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说与口传史
2)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
a) 文字与历法
c) 史官的设置 史官的职能 从神事到人事
3)先秦史学的特点
体现于《左传》之中:文史结合 善于描述
4)先秦史籍(除了春秋左传)
a) 《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b) 谱牒类 《世本》
c) 语类 《国语》《战国策》
d) 志类 《逸周书》《山海经》
补充几个问题:
1、春秋笔法
2、孔子的史学家身份(学术下移,私家讲学,编订六经)
3、如何理解“六经皆史”(尤其是 《春秋》 《尚书》 《易》)
1)传说与口传史(略去)(按:重视文献典籍,忌泛泛而谈)
2)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
a) 文字与历法
文字
文字的发明才能保证记述准确性,才能完整记述时间的起因经过结果
结绳、刻木等方式也能起到一定的记事作用,但和文字还有一定差距。
我国文字的产生有悠久的历史,甲骨文已经是很成熟的文字,在其之前,文字必然已经有所发展,但是没有实物。
有了准确的文字记载,才能编纂为史书,继而形成史学,因此文字的发明是基本条件之一。
历法
史学以时间为基础,有历法才能确定时间,推定岁时年月。
如果无法推定一部史书的时间,就无法确定史料价值。
史官要根据确切的时间适时记述事件,以免流于传说。
历法和天象、律历、五行,有密切的关系,都是冷门学问,且现代的推算常常与过去有出入。
农业社会将“月盈月亏”的规律和日照时间结合,逐渐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
并总结出了天时规律,以便满足农业生产。
从而产生出精确的年、月、日历法,将一年分为12个月 计时的问题就解决了。
汉族的历法最为精确,最早的是夏历(夏朝的历法)。
b)相对成熟的记事方式
国家作为一种组织形式,有发布政令的需要
国家机构发明了文书,并且进行分类保管,就产生了档案。这些档案就成为了最早的成文史料。
《尚书》就有这个性质,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档案文献汇编,是记录之史,(而非具有史学意识的史籍) 而我们熟知的大部分史书为编纂之史
古代史籍的记述方式:反映于殷代卜辞与周代彝铭 (1976年,在临潼发现了周代彝铭)
特别注重 时间、方位、人物、地点
可以把殷代的卜辞看作是编年史书的渊源(如与《春秋》成书有一定的关系)
言和事
记事记言之史较早,前述两种材料(国家文书和卜辞金文)为起源
《尚书·艺文志》:“左史记事,事为春秋;右史记言,言为尚书。”
体现了过去史官是分工的,但是在现实中,未必如此操作。但两人记事可以互补。
尚书记言(“言”即人物的原话),春秋记事(大概如此))后来发明时政记、起居注等体系)
(一种记言的体系 “讲义” 从宋代开始流行,陆佃采取这种方式记录经筵讲学)
甲骨卜辞
记述的人来源于以前的卜官 “文史星历,近乎卜辞之间”
C)史官的设置 史官的职能 从神事到人事
“史”据说本意为用文字记事的人,是职务名称 职位并不高,类似于“秘书、秘书长”、“近身职务”。
《说文》: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按,周官有大史、小史、闪史、外史、御史、女史。其属又各有府史、胥徒史,主造文书者亦称史。凡府史,皆其官长所自辟除。)
据记载:夏朝也有太史令
周代史官分工已经很细了 周王有“五史”(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
周朝诸侯国也有史官,可参看:《先秦史官的制度与文化》
从夏商周的史官职能来看,史官的职能分为天道(神鬼之事)和人事 但随着社会进步,人事愈来重要,超过了天道。史官的职守逐渐摆脱了神道宗教的束缚,史学成为了一种专业,史官有更多机会从事历史记载。
史料的记载、汇聚、整理、保存 为日后史学的发展提供进一步的条件。
3)先秦史学的特点
先秦史学特别善于叙述,善于描述会盟 (盟传)、和战争。从中能体现利益与权力的争夺。
如《左传·秦晋殽之战》(最经典)
这些文献是文史结合的典范 “文史不分家”的表现。
文史结合自《左传》始 (左传细节比春秋更丰富)
研究《左传》之书:
吕祖谦 有:《左氏博议》《左氏传说》(供考生科举之用,《左传》作为六经之一,类似的读本很有需求)
研究《左传》属于“春秋学”的一部分
4)先秦史籍(除春秋左传之外):
a) 《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竹书纪年
定性:编年体通史,西晋时出土(汲冢书),由荀勖编撰整理。
断限:大禹治水(夏朝)--魏襄王20年(此书的记述者是魏国史官),南宋时亡轶
明朝出现上下两卷的《竹书纪年》 从黄帝开始记录,沈约作注(托名)。
经过清代人考证,是明人将佚文加上其他史料拼凑而成的一部伪书,史料不注明出处,这部伪书被称为《今本竹书纪年》
(沈约,南朝文史大家,参与编撰《宋书》)
朱佑曾 集《竹书纪年》,王国维以其基础为补证,都注明了出处 ,被称作《古本竹书纪年》
后者史料价值比较真实,前者也有一定价值,保存了一些亡轶的史料。(可参看《文献学》伪书的价值)
伪书的制造方法 从各种文献中拼拼凑凑缝合而成 有时作者为“佚名” 或伪托一个著名人物 明人颇有此类技巧
三代以上的理想社会,年代久远,文献不足故,盲目崇古之人便进行伪造
《穆天子传》
也发现于汲冢书
定性:第一部游记体的地理著作
《隋书·经籍志》最早将其归列为“起居注类”
前五卷记载周穆王西游的故事,甚至上昆仑山面见西王母,有神异色彩。最后一卷记盛姬的丧仪.这两部分体例不一致 。
天子巡游有其征服周边部落的政治目的。
b)谱牒类 《世本》
《世本》, 先秦分封时期,需要对分封世系记载,此书作档案资料汇编之用。内容比较杂乱, 一说战国末年赵国人编(称赵王为“今王”)。
记事从黄帝开始 ,内容有:帝系 、王侯谱、大夫谱
记载黄帝以来,贵族王侯大家的世系、谱系。重编年
还有纪、世家、传 等篇,仍记王侯群体的事迹,重在叙事
还有氏姓、居、作、谥法
记载了姓氏起源,帝王都邑,重要的发明创造(功利主义视角有用的发明,否则将其贬为“奇技淫巧”)、谥号含义(恶谥、美谥、平谥)
这部书南宋亡轶 后人辑佚
据说《史记》的体例受这本书影响很大 对现代有一定影响
C)语类书 注重记述言论
《国语》以记言为主,作者应该是左丘明,成书于战国初期。
是最早的国别体著作(即分国记事)一条记事没有字数长短的限制,有时长有时短(《战国策》也有这个特点)
记事断限:从周穆王征伐犬戎开始到智伯灭亡,约五百余年历史
其中晋国历史最详,占全书五分之二,和当时国力有关。
分八国 周(周王室)鲁 齐 晋 郑 楚 吴 越
体例 先王室 后列国 先诸夏 后蛮夷
其中记载了勾践灭吴之事
《左传》称为春秋外传 《国语》称为内传
对后世史书影响:《三国志》就是按国别记事 《十六国春秋》《十国春秋》也是分国记事
《战国策》也是以记言为主 主要记“游说之士” “纵横家”等言论,事迹(陆贾可看作西汉的游说之士)
共记十二国国策 一共有三十三篇
两周各一篇、秦有五篇、齐六篇, 楚 赵 魏 各四篇 、韩国燕国 各三篇 ,宋国卫国合为一篇 、中山国一篇(中山狼)
其中有荆轲刺秦的事迹
d)志类书:
《逸周书》
和《尚书》体例类似 记载周末的诰、誓、训
汉代许慎为这本书定名
汉代存有71篇目 现存六十篇 传说 孔子删订尚书同时期
从文王武王开始记事,到周灵王、景王,和现代出土文献可以相互印证。
编撰者应该是战国后期学者,有可能“成非一时、成非一人”
《山海经》
定性: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 共十八卷
刘歆整理,刘歆认为这本书是伯益编撰的,大禹治水时,为其记载山川地理。
何时流行:西汉 文人热爱谈论猎奇传说。
原来有图录,如今的图录为后人补。
原文三万余字 分为三部分: 山经(五篇 东西南北中 内容最多) 海经(八篇 海外 东南西北 海内东南西北) 大荒经(五篇 东西南北 海内)
内容广泛 山川地理 历史民族 医药巫术 风俗 生物 矿产 传说
记载了五千三百多个山名 二百五十多个水名 人名一百四十多个 二百六十多种动物 一百三十多种植物
不少神话传说 比如说夸父追日 精卫填海 都出于此书 是研究神话传说的源头活水
以上为先秦时期的史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