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我来说,每当眼睛看到那流动的大运河,悠长的青果巷,隽永的毗陵驿,深幽的天宁寺,古韵的文笔塔,总能引起怀古的幽思。
多少才子佳人的传说,多少风流蕴藉的诗文,多少历史变化的风云,通过常州的一水一桥、一屋一巷、一园一石保留下来,它们又仿佛带着斑驳的印记,收藏在泛黄的书页里,留存在茶肆巷口老常州的闲谈中。
在众多的常州印象中,有关曹雪芹《红楼梦》与常州的因缘尤为让人遐想。在曹雪芹《红楼梦》的第一百二十回中,贾宝玉拜别父亲贾政随一僧一道两人遁去的地方即是常州篦箕巷附近的毗陵驿。而曹雪芹为什么选择常州毗陵驿作为小说的结尾呢?根据相关资料有这样一条线索:乾隆在位时天宁寺的方丈叫大晓实徹,大晓实徹祖师的传记里面写了一句话,说大晓实徹祖师,以前是在南京香林寺做和尚,由江宁织造府的曹大人,把他任命为香林寺住持,香林寺在红学界名气很大,因为它就是曹雪芹家里的家庙,庙当中要供是曹雪芹家里的祖宗牌位的,做佛事都是要跟他们家祈福,家庙方丈就是大晓实徹,传记中写清了大晓实徹在香林寺做了几年方丈以后,这个时候曹家已经抄家了,从南京的香林寺,到镇江金山寺做方丈,做了十几年的方丈,在金山寺退休了。常州的老百姓和相关人士,就专门到镇江金山寺,敬请大晓实徹禅师到天宁寺来做方丈,而他在天宁寺做方丈的时候正好是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十年。曹雪芹他这个书有深厚的佛学的背景,本来他的名字就叫情僧录,本来叫石头记,后来改名字叫情僧录,曹雪芹自称是情僧,他其实信仰的是佛教,他佛教的导师是大晓实徹,他做方丈的时候曹雪芹十岁,所以曹雪芹佛学的功底都是这位老师傅熏陶出来的,他写红楼梦最后五年中,他的老师已经到常州来了。这样说来,曹雪芹来常州寻师访友以至于居住或写作是极有可能的了。近年,横山桥文化馆陈东平和周丽创作的话剧《曹雪芹与白龙观》,虽虚构的成份占多,但曹雪芹到过或居住过横山白龙观也并非凭空杜撰。应该说,曹雪芹与常州有着不可分割的情缘,才使得他在小说中提到毗陵驿,又因为小说有自传的成份在,他与大晓实徹的师生关系,所以宝玉最后的遁世一幕就自然选择了常州。
而《红楼梦》与常州的另外一些说法虽然被个别研究者论证,但我个人大体是不甚同意的。比如,有的研究者认为《红楼梦》宝玉原型是常州清代乾隆年间诗人黄景仁,而小说的作者竟成了王采薇和钱孟钿等七位女性。
王采薇:(1753-1776)是常州武进人,“毗陵七子”中古文家孙星衍的妻子,好文史,擅诗词,《春夕》一诗尤其为人称道。
已罢雠书怨夕遥,更闻疏竹度邻箫。
灵珑鸟语惊帘押,寂寞香丝绕画绡。
一院露光团作雨,四山花影下如潮。
伤离不为何郎句,病久东阳自损腰。
其中“一院露光团作雨,四山花影下如潮”被袁枚的《随园诗话》和洪亮吉的《北江诗话》所摘引,后人仿作亦多。
钱孟钿:(1765-1820)是常州武进人,是乾隆年间常州状元钱维城的女儿。学诗以唐人为师,古近体皆工。词雅淡。
《蝶恋花》
著雨林花红晕湿。风袅晴丝,吹入眉峰碧。绿遍池塘芳草色。
催归杜宇声声急。
病起绿窗春事寂。何处留春,深院濛濛月。金缕歌残檀板歇。
海棠梦醒梨花白。
王钱两人皆堪称才女,诗词文也被当时人称道争咏,但从年齿,经历及当时的时代风气,不可能联合创作出这样一部大作品《红楼梦》出来。黄仲则虽然也写过“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样愤世之句,也写过“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的《绮怀十六首》,但要说黄仲则是宝玉原型,并说黄仲则在京城大力宣传推广《红楼梦》,我觉得是研究者的妄论,这两者无法联系起来,所以,这样把《红楼梦》与常州联系起来很是牵强附会。
喜欢《红楼梦》最开始多数是从诗词开始的,我也一样,被小说中的诗词美得不行。从《秋窗风雨夕》到《葬花吟》,从中秋大观园联句到《芙蓉女儿诔》,从咏菊诗到咏梅咏海棠,都能从各自的诗文中体会作者的才情、身世及预示的命运。比如对联象:”绕堤柳借三蒿翠;隔岸花分一脉香“。”宝鼎茶闲烟尚绿; 幽窗棋罢指犹凉“。再如《芙蓉女儿诔》中“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陇中,女儿命薄。“不仅文辞雅致,意境幽渺,更能看出作者曹雪芹的价值和性格倾向。
据常州人赵烈文《能静居笔记》载,他曾拜谒常州学派大儒宋翔凤于葑溪精舍。宋翔凤说曹雪芹《红楼梦》当年和珅呈给皇上,但是不知道书的内容指什么。皇上看后回答他说是”此盖为明珠家作也“,似乎这个说法自乾隆朝即有,并且由乾隆自己所倡,皇上的话是不是作者本意就不可知了。宋翔凤还说曹雪芹”素放浪,至衣食不给。其父执某,牖空室中,三年遂成此书“。这一说法,我认为也不可信。先不说来没来常州了,是说三年连大门都没出。脂砚斋说是十年书成,六易其稿,我们今天看来,三年写成体系完备的巨著《红楼梦》似乎也是不大可能的事情。这些也是常州先辈与《红楼梦》和曹雪芹的因缘。
明末汾湖叶氏一门才女众多,其中,叶绍袁季女叶小鸾更因才色兼备而少年夭折,备受后世文人关注,各家附会与研究之说,风靡一时。而《红楼梦》之创作与叶氏家族的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才女叶小鸾则极有可能是曹雪芹创作林黛玉的人物原型。据叶绍袁《续窈闻记》中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叶小鸾死后,吴门泐庵大师受她父亲的请求,召来她的灵魂父女相见,女魂表示愿从师受戒。大师说,受戒之先,必须审戒,便审问她生前种种罪过。她都一一以诗句相答,语极绮丽。比如:师问:“曾犯杀业否?”女答:“犯。”师问:“如何?”她说:“曾呼小玉除花虱,也遣轻纨坏蝶衣。”师问:“曾犯淫业否?”女答:“犯。—晓镜偷窥眉曲曲,春裙新绣鸟双双。”师问:“曾恶口业否?”女答:“犯。—生怕帘开讥燕子,为怜花谢骂东风。”如此等等,共问答了十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是:“曾犯痴业否?”女答:“犯。—勉弃珠环收汉玉,戏捐粉盒葬花魂。”读之实在是让人赞叹,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多情善感又聪慧绝伦的黛玉形象。而葬花魂的出现与《红楼梦》中的吟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及黛玉的《葬花吟》可谓如出一辙,至少可以说曹雪芹是看过叶绍袁《续窈闻记》这本书,有些文字是受到影响的,现把《问戒诗》抄录如下,以作我文章的结束。
《问戒诗》
问:“杀戒可犯否?” 答:犯!“曾呼小玉除花虱,也遣轻纨坏蝶衣。”
问:“盗戒可犯否?”答:犯!“不知新绿谁家树,怪底清萧何处声。”
问:“淫戒可犯否?”答:犯!“晚镜偷窥眉曲曲,春裙亲绣鸟双双。”
问:“妄言可犯否?”答:犯!“自谓前生欢喜地,诡云今坐辩才天。”
问:“绮语可犯否?”答:犯! “团香制就夫人字,镂雪装成幼妇辞。”
问:“两舌可犯否?”答:犯!“对月意添愁喜句,拈花评出短长谣。”
问:“恶口可犯否?”答:犯!“生怕帘开讥燕子,为怜花谢骂东风。”
问:“贪戒可犯否?”答:犯!“经营缃帙成千轴,辛苦鸾花满一庭。”
问:“嗔戒可犯否?”答:犯!“怪他道蕴敲枯砚,薄彼崔徽扑玉钗。”
问:“痴戒可犯否?”答:犯!“勉弃珠环收汉玉,戏捐粉盒葬花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