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万献初,文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受聘为明伦书院、华夏儒商国学院、海淀敬德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国学会、武大道常书院、中华书局骨干教师班、深圳中道文化、许慎文化大讲堂等多家传统文化机构讲授《说文解字》、《千字文》、四书、五经、诗文讲析等国学课程。主要研究方向:音韵学、音义学、文字学、古典文献学。
万献初老师讲授《说文解字》
中国传统学问是以“经”作为主线的,汉初立五经博士,以《毛诗》《尚书》《仪礼》《周易》《春秋》为“五经”。
历代用注疏来丰富五经,汉魏人作注(传),唐宋人作疏(正义),清代人总其成,形成“经学”系统,加上科举以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经学成为传统学术的主体。经学包括“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学术内容系统而全面,融会而贯通。
我们现在的学科分类,从西方分析哲学的角度入手,很多学术内容都分科过细。比如说,把《诗经》当作文学作品,由讲文学的人来讲授,就很容易从文学鉴赏、审美的角度来理解。
哲学教师来讲《周易》,就用西方哲学的的视觉来解读,用形而上的哲学思维,讲成了一种纯粹的哲学理论。史学教师来讲《仪礼》(《周礼》《礼记》),偏重史事、制度,讲成了社会发展史。这样的分科有其专门性的优点,也有其割裂经学的弊病。
我们班这些骨干同学都学经典多年了,到现在,我们对传统文化整体的把握是一种什么状态?我们提高自己的方向到底是什么?按现在的大学教育,你若考上北大文学院,对于哲学、历史基本上是不管的,最多也只是一种补充性的知识,主要的教材就是文学史。
中国的文学史分成几段,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古代文学一般是从先秦的《诗经》算起,《左传》里也有一些篇章归于文学作品,《古文观止》选的那些就是。其他,《礼记》有一些,《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诗文,隋唐的诗歌,宋代的词,元代戏曲,明清小说,古代文学史是按这种体系来的。
我们学习传统文化,需不需要掌握这种体系?比如说我们中的好多同学,学到现在这个层次,下面怎么办?建议你们找一套教材,比如北大、北师大、复旦或武大,这些大学编的中国文学史,挑一种合乎大家阅读的,放到图书室里。大学里面,三年会有一门文学史课,对中国文学史分段,先秦一段,魏晋南北朝一段,唐宋一段,元明清一段,然后是现代巴金、茅盾、老舍这些作家的书,再是建国以后当代作家写的,包括得诺贝尔奖的莫言,有一些好的作品,都纳入文学史。
文学史是给你写一个介绍类的通史,会对某个时期主要的作家及其作品分类介绍。比如唐宋文学,当然李白、杜甫是最重要的,列专门的一章,作者的状况,写了哪些诗,选几首代表作讲一讲,文学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同学很多都学三四年了,需要了解一些大学生所要了解的背景知识。那史学呢,同样处理,买一种中国历史的通史教材,自学时看一看,知道原来大学里面学历史的人是这么学过来的。
哲学是怎么弄的呢?我们主要考虑的是中国哲学,当然西方哲学也是有用的。有中国哲学史,有西方哲学史,有世界哲学史,你们挑几种这样的教材阅读,对哲学的体系也就有所了解啦。传统经学,是包含文史哲于一体的,读经即可统览。现在有这样的学科分支,也可以从文学史、史学史、哲学史分览,再于读经中来综合。几位老师,你们综合地去考虑一下这些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课程怎么来设置,如何引导自学,等等。
我们班同学的学习,是从读《三字经》《了凡四训》开始的。我引导大家学习《说文解字》,熟悉并掌握了《说文》五百四十部首,又通读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由小学入经学而经学明,有了较好的小学基础,就开始跟大家讲《四书》了,讲经了。
现在同学们的基础已经到这个程度,阅读文言文,阅读基本的经文和注疏,已经不是太难了,下一步就该有一个系统性的把握。由文学史、史学史、哲学史切入,比较便利,会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术基础。学习这些背景知识,买一套好的教材,是可以看得懂的。
经学这个“经”,是儒家的经典,不是别的经。汉代五经的第一经本是《周易》,《周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唐代孔颖达撰“五经正义”,把《诗经》放在第一,因为《诗经》是小孩子容易上口的。从教育心理和程序来说,六岁的小孩,你跟他讲《周易》不行,讲《诗经》就行,《诗经》可以背诵。
《尚书》记载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文献,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君王的言行及大事一定要记录,记录之后就汇成了文献,这些文献汇集起来就成了《尚书》,我们将来还要讲《尚书》,一步一步往上走。然后是三礼,礼是制度,是治国的纲领。再后是春秋三传,是上古的历史。这些就形成了我们华夏文化的主干。
五经是五个大的方面,在历史文化上是无所不包的。古代的学术,后来分成经、史、子、集四大门类,“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后来《仪礼》分出《周礼》《礼记》为三礼,《春秋》分《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春秋三传”,合为九经。加《尔雅》《孝经》为十一经,再加《论语》《孟子》为十三经。
十三经是五经的扩展,到宋代基本定型。清代阮元主持,选取各经汉魏人的注和唐宋人的疏,合刻为《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本),成为经学的集大成读本。
五经(十三经)规定了华夏历史的主线,后来的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学审美、史学考实、自然科学,都包在经学里面。所以古代学术只有一个经学(五经),科举考试只考四书五经。经里面包括了文史哲,是相通的,也是合一的。
不光是文史哲,实含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不光是知识,同时还有实行,知行合一,知识与履行(实践)在经里是合一的,六艺都在经里面。所以学经是通的,古人要做某个经的注释,必须六艺精通才能做的。为什么?因为经是涉及六艺的。历史、地理、天文、历法、算术、文学、哲学等,都在里面。
当然,读经最重要的是小学,因为经学和小学是不分的,古代小学在经学之内,小学是经学的附庸,没有小学,经学通不了。所以,读经要从读《说文解字》起,要熟知每一个字的构形理据,因为经学著作的每一句都是用汉字记载的。
写经的时代,正好是文字刚刚形成系统不久的时代,熟悉文字的构造意图,才能准确理解经句的本来意义。从周代开始,一直到五四时期,都是这个建构,都是以经学为主,都是先通小学,然后才能通经学。
不懂汉字的构形理据,用二十一世纪现代人的一点点汉语汉字知识去读二千年前的经典,不出错误是不可能的。 《论语》读起来很优美,没有小学根底,用现代思维去理解、讲解,往往错误百出而不自知。
同学们都成人了,成人读经就不能只看只言片语,不能盲目的信服,一定要知道文字背后的东西是什么,不能只看表面的东西。有汉字知识,有文史哲背景知识,再来读经典,就不是简单的一个方面的东西,“经”中融合了现代学科里的众多学科,需要综合理解与把握。
科举考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四书是五经的“熟饭”,五经是丰富多样的粮食,四书是把它做成熟饭了,简易便食。小孩读经为什么要从四书开始?四书比较简单,饭熟了拿出来就吃,米拿来你能马上吃吗?所以五经更难一些,要先读四书后读五经。
同学们聚集在这个地方,花样年华都用在读经典上。大家要明白经学系统是什么样的,读到现在,下面的路应该怎么走。读经这个方向,被二千多年的实践证明是非常好的,可以继承并发扬光大。读经不能只读今人的注释与翻译本,一定要读好的注疏本。
经本来就古奥而简洁,需要读注疏才能弄懂经文的本义。注疏是一代接一代人传承经典的知识结晶,传承了经典的本意且不断丰富发展其思想。注疏里面有经史子集的众多知识,有历史、地理、文化、哲理和语言文字知识,知行合一,无所不包。
所以古代人把注疏读完,对经典理解透彻了,天下的知识就都有了,智慧和经验也都有了,十年寒窗无人问,考上进士,马上就能上任为官理事了。这么去看读经的用处,就比较好理解了。
今天的读经入门,已有学科分类为背景,文、史、哲、数学、地理、天文、历法等,都可以去读去系统了解,把各家的通史作为课程的基础,然后深入读经,效果就不一样了。
各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此前的学习进程,设定一个学习计划和努力方向。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对自己有个约束,才好按计划在经学的路上稳步前行。各人的修养、悟性不一样,性别、性格的差别也会造成学习上的差别。
跟着万献初老师游学
读经有明确的目标、计划,坚持不懈,才可能有成就。经学是中国文化最系统的支柱,其中包含了众多学术分支的源头,读通经典,才知道中国文化是怎么一回事,才知道人生的道路该如何前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