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印度是佛教的来源地,佛教中的经典也都是从印度流传过来的。而在我们汉地,流通最广、名气最大、影响最大的两部经典,应该就属《心经》和《金刚经》了,可能很多人会想为什么历代汉地的高僧大德在翻译经文时,不全部翻译成意译的汉文,而要保留那么多生僻的梵文音译字呢?
比如玄奘大师翻译的《心经》,全文共260字,其中梵文音译的多达63字。经中的“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意思为觉有情,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最高的智慧觉悟;
又如《金刚经》,全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名字中的“般若”就是梵文音译,意思为智慧;“波罗蜜”,是“波罗蜜多”的略称,意思为到达解脱涅槃的彼岸。
原来我们经常诵读的经文中竟然有这么多音译的梵文!那今天我就来为大家讲解下汉地的佛经中保留梵语的3个原因,相信99%的人都不知道!
一、在我们相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
因为贤劫千佛全部以印度人的身份出家获得成就,在印度的菩提伽耶成佛后,都是以梵语来转法轮,因此这个语言的加持和功德相当大,如果我们每次读论典的时候,将前面的梵语在口中念一遍,自相续中就播下了解脱的种子。
所以,经论前面的梵语,在藏地的很多译师都不翻译,翻开《大藏经》也会发现,每一部经典的开头都有梵语,每一部经论的开头也有梵语。不仅印度大德们有这样的传统,藏传佛教的个别论师在造论时虽不是用梵语写的,但开头也用一些梵语,以使后学者的相续中种下善根和解脱的种子。
二、表明来源清净
印度当时造经论是非常严谨的一件大事,不像藏地或汉地。一般来讲,经论造好了以后,在没有正式流通前,很多高僧大德和智者们要集聚一起进行研讨、辩论,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作者获胜了,这部经论就可以公开流通,作者也会得到一定的奖励和礼遇。
如果这部经论不符合佛法,也不符合世间法,就把经论拴在狗尾巴上,在整个城市转几圈,然后烧掉,以示不能流通。如果经论不仅内容不好,而且对人们的身体、思想有害,作者就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真正的佛教经论若能通过严格的考核检验才可以出版,那对整个佛教界才有一定的利益。所以,当年印度传下来的两百多函经论,其价值是无上的,因为这是成千上万个智者、班智达(译师)共同认可的,来源相当的清净。
由此可知,经论名称、经论前面、经论内文中如果有梵语,则说明它是从印度传下来的,非常可靠。所以我们以后学习的时候,选择来源清净可靠的经论,真正大成就者所造的经论非常重要。
三、忆念译师们的恩德
大家都知道,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以印度人的形象来到这个世界上,三次法轮也都是以印度的梵语来转的,为了使异族的众生能够学习佛法,历史上不管哪个朝代、哪个国家,都有非常多的译师翻译佛陀的经典和论典,如果没有这些译师们,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业力深重,要想学习梵语或其他一个语言,并且达到精通的程度,恐怕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所以我们应当从内心对这些译师有一种感恩之情,如果没有这样,好像觉得什么都无所谓,平平淡淡的、无动于衷,不要说我们佛教,就连世间上最基本的人文道德,恐怕也说不过去。
古人常说“饮水思源”,宋代的大鉴禅师也说过:“饮水知源,自觉自悟,师岂远哉?”意思是说,饮水应该明白它的来源,同样的道理,作为佛教徒,我们对佛陀、对菩萨、译师们一定要有一种强烈的信心,始终都要非常感谢他们。感恩品读与分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