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顾平谈华师大美院:借助文史哲优势支撑,接续中国艺术文脉

顾平谈华师大美院:借助文史哲优势支撑,接续中国艺术文脉

顾平谈华师大美院:借助文史哲优势支撑,接续中国艺术文脉华东师范大学在近现代美术史、佛教美术与美术考古、书法篆刻教育、中西美术交流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的位置。

作为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在近现代美术史、佛教美术与美术考古、书法篆刻教育、中西美术交流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的位置。2017年底,由华东师范大学原艺术学院美术学系与艺术研究所基础上合并而成了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标志着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科发展的新启程,也成为上海地区美术学科崛起的一个新的信号。

华师大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顾平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对话时表示,华师大的师范与文史哲学科优势的支撑使得他们对美术学院的设计与其他美术学院有着一定的不同,也有着自己的优势,今后将更加注重中国艺术的文脉传承。“在美术学科的毕业生就业不是很乐观的前提下,华师大依然成立并发展壮大美院,在当下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中,美术学仍然有它不可替代的学科重要性与时代价值,因为全民的审美能力的提升,那才是功在千秋的大事。”

文史哲基础_文史哲基础知识及答案_文史哲学

华师大中北校区

澎湃新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去年底的揭牌成立,被认为是上海地区美术学科崛起的一个新的信号,先请你谈下成立的一些背景吧?

顾平: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于2017年6月经学校批准成立,是由原艺术研究所和美术学系合并而成。原来两个单位各有侧重,比如艺术研究所,没有本科生教育,主要侧重理论研究与硕、博士生培养,学科方向也偏于理论研究与传统书画实践;而美术学系侧重本硕层次的人才培养,偏于创作实践,特别长于当代艺术的创作实践与研究。

学院成立后,通过反复研讨、论证进行了新的学科布局,目前基本形成“以当代美术教育为核心,以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为两翼,打造国内一流美术学科”的学科定位”。围绕这一定位又进行了学院组织架构的调整,即“三系一所”的格局——美术教育系、综合艺术系、中国画与书法系、美术史论研究所。

综合艺术系,整合了学院油画与雕塑两大学科的关联方向,希望用“综合”来打破传统“国油版雕”各自为阵的学科壁垒,以契合于当代美术文化发展的趋势。这里材料可以综合,什么的媒材都可以做抽象、讲观念,也可以是传统写实的油画或雕塑。我们还将公共艺术置入其中,让老师与学生都养成“大视觉”的观念。

中国画与书法系,是合并了中国传统艺术两大门类,主要对传统艺术的承传与演进。洋洋大观的传统书画经典,亟待我们去发展与整理,作为文化遗产,它既需要发掘与传承,也需要实现当代转化。目前这个系以传统“守成”为主,也有老师进行当代观念的转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美术史论研究所,基本还是原艺术研究所理论队伍,主要侧重理论研究与硕博士理论人才的培养,我们的佛教美术、美术考古与美术史研究都有不俗的成绩。此外艺术品鉴定与艺术市场专业硕士培养也是一个特色,它很好地顺应了上海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生态。

此外还有一个是美术教育系。原美术学系有美术教育本科生的培养,我们在考虑这个系的建制时,充分对接本校的“师范”性质,并将“美术教育”内涵与外延都进行了拓展,它不再仅仅限于本科生的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培养,而是全体“美术教师教育”。这也是学院学科定位将“当代美术教育”立为“核心”的思考前提教育的一个核心定位。

文史哲学_文史哲基础_文史哲基础知识及答案

华师大美术学院2017年底揭牌成立

澎湃新闻:对,我记得上次你们研讨会提出“比起培养一两位艺术大师,中国当下更需要一批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教师从事美术教育,提升全民族的审美素养”,这个观点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顾平:对,这个美术教师教育分三个层面。一是服务于基础教育,就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培养,这个是本科生培养的一个重要定位。

第二是服务于大学生,就是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美育。我现在带领团队组织了一个课程建设计划,叫《大学美术》课程系统。现在有大学英语、大学语文,类似这样的课程,它不是原来意义上一个简单的通识课,而是一个课程系统。这个课程系统比如我们在华师大,非美术专业的本科生,从一年级进来以后我们给他开这样一些课程,这个课程不是和我们专业美术人才培养一样的,它有通识性质,主要提升学生的视觉素养。

实际上我们国家全民的视觉素养真的都有待提升,但我们首先应该从大学生做起,所以我们大学美术课程得到了学校、社会的普遍认同。

有人说你们做《大学美术》,那是不是也做《大学音乐》、《大学舞蹈》?这当然也是可以的,但我觉得美术作为一个艺术中,人的感觉中的视觉,它是在人的整体素养中,或者说感觉素养中视觉是占有极大程度,占有比重是更多的。

文史哲学_文史哲基础知识及答案_文史哲基础

顾平(左一)在向学生讲解绘画

澎湃新闻:其实就是审美教育,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修养里也是位置非常高的,包括新文化运动时蔡元培提出一个“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

顾平:实际上美育一直都受到重视,从教育主管部门到整个社会都看到它的重要性。但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形式主义”太严重。我前提提到,每个大学都有一个艺术教育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开设什么课程?通识课,基本上都是中外美术欣赏。而这些,较多偏重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视觉素养的提升。比如讲《蒙娜丽莎》作品时,较多讨论文艺复兴怎么样、达芬•奇是什么样的人、蒙娜丽莎微笑等等,非常概念化。学生除了增加一些“谈资”,对于视觉感知仍然很木讷。

澎湃新闻:其实艺术教育还关系到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思维、人格的培养。

顾平:是的。站在学科的角度,这一“大学美术”课程系统对于学生素养有很大的承载,它想激活学生四种能力——视觉作品的释读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与情感共鸣。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美术知识也是需要的,它更多应该是诱导式的自我阅读,而不要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讲这些常识。

文史哲学_文史哲基础_文史哲基础知识及答案

华师大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硕士生坚持以毛笔所记的日记

澎湃新闻:你前面提到的社会培训的师资培养,这一块也非常重要。比如,书法培训现在社会上很多,而且社会的需求量也非常大,但是目前看随意性很多。

顾平:这个问题也很重要。像书法这类的培训确实量非常大,而从事培训的教师质量堪忧!现在是,似乎只要能写字就能做培训!关于美术教育,目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一,社会培训机构的混乱现象。按照职业的要求,所有培训机构的从业者都必须接受过正规美术教育——美术教师教育。现在的情况是,只要你学过美术都可以教美术,没有将“教师”的职业素养放在必要的条件之中。会画画未必就能教画画,更谈不上教好了。你画画是一种个人行为,怎么样都可以,但你从教之后,你面对的是教育对象,他们的心理认知情况、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方法等你都不清晰,何以教好画画?由此派生出第二个问题,服务于专业美术院校从事教师的人员,大家都觉得一定要由专业美术院校培养,因为他们对专业技能的要求非常之高。从专业技能的水准角度说,这没有错,但他不是自己创作,也是要教别人,同样涉及“教师”职业诉求问题。一般而言,他们出色的专业素养不能取代作为“教师”职业的再教育,必须经过教师职业的培训。这么说,这也是我们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另一个责任。专业美术院校毕业的学生,他应该先到师范院校来做半年或一年的教师职业培训,之后才能更好地适应专业美术院校的专业教学工作。

所以我觉得美术教师教育的责任非常之大,去年底我们在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成立大会举办当中还做了一个“会中会”——发起筹备成立“中国高校美术教师教育联盟”,得到很多学校的认同,大家都有这样的一个共识。现在先成立了一个筹备组,接下来我们想在暑假的时候,七八月份吧把这个联盟成立起来,也是想通过大家共同的资源,一起来推进中国美术教师教育。

华师大文史哲等优势学科对美术专业的支撑

澎湃新闻:华师大美术学院的书法研究生教育方面在短短的几年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并探索了一条比较有效有影响的路子,请你再谈谈这方面的工作。

顾平:这里面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简单的讲就是外部资源被激活,内部老师非常努力,学生勤学上进。外部资源是整个上海文化的发展环境以及上海市文联对书法学科的重视。上海市文联很重视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书法教育,特别在我院设立了上海文联书法研究中心,展开书法研究与人才培养。这个支持力度非常大。在教师方面,以张索老师为主的全体教师都非常投入地在书法研究与人才培养上下功夫。一个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现在很多美院书法专业的本科生首先现在报考我们的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这些优秀的生源带来的群体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此外,考进来的学生在这样一个氛围下又形成良好的学风。还有一个外部条件就是华师大文史哲学科优势支撑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文史哲基础_文史哲学_文史哲基础知识及答案

华师大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教学现场,硕士生导师张索(左一)与学生

澎湃新闻:对,华师大是以文史哲通识教育见长的,古典文学、文献、哲学等都对中国书画的滋养其实是极其重要的。

顾平:是的。书画人才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群,必须要有传统文化的支撑。比如书法专业的文字学、书法文献、文史哲素养等等,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传统审美的体悟等,都在这里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澎湃新闻:书法并非只是技法,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中国人从古至今心性的见证,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书法”两个字的概念。

顾平:对,我们华师大的历史系,包括中文系、哲学系,还有古籍所,都是国内一流的。我们下学期准备和古籍所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书法人才,加大学生在古籍文献的适度能力的培养。中国有很多传统的书法文献、碑帖都亟待书法人才来参与整理,提取它的精华,服务于当代文化的需要。这么看来,我们的书法专业教育定位是很准确的。我们的这种影响,包括中国美院、中央美院和南京艺术学院,他们都很认同我们目前书法人才整个培养体系构建的想法和建立起来的自己的一些系统。

另一方面是书法创作人才的培养,我觉得我们这个工作做得也是非常好的。像现在国内,尤其是上海地区各种书法篆刻的大赛,我们入选或者获奖的学生非常之多。口碑非常好。

澎湃新闻:您也提到了中国画教育,我觉得也要借鉴书法,对综合学养与文脉的重视。因为中国画确实不是纯粹的美术技术的问题,也是个综合文化的话题。

顾平:非常重要的。实际上我们这里的中国画,前面讲了有老师偏于观念,作品很好,影响力也不小,但其他更多的老师,还是在做传统,对传统是发掘、延续然后创新的过程,这个创新是基于对传统的回归,一个提取,一个延续的创新。

澎湃新闻:也就是先要继往再开新。

顾平:那么这个继往的工作,它与传统文脉的续接也很重要,这个传统文脉中不仅仅是视觉的东西,还有文化的东西。比如说实际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对传统画论的梳理、解读和提取工作。在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的格局中,这个带有中国传统发掘的工作,亟待我们去做。因为当代美术教育更多的是引入西方的“班级授课”方式,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师徒制”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怎么样来做好这样一个结合,或者怎么样进行一个创造性转化?我觉得这个工作有很多有待我们去努力与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有了这样的思考,就需要尽快把对传统文化的续接和对传统图像的继承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单一的传统绘画经典作品的一个复活与变通,这个肯定是不够的。所以这也需要借助华师大雄厚的文史哲基础的支撑。由此,美术学院现在做的定位,一是要贴合于我们师范院校的特征,对教师教育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很重要的就是借力学校文史哲文化传统的优势,来实现交叉;最后是切入当下,为时代创造审美与思想财富。

澎湃新闻:您刚才说了对整个华师大美术学院四块的划分,我们再说说华师大美术学院的挂牌,我觉得还是有很多深层次的变化。你觉得怎样来概括这个变化?

顾平:第一,我们美术学院的成立不是一个简单的两个实体单位的合并,它是华师大对美术学科重新定位、重新认知的一个转变。美术学院的挂牌标志着华师大把美术学科也纳入到作为双一流大学未来发展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学科。

第二,美术学院的成立,同时也是在上海地区,紧接着在上海美院成立之后,相隔一年,又一所新的美术学院的崛起。这个崛起意义就像我在研讨会上说的,在设计学成为主导艺术学科前提下,在美术学科的毕业生就业不是很乐观的前提下,为什么我们华师大还大张旗鼓的把美术学院的成立作为一件重要的大事来对待?并且我们还希望它变成一个美术界的事件,它标志着在当下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中,美术学仍然有它不可替代的学科重要性与时代价值。刚才前面说了美术人才培养的各个层面都需要我们美术学科的支撑,特别是全民审美素养的提升,就像张晓凌院长在学院成立大会上说的,美术学院培养一二个大师不足为奇,而全民的审美能力的提升,那才是功在千秋的大事。

另一方面,我们讲文化自信,文化的重要支撑,美术是离不开的,因为美术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不仅在当代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它也文化自信的支撑与保证。一方面它续接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在当代复兴;另一方面它在多元文化的生态下通过这种视觉的方式,来展现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特色。

澎湃新闻:我们再聊华师大美术学院新一年的想法。包括今后一个长远的规划,你作为常务副院长,比如,对华师大美院的五年、十年规划,有什么期望?

顾平:首先要做好我们定位的几块:一是美术教育,一是理论研究,一是创作。另外我就想把非专业大学生通识教育的“大学美术”课程系统建立好,争取2018年的9月份在华师大开始实施落地。

澎湃新闻:就是所有的非美术专业的。

顾平:对。怎么来设定呢?我现在还没有考虑成熟,是选择一两个学院先设定,还是在教务处系统中开始全面的实行。因为现在要借助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这样一些手段来实施。比如,我们在一个教室里实施这样一个课程,可能其他的辅助人员都通过视频来共享。另外我们课堂教学的实践是非常有限的,要充分利用课外来配合。课外沙龙非常重要,全校一定要有一个美术专用教室,这个教室里有材料体验。学生他虽然不创作,但一定要对材料有体验,这样才能对视觉认知有敏感。不管怎样,目的就是要把它(视觉认知)激活,课堂也好、课外体验也好、美术馆配合也好等等,要有一个整体设想,这是一个课程系统。

我们9月份就想把它落地开始,你刚才讲五年计划嘛,三到五年要在全国高校推广,希望能引起教育部的重视,能够真正把“大学美术”作为一个课程来介入大学生教育系统中,像“大学语文”一样。

澎湃新闻:就是有一个自身的根脉,而且中国文化是生长的,它也不是僵化固守的一个东西。

顾平:对,所以我们学院成立时也做了一个“再出发”教师作品展,我们还计划两年一次在北京做一个展览。我们这个作品展,这一次基本上还是原来惯性下来的作品,那两年一次的展览我们是有构想的,有主题的,有板块的,来做更能展示我们水平的展览。以后我们要在创作这一块发声,创作这一块一个是当代,还有一个是传统书画的传承,我们到底怎么复兴传统书画,我们通过展览这种视觉的方式,除了理论研究,这一块也做这样的。这个基本上是我们三到五年的一个规划、设想吧。

文史哲基础_文史哲基础知识及答案_文史哲学

华师大美术学院花鸟画教学现场

美术教育并非面向职业化的教育

澎湃新闻:还有一个问题,事实上,华师大成立美术学院也是看到中国美术教育的一些反思,你对中国当下的美术教育有什么看法与意见?

顾平:美术教育因为在中国实际教育的环境中,似乎很尴尬,也很边缘。从世俗的“实用性”,它远不如设计学科,就业率一直很差,在“务实”的当下,很让人头痛。但是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又清晰可辨:第一是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当代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它;第二文化传承也是必不可少的;第三,更重要的是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美术教育在里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这个里面,看到什么问题呢,就是基础美术教育,即中小学美术教育,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没有把美术这个学科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价值彻底激活。但现在比以前的认识要清晰很多了,以前上美术课,就拿个东西让学生画,评判标准是画得像不像,就只注重结果,现在美术教育更加注重过程了,让学生在接受美术课程的训练过程中,他的身心获得一种滋润、慰籍,他的视觉素养获得一种提升,这种提升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刻意用专业的眼光来要求中小学生。所以某种意义上讲,中小学美术课或者其它艺术课都是一个素质课,它不是专业课。

文史哲基础知识及答案_文史哲学_文史哲基础

华师大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现场

澎湃新闻: 我个人认为,包括美术院校也不应认为是一项职业教育,它本身就不应当只是培养职业艺术家,美术院校理论上讲不是一个职业技术教育,不是一个面向职业的工作。除了技法,或许重要的是培养审美的眼光与人格。

顾平:对,它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家。这也是我想说的第二个美术教育问题——“大学美术”课程系统。因为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做得不好,进了大学以后,大学生的视觉素养普遍不高。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美术学科在里面发力,我提出的“大学美术”课程系统,恰恰就是迎合了或者解决了中小学美术教育不完善带来的弊端后的一个补救措施。

澎湃新闻:也可以说是一个药方吧。

顾平:对。第三层面的美术教育是社会美术教育。社会美术教育就是以培训为主体的,甚至于我们讲的美术教师教育联盟也要关注这方面。我曾提出一个重要的设想——能不能设定从事美术教师这个职业的标准?你要当美术教师,不管你在什么层面,你的底线是什么,都有一个执业标准。就从事这个职业,比如说医生要有“行医证”,那美术你的“行教证”要有,这是职业资格,这个可能是劳动部门来颁发的东西,但我们应该参与这个标准制定,这是我们美术学科应该要去参与的。刚才我讲的三个层面,都是涉及到当代美术教育应该怎么来做,或者做的更好。

美术创作是两大块,一块是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和继承,传统书画作为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门类,我们怎么来续接它、复兴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另外就是在当代多元文化下,特别和国际交流过程中,怎么来认识美术学科当下的价值问题。实际上我们讲多元,就是要表明视觉艺术对于人的作用也是有多元化价值的问题。比如,写实艺术它仍然在当代有它存在的空间,因为写实艺术中它对人的观察力的培养,通过写实对生活细微的发掘的这些东西,都是写实艺术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有时候我们人的审美的提升是通过这一类作品,对自然美的传达与表现是通过这类作品的诱导来提升你的审美,所以这类作品的存在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类,是指艺术创作中的写意一类。写意类,叫介于“似与不似”之间,既尊重表现对象,西方表现主义也是写意啊。我们在表现过程中,既要尊重对象,同时要最大限度的发挥画家的主观能动性,这个写意它的度的把握,就是“似与不似”的之间,“不似”是主观能动性的参与;“似”是对象的观察,所以这个写意艺术也是中华艺术一个特征的东西。

还有这个写意,其实我一直想写这篇文章,针对写意我提出了一个“写意性”,它不是纯粹的一种视觉形式的写意,创作过程中要有写意性,这实际上是一个写意的观念。

澎湃新闻:它是一种情绪,是一种生命的气场。

顾平:对。

澎湃新闻:对写意画,我自己在画时有一种感觉,其实并非随时可得,这与情感状态有很大关系,比如有时候一个月也画不了一幅满意的画,但当有了情绪与状态后,有时候一天能画不少幅满意的画作——这与诗兴也是相通的。当然,话说回来,中国画其实也是诗性的艺术。

顾平:确实要有感觉。写意性的提出,区别于中国画的写意和西方的表现主义。西方的表现主义好像也是写意,它不是中国的写意。中国是讲究写意性,这个写意性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支撑,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颇为贴合。比如我们表现山水,一定要把自己融入山水之中,这时候你看的山水就不是纯粹的自然山水,还有你自己在里面。第三类就是偏于抽象和观念这一类,在当代文化现象下也是需要的,它是人的思想观念的一种表达与呈现,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音乐的方式,当然可以通过视觉的方式。视觉的方式承载了这样一种观念的表达,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所以很多当代艺术家在这个领域探索。最后一类是纯粹观念为主导,虽然也是视觉方式,但不一定是“架上”行为了。比如像徐冰等艺术家做的装置艺术,比如行为艺术、大地艺术、影像艺术等等,这样的艺术更多是一种纯粹观念上的东西,一些哲学深思的东西。那么这些东西,我觉得也有它存在的空间,它是在拓展我们视觉学科的空间和样式,不过因为它的实验特性,要耐得住时间的检验。因为在探索过程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通过历史的检验哪些东西可以进入有效的资源,它就留下了;哪些东西是糟粕就被淘汰掉了。所以我觉得当代艺术的多元,应该表现在这样四个层面:写实的,写意的,抽象的,最后是观念的。这四大层面,也是当代美术发展的一个生态。

上一篇: 如何高效准备中传文史哲初试
下一篇: 展开传承中华文化的接力长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