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史铁生《我与地坛》:熬过苦难,即是重生

史铁生《我与地坛》:熬过苦难,即是重生

史铁生《我与地坛》:熬过苦难,即是重生曾经,史铁生把面对人生苦难时无处安放的煎熬、焦灼与困境投射给了地坛,地坛像是一个具象化的内心牢笼。所以,他把这生存与勇气的图腾写进《我与地坛》,恰是在告诉我们

真正的地坛不在别处,就在你我心中进度条14:5000:00/14:50合集#遇见好书 655个

作者 | 帆书· 知锦

主播 | 帆书 · 杨枪枪

✎ 解读预告

遇见 · 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各位书友晚上好,欢迎来到由帆书出品的读好书栏目《遇见》。

今天为大家解读的是 《我与地坛》。

若觉得人生不幸运,可以去读读这本书。

有很多人,因为生活不顺而陷入愁苦绝望的困境,他们去到地坛,找到史铁生,寻访摆脱苦难的解药。

史铁生看向一双双焦灼而充满期待的眼神,微微含笑: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曾经,史铁生把面对人生苦难时无处安放的煎熬、焦灼与困境投射给了地坛,地坛像是一个具象化的内心牢笼。

与地坛相守15年,史铁生在地坛寻找安静、获取能量,找到活下去的希望。

当他摆脱并超越了重重苦难后,地坛也早已幻化成为了他心中的精神图腾。

他残缺的身体永远无法获得不朽,而有自由的灵魂永不困顿于荆棘。

所以,他把这生存与勇气的图腾写进《我与地坛》,恰是在告诉我们,真正的地坛不在别处,就在你我心中。

作文史铁生_作文史铁生在《病隙碎笔》_作文史铁生我想对你说100字

每临困境,我们往往把希望寄托于外界,向外找寻力量支撑。

殊不知, 人唯有乞灵于自己内心的觉醒,才会给人生清醒的引导。

真正读懂《我与地坛》才明白,越过内心那座山,挥痛如释,是重生。

苦难是常态,而受害者的心态可以选择

阿兰·德波顿在《哲学的慰藉》一书中写道:

“一切人生都是艰难的,而其中有些得以实现完美,是对痛苦的态度使然。”

人生在世,免不了遭遇困境,有人沉沦于悲苦中不能自拔,而有人撕裂痛苦后涅槃重生。

是做受害者,还是做幸存者,选择由你。

史铁生并非天生残疾,少年时他体格健全,曾是驰骋赛场的运动健将。

21岁时,命运重锤于他,一场重病后,他的下肢彻底瘫痪。

从此,史铁生坐上了轮椅,余生将永远被轮椅囚禁。

瘫痪后,他找不到工作,也找不到出路,他把自己视为世界的弃儿。

一时间难以接受失去和变故,史铁生愤恨老天不公,为什么降厄运于他?

他甚至一心求死来逃避现实,三次自杀未果。

后怕的母亲把他看护得更紧了,寸步不敢离身。

他却把母亲的关切照料当作一种耻辱,冷漠暴躁地抗拒和排斥着。

作文史铁生在《病隙碎笔》_作文史铁生我想对你说100字_作文史铁生

终于有一天他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

他负气而又吃力地挪动着轮椅,把自己带进了一处荒芜的园子,这处园子便是他宿命中的地坛。

史铁生一个人躲在园子的角落里,悄悄藏起来舔舐伤口,不被任何人看见。

只有地坛,看见并包容着他所有无处释放的痛苦。

后来,他经常一个人去到园子,或默坐在树下呆想,或摇着轮椅慢慢走。

他从剥蚀了的朱红,坍圮了的雕栏里窥探出地坛曾经的昌荣,也从苍劲挺拔的古柏和竞相生长的草木间照见了生命的真实。

他慨然叹息:“地坛荒芜但不荒废。”

由此他联想到自己,身体残缺了并不可怕,最怕的是心中没了生机。

豁然了悟:死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而是一个必然会到来的节日。

在地坛的启示下,史铁生选择了向死而生,决定带着残缺坦然面对和拥抱苦难的一生。

人生的苦楚,不是来自于现实,而是源于对现实的不满与抗拒!

作文史铁生在《病隙碎笔》_作文史铁生我想对你说100字_作文史铁生

心理学家艾格拉曾说过:

“可怕的事情发生之时,人们就像坠入了地狱。

但这些具有毁灭性的经历也是重新组织自己的机会,让我们决定想要过怎样的生活。”

被命运钦点的苦难,我们无法选择又无力改变,但我们可以选择的是以何种心态回应苦难。

如果一味怨恨和抗拒,就会困在被害者的心牢里,成为命运的傀儡;

而如果你不向人生认怂,那就以无所谓又无所畏的心态,换种更好的方式,做出改变。

救赎之道在心中,我们的内心可以描绘和引导人生的走向。

接受生命的恩典,与自己和解

有人说:“人在低谷时,自渡是最好的解药。”

自渡不是仅凭意念自我安慰,更要用行动自我担当。

不自暴自弃,就要自强自立。

起初,史铁生是为逃避现实躲进地坛。

地坛像挚友,收留了魂无归依的他,为他消解绝望,也为他重拾信心。

在地坛,找回自己的史铁生放下寻死的念头,开始为活下去做打算。

母亲跑遍劳动局为他求来一份工作。

史铁生不忍再负母亲的苦心,便去工厂做临时工,和孤寡老人、残疾人糊纸盒画扇面,可以得到一个月15元的工钱。

但他不甘心,在短暂的迷茫后,他想起儿时的学梦,十岁时他曾拿过作文比赛第一名。

于是,史铁生开始试着写小说。

母亲发现后惊喜,她到处给他借书,默默做好后盾,让儿子全身心投入写作。

后来,他就带着纸和笔,躲在地坛的角落里,潜心写作。

在地坛,他写与天地万物的对话,写对人间苦难的思考,写自我救赎的心路。

这时的地坛更像是一位导师,引领史铁生真正步入文学殿堂。

随着文章陆续在报刊上发表,他的精神被读者共振传颂。

他终于写出了名堂,为自己辟出一条新路。

作文史铁生在《病隙碎笔》_作文史铁生_作文史铁生我想对你说100字

但让史铁生抱憾的是,当他在文学上有所成就时,母亲早已离世多年,再也看不到。

有一次,史铁生的朋友聊到写作时说起,自己写作是为了让母亲骄傲。

朋友的话深深刺痛了他的心弦,他反思自己的写作之路又何尝不是母亲的路呢?

他在地坛扶轮问路的每一处,都曾留下母亲爱的痕迹。

母亲曾小心翼翼地呵护他的自尊,又担心他的安危,总是在他独自来地坛时悄悄追随其后。

当他在脑海反反复复追忆着母亲,他渐渐理解了母亲的苦心和难处。

他多么希望能再见母亲一面,向她倾诉衷肠。

许是思母心切,老天托梦给他说:“母亲太苦了,召她回去。”

史铁生梦醒后渐释然,从此把对母亲的所有情感寄语在文字里。

文字治不好他身体的病痛,却疗愈了他的心伤。

他接受了身体的残缺,接受了生命的恩典,精彩地活出了生命的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正是地坛引导他选择的自我和解之路。

作文史铁生_作文史铁生我想对你说100字_作文史铁生在《病隙碎笔》

一位作家说过:

“一个人,若能不跟自己较劲,处处放自己一马,就是置心灵于旷野,给心灵以自由。”

人生如果不尽如意,生活如果不宠幸你,那就放过自己,成全生命的豁达,也放过别人,安住慈悲的心怀。

学会用放过的方式与自我和解,方寸之间,天地皆宽。

把不息的欲望变成不朽的希望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顿悟:“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

并为此进行灵魂拷问:“是消灭欲望同时也消灭恐慌?还是保留欲望同时也保留人生?”

读至此,我像触及到了探索生命之真相与本源的开关,琢磨“欲望”是共通的人性,却鲜少有人悟明白。

史铁生初入地坛,地坛是他内心牢笼的具象化投射,相守15年后,地坛早已成为托举他重生的心灵乌托邦。

地坛就像有一个园神,无处不在地注视着史铁生的一举一动。

看着他又哭又笑,又迷茫又坚定,又软弱又坚强。

这样的史铁生一直在地坛思考三个问题: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为什么写作?

因为他对身体残缺的抗拒,他想以死解脱。

不得后反而想通了,他有了活下去的欲望,但伴随着如何活的恐慌。

他是个残疾人,在世俗的标准中是不被接受的劳动力,因而他找不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为了证明自己即便是残缺也有存在的价值,他开始了写作。

最初写作是讨生计,不承想写着写着,真写出了价值。

而新恐慌又来了,他焦虑自己一旦无法持续性写作,那个证明就失了意义。

所以,他不再只为自己的个人情怀而写,而是为众生为天地万物而写。

写作成为了精神依托,也是理想信念。

作文史铁生在《病隙碎笔》_作文史铁生我想对你说100字_作文史铁生

于是,他接受了自己永远处在恐慌中,也承认欲望是他一生的罪孽和福祉。

他在园子里呆得久了,见过形形色色的人们,与他们有过难忘的交织。

园中,存在着一个孩子,他欢呼却与,对万事万物新奇;

也存在一个老人,他垂垂老矣,走向自己的安息地;

又存在一对情侣,他们两情相悦,一刻也不想分开。

这些人好像都是他又都不是他,他以前是孩子,要看世界,要新奇,也是爱侣,要存在,要表达,但最终变成老人,眷恋着,不想死。

园中的太阳这头落下又从那头升起,某一天园中又会出现一个欢蹦的孩童。

作文史铁生在《病隙碎笔》_作文史铁生_作文史铁生我想对你说100字

死成为另一种生,这种方生方死,就是永恒的希望,是所有人的欲望交织在一起炼成的。

史铁生是永恒中的一部分,他的欲望也终将被兼续。

作家王统照说过:“人生存于欲望之中,而为欲望牵线的是希望。”

生崖于欲望之中而不盼望,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希望从来不是在被证明后才能成立的,它虽然渺茫,但总是深深扎根在人心里。

你不是能够实现希望,而是把不息的欲望变成不朽的希望,使你自己成为希望。

所以,哪怕不知人生去向何方,努力活下去就是希望。

写在最后

作家余华这样回忆史铁生:

“铁生给我写过一封信,信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幸运的人。

他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怨言,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

史铁生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厄运和不可胜数的病痛折磨,他却最能参透生死,最能审视命运,最能体悟大道。

从最不幸到最幸运,他超越身体的苦难,更是越过内心那座山,“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他在地坛,以轮椅和文学的方舟,重生了自己。

地坛在他,以无畏和不摧的精神,普渡了众生。

这样的史铁生,正如莫言赞誉:堪称“伟大的人”。

这样的《我与地坛》,值得世人歌颂:堪称“人类勇气指南”。

点个「在看」,共勉。

作者 | 知锦

主编 | 阿医

排版 | 余景

图片 | 图虫创意

上一篇: 王耀武广播讲话:揭示了他济南失败的原因,又给老蒋提了一个建议
下一篇: 凯文·史派西:出柜也无法妆点一座崩塌的纸牌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