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走进“电子汉文史数据库”(链接)

走进“电子汉文史数据库”(链接)

走进“电子汉文史数据库”(链接)走进“电子汉文史数据库”(链接)2005年03月09日01:38 人民网-华南新闻注重科学化和人文化古籍管理对文史研究具有巨大作用,因此,其研究工作也广泛开展。目前

走进“电子汉文史数据库”(链接)

2005年03月09日01:38 人民网-华南新闻

注重科学化和人文化

古籍管理对文史研究具有巨大作用,因此,其研究工作也广泛开展。目前,国内电子“古典库”网上资料和光碟也有几十种,但各自特点不一。“汉文史资料库”的方法和原则,除了标示着古籍“数字化”外,更侧重推动了古籍整理和研究的科学化、人文化。

文信传文史研究院的电子“汉文史数据库”,其资料的基本构筑方式,一不采取按时代划分,二不采取按文体编辑,而是以作者为中心,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不像《全唐诗》、《全唐文》一类的编辑方法,存在重复混乱,有许多跨朝代、越文体的纷争和遗漏等问题。同时,也绝不采用《十三经》用后人海量注疏笺证淹没经典的传统方法。该数据库一改传统的经、史、子、集编排方法,以人为中心,作品回归作者,从而使古文献资料的整理编辑和数字化迈上合理、科学的台阶,也可以说是首创了汉文化资料系统化的新格局。此外,“汉文史数据库”在建设中还注重对前人成果的甄别。比如《易经》经过了多人的注释解析,有的甚至已经违背了原书的旨意,从而引起了“解意”的对立和纷争,这显然与《易经》本身无关。为此,文信传文史研究院“汉文史数据库”充分利用电子化的优势,采取了经典与注释合而分、分而合的慎重措施。

附件媲美专业辞书

文信传文史研究院开发的“电子汉文史数据库”还设有多个附件,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历史人名大典》和《中国历史日历》。

《中国历史人名大典》已收入22万人名,另有辅名10万个,已超过通行的仅收有五六万人的《人名大辞典》。其本身既可作为工具书,又是构成“汉文史数据库”的核心框架。该人名典广泛搜求可信史料,按计算机技术要求统一编写,在检索方面可对人名典下列的项目进行全文、选项、加减项和模糊的检索。其中有主名、辅名、朝代、简历小传以及资料出处和作品收载的依据等,总字数已超过1400万字。

《中国历史日历》也基本制作完成。这部分资料,数量巨大,约2.3亿字,可彻底规范中历公历的复杂对照关系。日历制作的大忌是依年表推算估计。本日历上起夏朝禹(公元前2071.12.28)下迄清末帝(公元1912.02.17),共计3983年,145.4111万天。由于多元历法的存在,同一天可能是不同朝代、不同帝王、不同年号,甚至不同的纪历方式,实际日历单数多达519.4662万条。因是以一天为单位,故使用起来既完整、准确,又方便。制作时尽量将所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悉数列入历表,内容包括朝代、帝讳、帝号、年号、年数、年干支、月数、月干支、日期、日干支、公元年、月、日等。将来逐步扩充为大事纪略性质的历史日历。

《华南新闻》 (2005年03月09日 第二版)

上一篇: 转载丨陈东辉:谈谈古典文献学的入门书(一)
下一篇: 宋代政论散文的兴盛.docx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