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宋代政论散文的兴盛.docx

宋代政论散文的兴盛.docx

宋代政论散文的兴盛.docx摘要]宋代虽国力较唐衰微,但是由于特殊的政治局势,宽松的人文环境,发达的经济实力,成熟的行政机制,宋代成长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鼎盛期和成熟期,尤其在散文方面,无论从..

摘要]宋代虽国力较唐衰微,但是由于特殊的政治局势,宽松的人文环境,发达的经济实力,成熟的行政机制,宋代成长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鼎盛期和成熟期,尤其在散文方面,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力亦或审美境界,都达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最高峰,取得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最高成就。宋代政论散文鼎盛时期宋代在文学史上一直以来都是以“词”著称的。但散体文是宋文最高的成就代表却也是不争的事实。明代宋濂在《文原》中说:散文“自秦汉以来莫盛于。此评价是非常客观准确的。宋代散文的成就是辉煌的,创作的作家和作品庞大而丰富,也是前代所不能相比的。首先,宋代散文较之唐代在内容上讲是相当广泛的。《全宋文》共8345360册,文字1.1亿,文章178292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军事、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科技、法律、制度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都得到了反映。其次,宋代散文在体裁方面是非常全面的。宋代继承了前朝所有的散文体裁,辞赋、诏令、奏议、公牍、书启、赠序、序跋、论说、杂记、箴铭、赞颂、传状、碑志,哀祭、祈谢外,还对它们加以改进和发展。如文赋、记叙文、书序等,在内容和艺术上,比唐朝更为成熟,而且还拓展了一些新的领域,创制了一些新的体裁,如艺术散文、日记、诗话、词话、随笔,书画的题跋品评等。

第三,宋代散文在作家作品数量质量方面是极其众多的而优秀《宋史?艺文志》称:“君臣上下,未尝顷刻不以文学为务,大而朝廷,微而草野,其所制作、讲说、纪述、赋咏,动成卷帙。说明在宋代散文的创作非常普遍,不仅作品内容丰富多样,而且作家数量众多,作家构成也非常繁杂,上至帝王公卿,下到布衣百姓都参与其中。《全宋文代文章,有别集流传者六百余家,如以无别集而文章零散传世者合而计之,作者将逾万人,作品超出十万”。由此,宋代散文的创作盛世局面可见一斑。收录作者9176人,这个数字是先秦至隋代作家总数的三倍。其著名作家也多,唐宋八大家宋代就占了六位。优秀作品传世也很多。有十几位。宋朝一代,虽国力较唐衰微,且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然宋代立国达300余年,北宋王朝政权统一达160余年之久,英才辈出,文章鼎盛,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兴盛时期。在这一时期,散文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写作技巧都取得了中国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在这众多的散文中,以关心国计民生,参与讨论国家政事为主题的论政散文这种实用文体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曹丕在这里所说的文章就是在朝堂之上用于商讨国家大事,解决公共事务的实用文,即政论散文。但在宋代之前很少有这种文章的汇编,也少有人专门研究政论散文。这是政论散文本身的性质和文书工作的特点及一定的历史原因决定的:其一,这类文章有的涉及国家机密,具有机密性;其二,自古围绕文章所做的文书档案工作都是世袭,皇家绝不允许文书档案流传民间,所以文书工作中传帮带的方式形成文书工作的封闭性。正由于与文文章与文书工作的这种特殊性,即使有“章表奏议”文章的收集文选,也只是从文艺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评论。从南朝梁太子萧统编辑《文选》开始,各体文书尽管为历代选家所重视,但一直与文艺学混同在一起。刘勰在《文有故事而在职司也。前汉表谢,遗篇寡存。”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宋代,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由于宋代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政论文与文书工作有了前所未有的创造性的大发展,达到了封建文章史上的最高峰,文书专辑也相继问世。不仅文书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出现了架阁库这样完备的档案馆,而且文书工作制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完善,并且出现了全国范围的传递文书的驿站网络。

文书数量大增,文风健朗,而且宋代几乎无论平民,官吏,在朝在野,皆言事论政,大大促进了政论散文的发展。并且由此,议论之风极盛,波及诗歌,散文,辞赋等,无不议论,而且论及内容之广,论政,论兵,讲学,鸣道皆有涉及,形成文章盛世的局面。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诸如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司马光,三苏,黄庭坚,宗泽,范成大,杨万里,陆游,辛弃疾,文天祥这样具有代表性而且声名显赫的文章大家。其中尤以欧苏水平为最高。时评欧阳修文章“众莫能及”更以其雄冠一世的文章成就和奖掖后进的风范成为一代宗师,极大影响了宋代及后世的文章。在众多文字中最能体现欧阳修的思想和人品的就是政论之文,代表作如《朋党论》,针砭时弊,放言无忌,表现出成熟的政治素养和文章才能。苏轼在其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下,二十一岁进士及第,早在应试制科时就写了针对朝廷用人问题的策论《御试制科策》25篇,都是进献给皇帝的治国建议。苏轼的文章写作代表了宋代文章的最高水平,宋孝宗称他为"一代文这种政论散文盛世局面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原因所在。(一)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为政论散文的繁荣创造了客观条件宋代是阶级矛盾不断深化,民族矛盾不断扩大的时期。宋初虽出现了暂时的经济繁荣,然而这一繁荣却使一大批统治者形成了不可遏制的骄奢淫逸,很快造成“天下空竭”的局面。

加之邻国不断地边界侵扰,宋朝统治者不断地赔款纳贡,统治者加重了农民的剥削。由此农民起义相继爆发。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局势下,一大批以天下为己任的官员力图兴民强国,人人论政言事,创作出一大批优政论散文,掀起一次次改革运动。以范仲淹为代表的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以王安石为代表的以改革官僚机构为中心的元丰改制,虽然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在改革中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纲领性的政论文。真是乱世出英才,乱世好文章。庆历新政前后的几十年间,文章随朝政改革发生很大变化。欧阳修一时领文章之风范,现存的许多奏疏,都写于此时。其政论文是新政历程的真实记录。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士事》则是新政的纲领性文章。王安石变法主张早在仁宗嘉佑年间就提出,所上《上仁宗皇帝言事疏》,《上时政疏》都是纲领性文章。在改革的斗争中,在镇压民起义中,这类文章作为解决和缓和矛盾的信息传递使者,作用不可忽视。正因为国内形势的这些不安因素形成了北宋文章“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为主的特点。从北宋到南宋,国家长期以来积贫积弱,备受屈辱,人民富国强兵理想不断破灭,这些都激起了强烈的爱国怒潮,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爱国政论散文,其中以胡铨《上高宗封事》声震朝野,影响最大。

在这样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期,抗战与求和,改革与因循,几乎成了社会生活的主题,国家决策的中心。也正是在这种国家内忧外患,蒙受民族屈辱的时产生了大量具有历史使命感,责任感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和爱国者,激发了政论散文迅速而健康的蓬勃成长。(二)严密的政治制度和庞大的官僚机构为政论散文的繁荣局面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北宋之所以不象秦、晋、隋那样虽一统而早夭,形成长期稳定的 政治局面, 是因为在更加深入研究典章制度和历代政论散文的基础 上,宋统治者革除前 代弊端,网罗人才,建立起了一整套完整严密 的政治制度,实施了一系列治 国措施,并加强了以之为内容的政论 散文的整理研究工作的原因。 北宋王朝结束了五代长期分裂的混乱局面,再一次统一全国。洪 合之。晋之乱分为十余国,争战三百年,隋合之。唐之后又分为八 九国,本朝合之。然秦始皇一传而为 胡亥,晋武帝一传而为惠帝, 隋文帝一传而为炀帝,皆破亡其社稷;独本朝 九传百七十年乃不幸 有靖康之祸,盖三代以下治安所无也。 宋代也在中国文章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专集:《两汉诏令》,《唐大 诏令集》, 《宋大诏令集》,相继问世。宋代官修本朝《会要》及《文 献通考》,对后 世有深刻影响。

由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空 前加强,安定的政治局面 反过来又为经济,文化乃至文章,文书档 案工作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北宋王朝用近 20 年时间逐步 消灭了各封建割据政权;宋太祖在其谋臣赵普 的建议下,于中央建 而后行”的军,财,政三权分立的政体。地方管理集权于中央。全国分为十 路,路设回监司,“一路之事,无所不忌”;加强转运使的管理;路下设洲县 两级政区;选各道精兵送京城充禁旅;并设定官吏的考 核,奖惩,致仕等选 用制度;完善科举及法律制度等等。反映这些 措施政策的文章中有一系列实 用价值很高且较有深度的优秀政论 散文,如范仲淹《上十事疏》,《奏启许 陕西四路经略司回易钱帛》 包拯《论诏令数易改》,《弹宋痒》,《论历代 并本朝户口》,欧阳修 《论按察官吏札子》,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治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为进一步发展政论文打下伏笔,奠定基础,营造 氛围。政治制度的严密性及环环相扣的行政管理体系,庞大的 官僚机构为政 论文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基础。 (三)宋代优遇文士与广开言路的政策扩大并强化了政论散文的 创作主 体,为政论散文的繁荣提供了人才保证 宋太祖是由出身行伍的身份拥兵自立,夺得政权,因而为收归军 权抱着保 证历史不要重演的心情“杯酒释兵权”之后,推行了“重 文抑武”的优遇文士的 国家基本政策,一面裁抑武臣,一面厚禄文 士,改革科举,广纳文才。

同时 为了实现长治久安,经济文化繁荣 的目的,必须使全国顺利地贯彻执行朝廷 的一切政令。而各种规章 制度及政策的制定成文和执行的好坏与否,皆取决 于文官的素质和 对朝廷的忠诚程度。因而文官此时就显得比武官重要并且安 ”《宋史?百官志》所载俸禄之 制,说:“此宋一代制禄之大略 也。其待士大夫,可谓厚矣。惟其 给赐优裕,故入世者不复以身家为虑,各 英诸朝,名臣辈出,吏治循良,及有事之秋,犹多慷慨报国。绍兴 之支撑半壁,德佑之毕命疆场,历代以来,捐躯殉国者,惟 多,虽无救于败亡,要不可谓非养士之报也。”而武臣之待遇相比 策直接导致武学武举受到轻视,将帅受到倍加监督和制御的结果。 宋初太宗时就大兴文教, 从中央到地方,设有国子监,太学,律学 等,惟独没有武学。直到庆历三年 才办武学,但因有人以“古名将 如诸葛亮,杜预等岂专学《孙》 《吴》为由 反对,办了三个月即被 解散。且宋代武举及第者, 所授的官差很低。 这种低 的品秩和差使, 与所谓选拔将帅的武举宗旨是相背离的。重文抑武的政策, 大大提 高了文人的社会地位,并积极鼓励他们创作以国事为主的文章。 在宋代,宰相、主兵的枢密使、理财的三司使,下至州郡长官, 几乎都是 文人担任。宋太祖建隆五年曾立“戒碑” ,讲“不得杀士 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而且告诫后代:“子孙有谕此誓者, 文人学者由此以好发议论蔚为风气与日俱增。内容多言事论政,至 庆历,熙宁朝政改革期间,论政文章 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至南宋之 际,抗战救亡,更趋繁多,

上一篇: 走进“电子汉文史数据库”(链接)
下一篇: 广西2023年高考一分一段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