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听了施展的报告《学习文史哲,到底有什么用?》,又联想起很久前白岩松去河大演讲的题目《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就很想也谈谈自己对为什么要读书,以及为什么要读各种不同学科的书的看法。
下面我想先阐述一下相关领域三位有代表性的名人关于为什么读书的看法,最后再表达一下自己从搞科研的人的角度觉得为什么要读文史哲(不限于文史哲,泛指一切非专业跨学科的书籍)。
首先是白岩松在河大的演讲《为什么要读书》,他是文科出身,在和学生们的互动问答中,更偏感性描述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表达了一些关于为什么读书的观点。
我把它们汇总如下:1.人生如棋盘,读书如落子,只有多读书,才能形成自己的“势”,成为自己人生棋盘的主角;2.穿越时空与高于自己的人“对话”。成功难以复制,但失败可以借鉴;3.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让手机变成自己的手铐,不让自己成为快消品的容器,读书让我们有鉴别力,得以真正的看到自己;4.苦难与赞美都可能给人带来灭顶之灾,而读书让人保持清醒,从而能够更为理性的对待命运;5.读书是一个投入低,缓慢但能持续变现的过程,有用和无用的知识要放到一个足够长的时间线去看;6.当今时代,小概率事件虽然存在,但大数据显示学历与收入是成正比的;7.读书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真佛说家常”,大道至简。文科出身的人叙事更加感性,喜欢通过阐述自己及他人亲身经历引起共鸣,以及不证自明的观点来表达自己看法。
其次说下施展的观点。他的背景挺有意思的,工科出身,后是北京大学史学博士,外交学院教授,可说是文理兼修。你听他的课会发现他虽然在讲历史,但骨子里仍然是带着理工科的体系和框架逻辑在叙事。理性,视角宏大,逻辑严密。他讲到学习文史哲的原因,用了一个非常简洁的表达,就是“看到”与“看见”的区别。通过读更多的书,打破自己的预设蓝图,能够越发深刻和立体的看见这个世界。
最后说下查理·芒格。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金融大鳄,巴菲特的导师和合伙人。他的多元思维模型近年来很受推崇。
他引用的一句谚语我表示赞同“在手持铁锤的人看来,全世界都像一颗钉子”。知识结构单一的人,只会用一种办法去解决所有问题,一但遇到瓶颈就很难得到突破。而通过读不同的书,汲取不同学科的大量多元化的知识,才能将自己知识的疆域不断拓展,打破学科之间泾渭分明的边界,将自己的知识蓝图做多维延伸,解决问题的手段与思路也会更加多元化。
讲完了三位不同学科背景,不同领域牛人对读书的看法,你可能仍然会说,他们说的是为什么读书,我们搞化工的,读社会学干嘛?读历史干嘛?有什么用吗?
有用还是没用,白岩松和施展其实都提到了这一点,需要放到一个足够长的时间线里去看。总体来说,多读书,读多种书,能够帮我们建立起更加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来应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就拿我们帮客户设计一款全新的汽车用色漆配方来说吧,注意此时我们是站在整个公司视角来考虑这个问题的。做涂料的人可能想,这不就是树脂,各种助剂,色浆的搭配嘛。不管是表界面化学,聚合物化学,还是流变学,总归也没脱出物理化学乃至数学的范畴嘛。
但是,既然是全新的色漆,配色调色是不是要考虑当下汽车流行元素?是不是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学功底才能大胆取色创新?不同国家与地区人民是否有不同的文化取向与色彩偏好?面对的市场如果同时有美国与日本,是不是要从两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来考量功能性的不同需求?美国的车漆更要有耐紫外线的持久性,而日本作为岛国,车漆是否需要更优越的防水性能?除了功能与颜色之外,推向不同国家时,关于原材料的法律法规要求是否也要通盘考虑?
再以当下最新的新闻举个例,特朗普究竟能不能连任?如果连任对中美之间贸易关系有何影响?接下来的经济走向会是怎样?会进一步封锁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吗?换句话说我费了老大力假如是为美国市场而开发这款汽车漆,是否还有必要继续下去?
以上例子,说明了产品开发,不仅要借助专业内的知识,对地理,文化,法律,经济学,美学等跨学科知识都应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与把握,就算是历史学,也能从既往史实案例中学着总结规律,预判趋势。
还有人会说,那是公司和boss行为啦,作为我个人,搞搞研发,做做实验就好啦,我读那么多杂书干什么呢?那我们就从实验先说起,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记录实验过程,听上去很简单,可是很多人连这两件事都没有做好。没有发现一个反应最核心的几个要素,没有客观详实的进行记录。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抓不住重点,思路混乱。
知识可以学习背诵,思路方法如何习得?可以通过不断的试错与个人经验的积累花费漫长的时间寸进,也可以通过阅读例如《好好思考》《思维模型》等思路与方法类的书籍作为借鉴,可以看科学家传记了解一下他们是如何从他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的理论,也可以读读西方哲学史来建立科学的思考模型。
如果你看过下地宽也的书,你就会知道想要写好一个让老板满意的策划方案,仅仅通过你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搞科研的当然要读好专业相关的书,你不仅需要知道化学的核心是研究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物理学的核心是研究物质本身的规律,以及数学的核心是精准的描述这个世界。还要明白生物学物竞天择,美学打破常规。
成甲说过,用“洞见事物相似性”来打破各学科壁垒,让知识之间建立密切的关联。看似不相关的知识背后,是人类智慧的相通。遇到一个开发的难题时,不再拘泥于术的应用,而是通过思维框架找到问题背后的根源,思考的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思路,正如白岩松所说的这是一个形成自己“势”的过程。跨界学在研发中的应用以后有空再另开题来说。
除此之外,诗与远方也同样重要。遇到瓶颈久久不能突破之时,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柳暗花明又一村”;伤心委屈难过之时,重温一下《三体》,感受宇宙的广阔无垠,个人情绪的渺小不足以为外人道;压力太大无法排遣之时,读读名人传记,刘邦啊刘备啊林肯,看看人家是怎么翻过人生低潮的。孤单寂寞之时,也可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独享这难得的清净时光。
“妈妈,我以后写日记你不能看哦”“好啊”“妈妈,我刚写完了一篇日记,你想不想看啊?”,你看,即使只是作为家庭角色而言,如果不懂一点儿童心理学,你又如何知道接下来是回答“想”还是“不想”才能真正讨小主欢心呢?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有很多有趣文章哦:
小双叨日常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