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断机教子
古往今来,我国家庭非常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在人们平时的言谈中,有不少耳熟能详的成语都与教子有关,如“言传身教”“望子成龙”“玉不琢,不成器”“子不教,父之过”“教子有方”等,民间也流传着许多教子故事。
窦禹钧读音(窦禹钧教五子的故事)
“言传身教”这个成语,与东晋宰相谢安有关。《世说新语·德行》有这样一则故事:谢安贵为宰相,事务繁杂,没时间督促、指导孩子,平时教子的事情多由夫人承担。一日,谢夫人一边教育孩子,一边问谢安:“怎么从来不见你教育孩子啊?”谢安坦然以对:“我平时拿自己做榜样来教育孩子呀!”谢安出身名门望族,是德行、学问、风度等方面顶尖的人物,他对子女采取的是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学习榜样,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和成语“明珠生蚌”意思相同。历史上,许多有见识的官员、名流都在言传身教上树立了良好形象,延续家族命脉。
在我国“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里,如上述谢夫人一样,母亲承担着教育孩子的主要任务,所以历史上流传着许多母亲教子的成语故事。
刘向《列女传》载的“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就是两个著名的成语:孟子儿时贪玩,模仿性强,家住坟地附近,他就常玩“筑埋”的游戏;孟母觉得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贾人衒卖之事”;孟母认为环境也不好,又把家搬到学堂旁,孟子就跟着学习“揖让进退”之礼,孟母说这是理想之地,不再搬家了。孟子上学,不太用功,有一次放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问他“学到哪儿了?”孟子说“和以前一样。”见儿子漫不经心,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惊问其故,孟母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又讲了“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的道理,孟子听了母亲的话很震动,从此勤学不怠,“遂成天下之名儒”。
岳母在儿子岳飞背上刺字“精忠报国”的故事,也很有名。岳飞生活在北宋兵荒马乱的时代,女真族的金朝正准备南侵。在这种形势下,岳母教育儿子要精忠报国,一面学文,一面习武。岳飞20岁从军,临行前,岳母便在儿子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要他牢记在心,为国效力。从此,岳飞一直战斗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不断取得胜利。而秦桧一伙卖国贼却以“莫须有”罪名,将岳飞逮捕入狱,在刑讯逼供之时,岳飞当堂解衣,露出背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字痕深入肤肉,令场上人肃然起敬。
除了孟母、岳母,还有欧母,就是欧阳修的母亲。欧阳修4岁时,父亲去世,家中贫困,没钱读书,欧母为了教子成才,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用芦苇秆在地上教儿子写字,成语“画荻教子”由此由来。后来欧阳修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被人尊为文坛领袖,与欧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历史上也不乏父亲教子的典范。成语“杀彘教子”就是其一:曾参妻子赶集,儿子也哭着要去,妻子哄她说:“等我回来,给你宰猪吃。”妻子回来了,曾子就捉一头猪要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跟儿子开个玩笑!”曾子说:“可不能跟孩子开玩笑啊!孩子向父母学习,听父母的话,现在你欺骗他,就是教孩子撒谎,是教孩子不诚实啊。”于是,就把猪杀了煮给儿子吃。
成语“大义灭亲”,其主人公石碏是春秋时期卫国的重臣,为人厚道稳重,偏偏儿子石厚平日里游手好闲,还和卫庄公的小儿子州吁成了臭味相投的朋友。州吁因有卫庄公袒护,肆无忌惮,石碏断定他日后必惹祸端,便禁止儿子与其交往,但石厚依然与他打成一片。终有一天,州吁杀了继承他老爹王位的哥哥卫桓公,自立为王,石厚也参与其中,犯了“大逆不道”之罪。可“虎毒不食子”,怎么办?石碏犹豫了半天,最后还是下了为国除乱的决心,借州吁请教安民心之策的机会,顺水推舟,心生一计,将州吁与石厚送上了断头台……
《三字经》里,“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典故,也很脍炙人口。据说,窦燕山,姓窦名禹钧,燕山是他的出生地,官居右谏大夫。其人操守清廉,尤其教子有方,五子(长仪、次俨、三侃、四诵、五僖)经他细心教养,皆出仕成名,号为窦氏“五龙”,他也成为世人景仰的“模范父亲”,后人就把教子有方的父亲比喻为“老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