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后一位摄政王,载沣的传奇人生。
爱新觉罗载沣简介(爱新觉罗载沣和光绪什么关系)
摄政王载沣
这说起载沣,这身份尊贵的不得了,载沣的爷爷是道光皇帝,亲哥哥是光绪皇帝,还有一个亲儿子。是宣统皇帝,简直就是传说中的六味地黄丸了是吧?但是说起这个摄政王载沣,很多人第一印象里面就觉得这个载沣好像非常胆小怕事。
载沣全家照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相反这个载沣在一开始还是很有作为的。当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之后,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有一条就是。德国要求清政府必须派人到德国本土,为德公使克林德道歉。这事很屈辱是吧?谁愿意去啊?没人愿意去。
但是。当年只有十八岁的载沣就自告奋勇地表示愿意出使德国,身份地位都够。到了德国期间,他拒绝向德国皇帝行跪拜礼,同时圆满完成了这个道歉任务。大方得体的表现,获得了慈禧太后的肯定。
载沣赴德国道歉
而且载沣在德国期间也是深受触动,促使他以后君主立宪道路的决心,还对西方的科学技术产生浓厚兴趣,成为第一个。穿西服、剪辫子,使用照相机、汽车电话的王公,被视为晚清的新派人物。所以慈禧太后在病死之前就立了载沣的儿子溥仪当皇帝。
而作为溥仪的亲生父亲,当时只有二十六岁的载沣,被指定为监国摄政王。代理海陆军大元帅。等于说是成为了大清王朝最后三年的实际统治者掌舵人。名义上不是皇帝,跟皇帝也差不多。
你看作为摄政王,大清朝一共有两位,他的上一任是谁?那就是清朝初期带领清军入关的。多尔衮。所以慈禧太后在死前指命载沣为摄政王,也是因为慈禧太后也知道大清王朝想要继续活下去。这必须得改革,这最起码表面功夫不能停。
而载沣之所以被慈禧选为摄政王,恰恰是因为他算是皇族里的开明派出过洋见过世面。是保皇派和维新派都能接受的人。按照载沣原有的想法,他打算上台之后,就效仿德国的军政模式,在保留八旗亲贵、地方大族的前提下开议会。
并颁布宪法,然后他居中调停,平衡八旗子弟和江南豪绅的利益,走一条德国式的立宪之路。这么一来,大型枪战就给保住了,最起码是暂时能保住了。但是载沣的思路虽然挺好,不过当时的八旗亲贵们并不认同他的主张。
皇族不干,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些顽固派看来,这大型君主立宪了,皇帝还是皇帝。你载沣就算不当摄政王,你也能当总理什么的。但是我们这地位就不行了,谁能保证待遇不会消减呢?
所以这些顽固派不配合,并不断地给载沣施压。当时的载沣只有二十六岁,也没有什么根基,他的实力注定了他必须要依靠八旗贵族的支持才行。因此想来想去。他就干了一件蠢事儿,就是八戒。眼前的八戒子弟开历史倒车。这要说他原本打算了立宪,也不是什么很激进的主张,毕竟他学的是德国日本式的立宪,在当时全世界也是公认的最专制的立宪国家。
于是他就把庆亲王奕匡任命为第一届内阁总理大臣,负责组织内阁。等到了五月份公布新内阁名单之后,顿时遭到了全国上下的一致痛骂。除了民间老百姓之外,甚至还有不少满清的官员也纷纷站出来声讨载沣,大骂他是骗子。
原在新内阁名单上,这十三个人、十三个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满人皇族就占了九个,这显然汉人只有四个。这等于说这就是一个以满人皇族为中心组成的内阁,人们当时就称之为皇族内阁亲贵内阁。
当时这个名单公布的时候,一时之间,全国舆论上下大哗。这件事儿发生之后,不仅让全国人民都把载沣当成了一个骗子,更是让立宪派内部开始发生变化。
尤其是皇族内阁的集权行为,让汉族官僚是心灰意冷,得罪汉人利益,这就导致了大清这条破船彻底没救了。没过多久,一九一一年十月十号,武昌革命党起义一个月之后,大半个中国全部造反。
为了镇压革命党采访,就听取了八旗贵族们的意见,就不启用袁世凯。用满洲正白旗出身的尹昌率领北洋军前往湖北镇压起义军。
但是北洋那是袁世凯一手把握的,哪会听胤昌的命令,这去是去了出工不出力,压根就不管。没法子,最终舔着脸,又把袁世凯又请回来,请他担任湖广总督,负责剿灭起义军事宜。
袁世凯
袁世凯不干了,袁世凯回朝之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载沣赶下了摄政王位。袁世凯也是有冤报冤,有仇报仇,谁让你三年前你刚一当摄政王就把我给赶走了,得这回我回来把你也赶走。
就这样,当年十一月,载沣宣布解散皇族内阁,转而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随着袁世凯重掌大权,载沣也就彻底告别政坛,不再过问世事了。他觉得就算是把天给闹翻了,也与我无关了。
据后来溥仪在他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记载说,当时载沣回家以后,就对他的父亲说,从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言谈举止之间完全没有灰心丧气的表情。而当时这个载沣的父亲。被载沣的这表现是气得痛哭了一场。后来还告诫自己孩子,说长大了千万不能学你阿玛那样学他那怂包样。这事儿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但是从后来载沣之后的做事风格上来看,还应该有点谱。搞倒了载沣之后,袁世凯就采取又打又拉的策略,在稳住了南方革命党之后,又跑回北京,逼溥仪退位。
当时面对袁世凯的逼宫,八旗贵族们不干了,怒火中烧,比如当时恭亲王溥伟。当时就拉拢梁壁铁等人组成宗社党,暗中确定两个策略。首先反对宣统皇帝退位,第二,袁世凯敢要逼供,就暗杀他。
但是说狠话,那谁都会说,真到玩命的时候,这帮八旗贵族全怂了。袁世凯也听说了他们的计划,马上就要通过汪精卫的引线搭桥,找到了京津同盟会的负责人他们,你们可以暗杀、阻挠共和的宗社党首脑,我不知道。
就这样,就在溥伟等人密谋暗杀袁世凯的几天之后,同盟会就派出了自己的杀手彭家珍就扔炸弹,炸死了反对共和的宗社长领袖梁碧,这下子把满北京城的八旗权贵全吓死了,全部撒腿跑了,举家逃命。
这个事件之后,尽管还有少数人还在歇斯底里的反对退位,但是在隆裕太后的主持下,溥仪还是正式宣布退位了。溥仪退位之后,载沣很满意,他觉得签的清室优待条件还不错啊,现在衣食无忧,很符合自己的生存之道。
因为载沣是铁帽子王,每年规定发给他的年份加养廉银是五万两,这笔钱就算在民国建立之后,也是照付不误。他是挺满意。为了维持现状不变,载沣的政治主张是一概不掺和,谁搞复辟他都不掺和。
他的这一主张也得到了很多当时怕事的八旗子弟,包括当时其他的一些铁帽子王什么、亲王、郡王,他们的认同。这些人在清朝灭亡之后,统一的态度都是不问政事,哪怕坐吃山空,每日里虚度光阴也行。
后来民国六年张勋进京拥戴溥仪复辟。当时有很多平常是假装不问世事的八旗子弟,觉得皇帝真的复位了,就纷纷蹦出来。可是载沣看得很清楚,他就认定。张勋就是个跳梁小丑,这北洋再怎么内斗,实力还在。
所以对于这个张勋复辟这事儿,评价就俩字胡闹。坚决不参与。这再往后来,溥仪和日本人混到了一块儿,就跑到东北去了。当时还有很多人支持,但是载沣认为这是自投狼窝,凶多吉少,持坚决的反对态度。
溥仪与日本关东军合影
不过溥仪不听载沣之言,最后还是跑到东北。当了日本人的傀儡。后来溥仪到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以后,还多次。要载沣全家搬去,把前景说得一片光明。日本方面也多次派人呢到北京劝说载沣迁往长春,但是载沣总是坚决拒绝。
到了民国二十三年,溥仪又一次邀请载沣去东北。这一次,载沣想看看溥仪在东北到底混得怎么样,就带着小儿子。一起去了长春,可在长春待了几天之后,载沣是气得要死。他亲眼看见溥仪处处受制于日本人以及关东军飞扬跋扈的样子。
很是痛心,他就对着小儿子说,像你哥溥仪那样给人当傀儡有什么好处,连石敬瑭都不如你,千万不能学他。
后来载沣就装病不吃东西,逼溥仪送他回北京,溥仪怕出事儿,就只能让载沣回去了。回北京之后。载沣一直忧心忡忡,缺乏信任感是。小儿子还有两个女儿都一直留在身边,生怕他们被特务拐走了。后来溥仪知道了这件事儿,就评价父亲。载沣是一个无能的,也不想承担那么重责任的。
再往后来,新中国成立之后,载沣当时还参加了第一届政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感受颇深。他就主动把他的房子醇亲王府出售了,用于支持国家教育发展。后来又把他的另一处房产贡献给了当时的政务院作为办公室。据说那是一九五零年的时候,他卖房的时候还考虑了很久,到底是捐给国家,还是出售。
醇亲王府
最后还是决定出售,卖了九十万斤小米儿。九十万斤小米,这所得一半儿留给自己,另一半留给了八个子女。一年之后,一九五一年二月采风。由于多年疾病,病故于北京。
就这样,载沣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应该说载沣对于清王朝的倒台,革命大势的不可逆转是看得很清楚的,心里是很清楚的一个人。
他后来也没有主张武力镇压革命,也没有站出来反对宣统皇帝退位,这一老一少们搞这个复辟活动,他始终没有参与,这说明他的思想是比较开化的。
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特别是在溥仪搞伪满洲国问题上坚持不肯去东北,也充分表现出了民族气节,保住了晚节。据说载沣的父亲老醇亲王在世的时候,曾经给子孙们留下了一副家训对联儿。
写得有点意思,说什么呢?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儿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办。这上联儿,下联是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子孙若也小,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儿也小。些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你看纵观载沣的一生,看来他是读懂了父亲的家训的。
作为权倾一时的末代王爷,载沣的一生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他年少就承袭醇亲王爵,一路官运亨通,20岁就监国摄政,又贵为宣统帝之生父,可谓是手握王爵,口含天宪。但不幸的是他生在风雨飘零、激烈动荡的清朝末年,在执政的三年里,他多灾多难。
这三年,是他一生最遭难的时期。清朝皇族中很多人认为他庸碌无能,只是一个窝囊书生,毫无政治才能,不配做摄政王,大清的江山断送在他们兄弟父子手中。这过于偏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清廷倒台的历史责任,非载沣一人能承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