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1]又称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前半段时期。鲁国史官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重大事件,并按春夏秋冬四季分类,这部书被命名为《春秋》,后由孔子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2]后世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作为该历史时期的名称。 春秋的开始年份历史上有多种说法,学术界主流的观点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之说。春秋与战国在历史上并无明确时间界限,依历来惯例,春秋结束于公元前476年,诸侯争斗激烈的时期开始,“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是春秋到战国的分水岭。[3]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开始了东周的历程。[3]自此,周朝由强转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公元前546年,14国参加第二次“弭兵之会”达成协议,战火暂时得以平息。同期,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间却多次爆发霸权之争。春秋中后期,在一些诸侯国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而新兴的诸侯大国,先后取得霸主地位。[4]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2]春秋时期开始设置郡县制,[5]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私田开发和井田制瓦解等深刻的社会变化。[4] 春秋相关的电视剧有《东周列国·春秋篇》《古吴春秋》《春秋祭》等;[6][7][8]相关的电影有《马陵道》《孔子》《赵氏孤儿》等。[9][10][11]
春秋
春秋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又称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前半段时期。鲁国史官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重大事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