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病隙碎笔》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是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是多么安详。现在动不了了,才感觉只要健健康康、活蹦乱跳地活着,是多么幸福!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大起大落的人生毕竟不常见,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生命里更多的是安静和平淡。小幸福贯穿着我们的一生,但也因其小,我们常常忽略掉它。全面理解材料,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不得套作,不得抄袭。这是一道限制类事理类材料作文题。其审题要津是准确把握材料所阐述的道理。第一段引用史铁生的一段话,共三个分句,表达的感悟都是类似的,阐述的道理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生病时才知道健康时那种平淡的生活多么幸福。第二段是针对第一段材料的议论和提示,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准确理解材料主旨。这个提示语的关键句是:小幸福贯穿着我们的一生,但也因其小,我们常常忽略掉它。综合两段材料的意思,可以确定这篇作文的立意:不可忽略小幸福,或者珍惜身边的小幸福。审题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不能抓住小字,只是以幸福为话题泛泛而谈,范围过宽;其次是偏题,侧重点偏移,例如谈大与小的关系,论述勿以善小而不为,或者谈珍惜,论述要珍惜现在的拥有等等。
出门在外,才知道妈妈的唠叨是那么的动听;事业受挫,才知道长辈的教导是那么的顺耳;友情破裂,才知道朋友的双手是那么的温暖。我总是在拥有的时候忽略它们,在失去之后方觉它们的美好。这些小幸福同样不被大多数人记住,因为它很小,只是小小的唠叨,小小的教导,小小的不值得一提的双手……虽然它们只是人生中的小幸福,但我们又为何为它们的失去而流泪呢?因为它们毕竟也是幸福,所有的幸福都是珍贵的,当一个人的生活常态发生变化时,我们就会强烈感受到原来小幸福的弥足珍贵,正如史铁生所言。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忽略现在拥有的小幸福。不要忽略小幸福,珍惜爱的以前看过一位高考学子的满分作文,她在文中写了父亲这样一个细节:在高考备考期间她常常忙得很晚才睡,父亲怕她晚上孤独,往往睡在对面的书房里,每天都在她睡后才睡。有一天忙到深夜,她看见父亲房间的灯还亮着,就偷偷去观察父亲在干什么。父亲大概是要站起来拿东西,不小心碰了旁边的凳子,那凳子摇晃着要倒下,父亲神情紧张地抱着凳子,生怕凳子倒下发出声音惊扰了女儿,她的眼睛立刻湿润了……朴实的叙述,却赢得了满分,我相信是女孩通过细节传递出来的对父爱的感动和珍惜打动了考官。在我们的生活中,与这位父亲类似的细节其实屡见不鲜,谁能说这不是一个个感人的小幸福呢?遗憾的是,我们长期在爱的蜜罐中泡着,变得迟钝麻木,常常忽略了这些小幸福,身在福中不知史铁生在他的《病隙碎笔》中写道: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是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是多么安详。
现在动不了了,才感觉只要健健康康、活蹦乱跳地活着,是多么幸福!多么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悟啊!的确,拥有健康就是拥有幸福,徜徉在拥有间,你大战中。有人说高三是黑色的,因为又苦又累,但同时应该看到我们也有小幸福一路陪伴。每天与老师、同学一起学习,一起迈向成功的明天,共同铸就高考的辉煌,世上有什么事比这更让人激动和愉悦的呢?等我们步入大学的时候,再回想起这段艰难的岁月,难道不是一个个小幸福拼成了大幸福的美丽图画吗?当你还在抱怨天阴的时候,想一想雨天的泥泞吧,那么你会觉得原来阴天也很舒心。幸福很小,如果你的心很大,那么幸福就擦肩而过了,所以,千万不要忽略小幸福。这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审题准确,题目即论点,立意鲜明准确,切合题意。开头选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的三个细节构成排比开头,既展示了自己的语言长处,又与史铁生的话丝丝入扣。三个分论点设置得自然稳妥,结构完整,层次清楚,体现了较强的布局谋篇能力。今天是我生命余日中的第一天。我会笑着对生活说:生活,我爱你。高三的睡眠时间总是短暂的,你觉得自己才刚闭眼,但实际上天已大亮,伴着清脆的铃声,我像一个被打足了气的皮球一下子从床上弹起来。啊,能起床可真好!你或许觉得每天早上起床是很平常而且很痛苦的事,但我要告诉你:就在昨夜,不知有多少人永远的睡了过去,不知有多少人再也看不见今天的太阳,不知有多少人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其实,能够好好的活着看日出日落就是一种幸福。
历史上那么多满腹诗文的人甘于一辈子隐居山野、饮酒采菊就是明早晨的空气真新鲜,我一路小跑到操场。一路上鸟语花香飘散,长廊上爬满了藤蔓,黄的白的金银花相互点缀,团团簇拥。我贪婪地吸纳着她们散发的氛芳,像一只蜜蜂享受着花蜜。操场上,火红的太阳就像一位犹抱琶琶半遮面的少女,正从山那边探出头来,又像我们的心,一颗颗激情四溢,热情奔放的心。五月十二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灾难吞噬了很多人的生命。地震之前他们还和我们一样平静的生活在这个世上,而今天他们却再也无法睁开眼。一个小女孩在地震中受伤,左腿被截肢,当她面对记者采访、回答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她说是有一只健全的左腿。要因为它们的普通而忽略,拥有它们是幸福的,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要珍惜。地震发生后,一个个被救出的孩子伏在老师的遗体上失声痛哭。谭千秋,在灾难来临之际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另四个稚嫩的生命;瞿万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住了即将倒下的水泥板,给孩子们支起了一条通往生的绿色通道,而那块水泥板却成了她的墓碑……没有人愿意去经历这一切,但血写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同学情,师生情经得起生死的考验,但不要等待考验过后才知道珍惜,当还拥有时,请你珍爱,就是现在。
让我们记住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写下的这样一段话: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是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是多么安详……今天是你生命中最后的一个今天。请你笑拥抱生活,享受这平静的由一个个不起眼的小幸福组成的最后一个今天吧!这篇叙事抒情说理的散文别具一格,最大亮色是角度新。今天本来是平淡的,普通的,艰难的,有时甚至是令人厌烦的,但当你把它看成是你生命中最后的一个今天时,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生命的倒计时,一下子让人觉得平常的日子多么宝贵,一个个小小的幸福多么值得珍惜。文中还善于联系最近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大事来说理,用遭遇不幸者的命运台湾一家店就叫“小器”。老板说,就只做小餐具、小碗、小锅铲,很受欢迎。老板钟情自己的“小”,也很有勇气承认自己的“小”,痴迷于扎扎实实在“小”处精耕细作,收获了成功与幸福。(注释:芥子须弥:芥子:芥菜子;须弥:古代印度传说中的大山。佛家语,指微小的芥子中能容纳巨大的须弥山。比喻小中也有大。)无论再微小的事物,也自有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当我们懂得“芥子纳须弥”之后,自然也该懂得:扎根于小事,方能成大事。正如台湾那家名“小器”的店,店主痴迷于在“小”处精耕细作的行为,却恰恰是这家店的“大器之作”,也正是他们成功之所在。
愈是微小的事物想要做好却愈是不容易。反观当下,熙熙攘攘的普罗大众在流转于利益、金钱、算计之际,陷入了商业文明的误区:似乎唯有表面上的华贵方可体现事物的价值。殊不知,真正的价值,在小,不在大;在精,不在贵。 翻开泛黄的史册,有多少先贤向我们证实了注重小事的重要性。古往今来,但凡成事之人,必是注重细节之人。五尺 杏坛,孔子 谆谆教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早于此时,想必孔夫子早已悟得欲成大事,先完小事;清风微拂,袁枚徐徐 吟诵“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早于此时,想必他早已发 现微小事物的魅力所在;乐于天命,白居易朗声感概“蜗牛 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早于此时,想必香山居士 早已明了,再伟大的也不过是最细微的…… 然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历史的长河又淘尽了多少因不注重小事而功败垂成的惨痛教训。而今天,真的就无人在 重蹈覆辙么?非也。如今社会风气浮躁,人们理性缺失,政 治凋敝,文化式微,它们都是现代人没有从根本着手,从小 事扎根,过于放大结果所导致的不幸。无法扎扎实实地在 “小”处精耕细作,使得整个社会如同无可相依的浮萍。但我 想,政治凋敝不可怕,文明式微亦不可惧,只要我们能够端 出极严肃的态度去看待每一件小事,坚信我们的社会终能够 深深扎根于土壤,汲取天地灵气,长成参天大叔,荫护万世 万代。
我们就该明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明了“芥子纳须弥”的意义所在,明了扎根于小事,方能成大事。 精致小巧的餐具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店名“小器”后埋藏着“小”的哲学意义。“小”的哲学是什么?是人们的天然喜悦, 是小而精致的艺术境界,也是因“小”而贴近心灵的脉脉温 “小”的哲学,带给人们审美的欢欣与喜悦。黑格尔曾不吝笔墨地在《美学》中赞扬十七世纪荷兰的小画派,他们从宗 教的伟大与建筑的恢宏中跳出,转而对平常不过的生活场景 作津津玩味似的勾绘。正如黑格尔所阐述的,这是微小中的 伟大。又如那教人心醉神驰的魏晋风神,正是开辟性的从点 点小景中取材,透过纯真深情的笔触,幻化出普世的审美意 义。陶潜之为陶潜,不在于宏大空洞的史诗,而在于平淡冲 和的、对荒径小草、停云时雨充满爱意的描摹。这是对宏伟 却呆板的汉赋的觉醒性的浪漫告别,诗人的一切归宿寄托, 都在于“小”的哲学。 “小”的哲学,并非小器或吝啬,而是小而精致的艺术境界。只有小或许还会受审视与怀疑的目光,但若是小而精,便能 生出一种玲珑生动的气韵。古人一向深谙此道,一如他们将 宏大而暴虐的印度教,化为从微小处悟真知的“小”禅宗;将 10 传说中身似巨人,八肢而狞厉的教神梵天,化作道法自然, 小至虚无。
舍去了大而空旷的外表,精炼内核,浓缩精粹的, 是小而精的哲学,是比“大”更高远的境界。又如诺奖得主特 朗斯特罗默,这位深谙“小”的哲学的瑞典诗人,每年只写一 二首诗,每首一二言,然却“首首精品,绝无凡作。”正是缘 于对小而精的追求,使他的诗挟着诡谲的意象,铸成千钧的 语调,飞跃巨大冰冷的铁网,直到诗的天堂。 “小”的哲学,是贴近人心的脉脉温情。据史载,几乎所有文明都以宏大为宗祖。无论是部落氏族对神话的恢宏构筑, 还是篇幅惊人的荷马史诗、但丁神曲,或是极盛于殷商的青 铜饕餮。但随文明的 发展,这种“大”也渐渐化“小”。从汉代传说的铺陈与征服,到魏晋觉醒而注重个人的风神气韵;从青春盛唐崇拜的轩冕 荣华、伟大功业,到宋调宋画对小我心境与意绪的追求;至 于明清,甚至小到对市井间的鸡毛蒜皮与粗俗对白,但却引 发了前所未有的浪漫洪流。就连在绘画上,也是由善鸿篇巨 制的吴道子让位于善精绘小景小物的周昉、张萱。这一切不 谋而合的转变,都是由“小”的哲学,将遥远、恢宏、威严而 过于巨大的事物贴近人心,从中流出充满人性的脉脉温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