注)

汉成帝时,褚少孙补《武帝纪》一篇。

另外《三代世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陈涉世家》《外戚世家》《梁孝王世家》《三王世家》《田叔列传》《滑稽列传》《日者列传》《龟策列传》均有褚少孙补充的内容。

4.《史记》三家注

(1)南朝宋裴骃作《史记集解》,广引前人成果,随文作注,不驳《史记》原文。

(2)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既为《史记》的原文作注,同时又为裴骃的《集解》作注。不仅攻驳裴骃旧注,亦且攻驳司马迁《史记》原文,提出辨正。

(3)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既为《史记》原文作注,同时也为《集解》和《索隐》作注。

《集解》、《索隐》、《正义》,依次相注,关系紧密,被称为“《史记》三家注”。

第三节《汉书》的史学成就

一、续修《史记》

1.西汉学者的续作

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

《史记》所书,年止汉武太初,已后阙而不录。其后刘向、向子歆及诸好事者,若冯商、卫衡、扬雄等,相次撰续,迄于哀、平间,犹名《史记》。

其中,刘向、冯商、扬雄贡献最大。

①刘向独序赵广汉、尹翁归、韩延寿(《汉书》卷76《赵广汉传》)

②《汉书艺文志》:冯商所续《太史公》七篇。

③王充《论衡须诵篇》:司马子长纪黄帝以至孝武,杨子云录宣帝以至哀、平。

2.班彪作《史记后传》

(1)班彪(3-54),子叔皮,扶风安陵(陕西扶风)人。他“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

(2)续《史记》原因对于前人所续《史记》,“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于是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

(3)体例特点

慎核其事,整齐其文,不为世家,唯纪、传而已。(《后汉书》卷40上《班彪传》)

二、班固著《汉书》

(一)生平

(1)求学

班固,字孟坚(32-92)。

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其治学特点“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后汉书班固传》)

(2)修史

建武三十年(54)班彪死,班固感叹班彪“所续前史未详”,立志完成父亲事业。

汉明帝永平元年(58),班固撰写《汉书》,后被告私改国史下狱,其弟班超为其辩诬。明帝任命班固为兰台令史,奉诏撰修国史和继续撰写《汉书》,到汉章帝建初年间(80),完成绝大部分内容。

(3)班昭继撰《汉书》

后班固因窦宪案件受牵连死于狱中。

班固《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班)昭就东观臧书阁踵而成之,又命马续继(班)昭成之”。

二、《汉书》的史学成就

(一)《汉书》的内容

全书由12纪、8表、10志、70列传组成,共百篇,80余万言。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

12纪:有高帝、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纪。作为全书的纲领。

8表:有《异姓诸侯王表》《诸侯王表》《王子侯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功臣表》《外戚恩泽侯表》《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用简明的方式揭示历史的变化及内在联系。

10志:有《律历志》《礼乐志》《刑法志》《食货志》《郊祀志》《天文志》《五行志》《地理志》《沟洫志》《艺文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自然科学、历史地理、文化各个领域,全面反映西汉社会的面貌。

70列传:记载从陈胜、项羽到王莽等西汉各界历史人物,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外国的历史,是全书的细目。

(二)《汉书》的历史贡献

“自古史之所载也,《尚书》记周事,终秦缪。《春秋》述鲁史,止哀公。《(竹书)纪年》不逮于魏亡。《史记》唯论于汉始。”(《史通·六家》)

1.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刘知几《史通六家》)

(1)创立纪传体断代史的原因

第一,以前没有断代史,不能反映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与朝代更迭相结合的特点。

第二,司马迁《史记》创立的纪传体通史,其最大的问题是“纵横难以兼顾”。

第三,司马迁《史记》将西汉“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汉书.叙传》),贬低了西汉的历史地位。班固出于“宣汉”的目的,于是编写西汉一代的历史。

(2)《汉书》断代史的意义

第一,断限清楚,适应中国以朝代划分历史阶段的特点。

第二,包容量大,可以集中反映一个朝代的社会全貌,树立整体史的特点。

第三,新王朝为前朝修史,文献保存完整,史料容易收集,便于编写;一朝史事相对集中,容易编纂和减省篇幅,便于后世阅读。

第四,史家褒贬前朝,缺少忌讳,便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2.《汉书》开创新的体裁

《汉书》以十志和列传为主干展开多种专史的撰写,为古代学术开辟新领域,对封建社会及历史问题作了积极探讨。在《汉书》中,有些篇章为《汉书》首创。

《刑法志》介绍古代至汉代兵、刑制度的演变,是简明刑法史,法制教科书,为古代刑法专著的滥觞。

《地理志》详述古今地理沿革、汉代行政区划、户籍、风俗、物产。反映了西汉政权结构、大一统规模和因地制宜的统治方针。

《五行志》记载古今自然灾异与人事参验。

《艺文志》开创了史志目录学,对诸子百家作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一部学术简史。

《百官公卿表》记载秦汉官制概貌及沿革,论述各职官的基本职能及其得失,开正史记载职官制度的先河。

3.《汉书》创以文代述的撰史方法

晋傅玄评价《汉书》“述时务,则谨辞章而略事实”(《傅子》),广收文章是《汉书》的特色之一。

品类众多:有诏书、对策、上书、辞赋、书信。

内容丰富:包括政治得失、民族政策、经济措施以及规谏君主、歌功颂德、咏叹身世等。

“以文代述、以文代论、以文代传”是《汉书》的史学方法。

评价:

(1)肯定

反映了时代风气。唐柳宗元说:“汉武帝重儒,文风兴盛,“于是宣于诏策,达于奏议,讽于辞赋,传于歌谣,由高帝迄于哀平王莽之诛,四方之文章盖烂然矣。史臣班孟坚修其书,拔其尤者,充于简册。”(《柳宗直西汉文类序》)

继承《国语》、《战国策》重文辞的传统。宋刘须溪道:“《汉书》精神全在收拾诸诏……在《春秋》《国策》之后,别为辞令之祖。”(刘辰翁《班马异同评》卷35)

作者自己的兴趣

(2)否定:

刘知几《史通》反对《史记》《汉书》采文入史:

“凡所包举,务存恢博,文辞入记,繁复为多。是以贾谊、晁错、董仲舒、东方朔等传,唯上录言,罕逢载事,夫方述一事,得其纪纲,而隔以大篇,分其次序。遂令批阅之者,有所懵然。”

认为司马相如、扬雄的《上林》等赋,“繁华而失实”,“无裨劝奖,有长奸诈,《史》《汉》“皆书诸列传,不其谬乎!”

(三)《汉书》的不足

1.为了宣汉,借用五德终始学说,以汉承尧运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来论证汉代君权神授和王朝得正统。

2.通过谴告说和五行灾异等,宣扬天人感应的神学史观。

3.宣扬人性分为三品的唯心观点。

《汉书古今人表》把伏羲氏到秦二世的历史人物分为上智中人愚人。同时引孔子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话作为理论根据,用这种观点来评论人物,带有人性宿命论的观点。

三、司马迁《史记》与班固《汉书》的异同(班马异同)

第一,《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

“迁、固两体之区别,在历史观念上尤有绝大之意义焉:《史记》以社会全体为史的中枢,故不失为国民的历史;《班书》以下,则以帝室为史的中枢,自是历史乃变为帝王家谱矣。”(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但《汉书》是在通识指导下写成的断代史,书中《刑法》《食货》等志,《匈奴》《西域》等传,都突破汉代的断限,叙述历史的源流,将历史的断面与历史的连续性结合起来。)

第二,《汉书》强调汉朝的正统。

《史记》是”通古今之变”,《汉书》有浓厚的封建正统观,把《史记》的《项羽本纪》、《陈涉世家》贬入列传,把新朝皇帝写为《王莽传》,放在《汉书》之末,这是为了突出刘氏王朝的正统地位。

第三,《史记》圆而神,体例灵活;《汉书》方以智,体例严整。

顾炎武《日知录》:“班孟坚为书,束于成格,而不得变化。”

A.《史记》五帝、夏商周、秦、秦始皇、项羽、西汉诸帝本纪写法不一,体例繁杂。《汉书》改为以帝王为中心的大事记,确立以一帝一纪的基本模式。

B.《汉书》十志,改进《史记》八书,在记述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多创新,具有严密的组织系统。

C.《汉书》将《史记》的世家并入列传,简化了纪传体。《史记》列传随意命名、年代顺序混杂。《汉书》列传以年代为序;先专传合传,后类传;统一以姓名标目。

第四,班固以封建正宗思想评价司马迁

“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汉书司马迁传》),反映了二者不同的历史观。

所以,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各具特点,迁史不可为定法,固书因迁之体而为一成之义例,遂为后世不祧之宗。(章学诚《文史通义书教下》)

第四节《东观汉记》、《汉纪》

一、《东观汉记》

(一)撰写

《东观汉记》原名《汉记》,因主要撰于东汉皇家藏书处东观。

该书由汉明帝时班固、汉安帝时刘珍、汉顺帝时伏无忌、汉桓帝时边韶、汉灵帝至汉献帝时蔡邕等人相继撰写,历时130余年成书。

晋朝时将《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合称“三史“。

(二)内容与体例

1.内容《东观汉记》记事从王莽末年群雄割据开始,到汉灵帝末,其中也有汉献帝时期的史实。《东观汉记》是第一部官修纪传体东汉国史。

2.体例纪、表、志、传俱全。

3.创新

(1)《先贤表》《朝会志》《车服志》为《东观汉记》首创,后世史书有所继承。

(2)创造载记新体例,用以记载隗嚣、公孙述等群盗叛臣之事。既是纪传体史书记述范围的扩展,又避免了《史记》为项羽立本纪引起的争端,符合大一统政治局面。

后来《晋书载记、《魏书》序记、《金史》世纪,均受《东观汉记》的影响。

三、流传

《隋书经籍志》著录《东观汉记》为143卷,《旧唐书经籍志》为127卷,《文献通考经籍考》仅10卷。

四库馆臣辑录为24卷,分帝纪3卷、年表1卷、志1卷、列传17卷、载记1卷、佚文1卷,读史者尚有所稽,则其有资考证。

今人吴树平新辑本《东观汉记校注》22卷。

二、荀悦《汉纪》

(一)《汉纪》的撰写

荀悦(148-209),颖川(河南许昌)人。12岁能说《春秋》,好著述。汉献帝时入曹操幕府,历任黄门侍郎、秘书监、侍中。

汉献帝因《汉书》文繁难省,命荀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

(二)内容与体例

《汉纪》30卷,82432字。记事起于刘邦之兴,迄于王莽之败,以班彪著《王命论》、班固撰《汉书》结尾,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三)《汉纪》的贡献

第一,荀悦确立约撰旧书(《汉书》),通而叙之。总为帝纪,列其年月,比其时事,撮要举凡,存其大体的改编原则。

即以《汉书》的本纪为纲,将《汉书》传、志、表的主要史实,按时间的顺序,编排于11个帝纪各年之下。所以《后汉书》评价为“辞约事详”。

第二,《汉纪》除引用《汉书》各“本纪.赞”外,还以“荀悦曰”的形式撰写史论30多条,总结西汉历史经验教训,使汉献帝“有监乎此”,获得“拨乱反正”,振兴汉室的目的。所以范晔肯定《汉纪》“论辩多美”。

第三,《汉纪》在《左传》编年体的基础上,新创立“连类列举”的方法,在有关史事之下记载与之有重要联系的人物和制度。既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又保持了编年体记述历史发展轨迹清楚的特点。这样使编年体更加成熟。

总之,《汉纪》以编年体改编纪传体《汉书》,唐代刘知几论史书纪传、编年二体,极力推崇《汉书》《汉纪》,认为“班、荀二体,角力争先,欲废其一,固亦难矣”!

夏日特价优惠中。。。。。

如果大家还没看统考11本教材,可以结合笔记看一遍教材!然后用笔记代替教材反复看!!

提高读书效率!313统考经典教材11本教材笔记!!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李侃《中国近代史》王桧林《中国近现代史》笔记!!吴于廑六卷本世界史笔记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笔记(共计131页),李侃《中国近代史》笔记+王桧林《中国近现代史》笔记(共计170页)

六本教材共计融合3本笔记!分古代史(141 页)、近代史 (118 页)、现代史 (151 页)

对于历史学考研 , 阅读教材是重中之重! 前期复习,必须从阅读教材开始,但是很多同学抓不住重点,我们的笔记,完全按照教材的体系,同时把 重要的考点都标重。教材讲的不清楚的, 也都有大量补充! 可以保证知识点的全面。力求帮助大家梳理教材并明确考点。可以迅速帮助大家掌握重点!同时可以帮助大家反复阅读教材,把考点寓于整个教材的逻辑体系中,可以帮助大家理解和梳理知识!!因为每年都有很多新题!但是对教材的梳理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在统考中尤其突出!一切教辅都源于教材!!!

本笔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选用历史学考研最经典的教材!实践证明,313统考,统考11本基本涵盖真题!!本套笔记好评如潮,目前正在出中!!

资料展现!

上一篇: 如何评价先锋书店?
下一篇: 文史天地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