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唯物史观出发点现实的个人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这种既区别于唯心史观的绝对精神,又区别于费尔巴哈的自然的个人,他是从事生产活动的个人,正是这样的人以及他们的活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任何历史观的创立都有一个理论前提或出发点,而出发点不同,对历史的看法往往大相径庭。哲学上的历史观主要有两大类: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唯心史观以人的意识或神、上帝为出发点,认为意识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本文就对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做一个粗浅的分析。
1.马克思对历史出发点问题的探索一种新哲学的诞生往往是以认识视角的转变为主要标志的。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过程中,其出发点上经历了两次转变:从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转到费尔巴哈影响的唯物主义;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观点转到现实的人的观点。这两次转变和他注重现实问题的研究是分不开的。
1.1青年黑格尔派时期。在1841~1843年间,马克思的历史观属于青年黑格尔派,他相信思想观念是历史发展过程的决定力量。这时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出发点是自我意识。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则认为人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历史的发展就取决于这种相互作用的辩证法。同时,马克思关注了书报检查制度、林木盗窃等现实问题,关注到了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动摇了他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信仰,促使他与青年黑格尔派决裂。可以看出马克思从来都不是一个彻底的青年黑格尔派。黑格尔的前提是绝对精神,青年黑格尔派的前提是自我意识,都是以主观意志代替现实的出发点。后来马克思讽刺他们是“没有前提”的德国人,满口讲些“震撼世界”的抽象词句,而根本不去触动现存世界。
1.2费尔巴哈历史观时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开始从对象性存在或感性存在来懂得人,汲取了费尔巴哈肯定自然对人的重要意义的唯物主义思想,及古典经济学关于财富是劳动主体本质体现的思想。马克思的思想属于费尔巴哈的历史观。在《手稿》中他从类本质出发,把人的类本质看作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用抽象的类本质认识历史。这一时期马克思在人和人的异化劳动理论中,他既不同意黑格尔把人仅仅当成“精神的实体”,又不同意费尔巴哈把人仅仅当成“感性的存在”,而是把人规定为“实践的主体”,开始从人的对象性活动及其产物——一定的物质财富和一定的社会关系方面来懂得人,表明他向唯物史观又前进了一步。
1.3利己主义历史观时期。184年《神圣家族》的历史观从利己主义的人出发,即从有物质需求的个人出发,这比从人的类本质出发更接近现实些,但这种观点把人作为一个生物体来看待,从人的自然性出发提出物质利益来论证共产主义的合理性,“正是自然的必然性,人的特性,利益把市民社会成员彼此连接起来,他们之间的联系不是政治生活,而是市民生活。因此……他们不是神类的利己主义,而是利己主义的人”。从这里可以看出1844年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用异化劳动和类本质理论论证共产主义遇到了理论困难,便转用物质利益原则和个人生存的本生理论论证共产主义。这种历史观已经从抽象的人转化到具体的人,把哲学从天国的云雾中拉回人间。
1.4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时期。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既批判了唯心主义哲学对人的能动性的抽象发展,又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直观性、受动性缺陷,指出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即物质实践中揭示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里就比《1844年手稿》更前进一步,指出了人的实践本质。在1845—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发挥了《提纲》中的实践观点,并把它作为历史主体的现实规定性,提出历史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历史是现实的个人的活动过程,现实的个人活动创造了历史。离开了有生命的、现实的个人,就无所谓历史、也就无所谓社会历史观。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人类历史的发源地。
2.《得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观的提出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前一种考察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后一种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成是他们的意识”。这里指出了两种对峙的历史观及相应的两种观察方法:唯心史观认为意识决定生活,它的观察方法是从意识出发,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则认为“生活决定意识”,“这种观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一刻也离不开这种前提”。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提出来的,它不是教条,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这就是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在此基础上马克创立了他的新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给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革世界供给了强大的工具。
3.如何懂得“现实的个人”
3.1“现实的个人”基于对费尔巴哈的超越。现实的个人是针对抽象的人提出来的。费尔巴哈认为宗教和唯心主义的机密在于把人的本质异化即抽象化和绝对化。费尔巴哈把宗教和唯心主义的这种颠倒翻转过来,用人和人的真实本质取代宗教和唯心主义的抽象的、绝对的本质,把以自然为基础的人和以自然为基础的人的关系,作为他哲学的出发点,把历史看作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和复归。但这里的类本质只是人与人的共同性,而不是社会人生,而且由于他不懂得社会实践的作用,只是直观地看到了人的类本质,这种本质仍然是抽象的。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的地方,就在于他把劳动实践看作人的类本质,而劳动就其活动和目的来说,都超出了个人生活的范畴,具有社会心义。所以,人的本质就是其社会眭,“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2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人由一系列范畴所构成。首先,是指“有生命的个人”,这是现实的人的自然基础,是人的自然属性。当然,这里不同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自然人,而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任何历史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中由于人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地理环境对人类的自然存在起决定作用,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人必须服从自然规律,人是自然性的人。其次,是指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生存的人。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是现实的人存在的物质条件。这种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人们身体的质量和素质。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宗教、哲学、艺术等詹动。再次,是指“现实的人的活动”,即生产物质生活条件的活动,即实践活动,这是现实的人的生存活动。最后,是指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是现实的人活动的社会条件。“这种生产第一次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开始的,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物质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单个人的活动属于生命活动,只有两个以上的人结合起来构成社会,才能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交往中实现的。人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关系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时代的人产生不同的社会关系。这是人的社会属性。公务员之家:
3.3“现实的个人”成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现实的个人”经过马克思赋予新义后,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包含着哲学史上发展起来的一切哲学流派的观点和抵触,吸纳了人类哲学史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使新哲学体系在起点上就立足于哲学发展的最高阶段。以这样的“现实的个人”作为历史主体,既克服了唯心主义把历史主体设想为无人身的理性的抽象,又避免了旧唯物主义把历史主体看作是消极观望,至多把历史主体看作是自然人,使辩证法有了真正的主体,因为“现实的个人”是一个抵触之源,辩证运动实际就是现实的个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运动,人类的历史是现实的个人们自我发展的历史。以“现实的个人”为分水岭,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以往的唯心史观区别开来.事实上二者的区别并不在于是否以人为出发点,而在于以什么样的人为出发点,凡是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的,从能动的物质生活过程去描绘人的,是唯物史观;凡是以想象出来的人为出发点的,不以能动的物质生活过程去描绘人的是唯心史观。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发明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宏大不同。在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如果用唯心主义的观点,任凭那些意识怎样作用,也不会把人们从废墟中解救出来,而是那些救援的人们的实实在在的行动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汝贤:唯物史观发展史[MI.长春:吉林人民出版,1985.
【2】张占生,黄风炎,曾盛林:唯物史观基础范畴史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
【3】孙伯镁:探索者道路的探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一章,北京:国民出版社,1984.
【5】【德】费尔巴哈著.基督教的本质【M1,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林乐昌,孔祥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M】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内部使用教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