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复旦大学的钱文忠教授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无论这位男爵如何富有幻想,也绝对想不到,他将永远告别故土,前方的目的地将会是他度过余生的第二故乡。”钱文忠笔下的这位男爵名叫钢和泰,是一位德裔贵族,而这个“ 第二故乡”指的就是北京。这位男爵究竟富有怎样的幻想,又和北京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1924年5月10日在笔管胡同7号,曾留下这样一张照片:留着大胡子的是泰戈尔,而一身白衣的人正是钢和泰男爵。1918年,北京大学正在寻觅一位梵文教授,时任香港大学校长的查尔斯·艾略特爵士推荐了他的好友钢和泰男爵。钢和泰到北大主讲梵文和印度宗教史。钢和泰在这一教职上一干就是10年,授课之余,他大量关于佛教和梵文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赞赏。对中国的语言学、宗教学、历史学和文学等领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也影响了中国的一批学者。
在《北京名人故居(海淀卷)》里有一段记述, 说陈寅恪“每逢星期六上午,不分寒暑都进城到东交民巷找一位叫刚(钢)和泰的外籍教师研究梵文。”
钢和泰喜欢学术活动,经常举办家庭研读班,每周一次,每次3-4个小时。陈寅恪精通梵文等多种西域古代语言,他常来家中聚会,他们兴致勃勃地围在一起,对文献的不同文本、不同版本进行逐字逐句的比较阅读和分析研究。
他们对佛教经典的梵文、藏文、汉文各种译本进行互相比较,同时以他们所知的大量释论作为辅助参考资料,而这些释论都是西方学者从未研究过的东西,这种考证对勘的方法,在当时属于国际前沿,对后世也影响深远。钢和泰从中获得了许多素材和灵感,也培养出了很多中国青年学者,一时传为学界佳话。
1919年,钢和泰结识了梁启超,结下了深厚友谊。有一次,钢和泰邀请梁启超、丁文江等人共进家宴,他拿出一部北齐时期所译的经书,用梵文对照后发现,译得一塌糊涂,其中的错误令几个人不禁哑然失笑。
梁启超曾称赞他说:“钢先生这种研究精神真可佩服,我初见他时,他到中国不过两年,他对于全部藏经的研究,比我们深刻多了。
北京的生活让钢和泰深深地爱恋上了这座东方城市。他在这里走到了向往的学术巅峰,也为中国培养了大量学术人才。1928年,钢和泰应聘到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讲师。一年后,他又回到了这里,继续开展研究工作,此后再未离开,直到1937年3月16日去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