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构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构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构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类通过物质生产活动来实现生存的需要,那么这种物质生产活动由什么内容构成呢?前篇《人的劳动与经济活动》中提到:“人自产生起就以群体的形式去对付自然。人以社会的形式从事生产活动。

人类通过物质生产活动来实现生存的需要,那么这种物质生产活动由什么内容构成呢?

前篇《人的劳动与经济活动》中提到:“人自产生起就以群体的形式去对付自然。人以社会的形式从事生产活动。”马克思认为,人类处于具有社会性的生产体系中,这个体系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其中生产力体现出人与自然的联系;生产关系产生的原因是人不是独立从事生产活动来满足物质方面的需求,所以人与人需要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这种结合的形式就是生产关系的内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政治经济学中是再基础不过的概念,同时也是最重要并深入研究的经济学范畴。它们的矛盾运动是政治经济学立论的理论基础。即是说我们研究经济学现象和内容,脱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研究都是无本之木,且极容易掉进西方经济学或现代经济现象的概念“陷阱”中。

怎么来认识和理解生产力呢?

自人类的出现,使这颗星球上出现了一种新的“力”(不是物理学范畴),这种“力”使得人类需求的产品(物质资料)从无到有,这种“力”和火山喷发、板块运动这些盲目的、无意识的力不同,这是一种地球上不曾有过的、有意识的“力”,我们将它称作生产力(productive forces),我们从这种“力”的起源上意识到了它的存在,在漫长的经济活动的实践中获得了对这种“力”更直观的认识,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也在不断的改变它的形态,比如由简单到复杂、由费力到省力等。因此,可以说,生产力是人类智慧的物化。何为物化,就是把观念层面的东西转化为物质。生产力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的结晶,它以物的形式承载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且物化的形式随认识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常说,我们保护文物和建筑是因为它们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正合此理。(至于为什么是劳动人民,而不是统治阶级的所有物,待理解了劳动二重性原理和价值规律后,疑惑自然解开)。那么如何物化?当回溯到人类尚未出现的时期,或拥有高智慧生物尚未出现的时期,是不存在生产力的说法的。因为人和其他生物一个本质区别就是:是否具有使用工具的能力。人类在工具的使用过程中发展了智力,并改造了生产工具和环境。所以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通过人(有劳动技能的人)和物(生产资料)两方面的物化,物化为生产力。

这里又涉及一个概念:生产资料。它是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所使用的物质条件,大致分为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人类改造自然,需要将自己的劳动作用于/施加与某种对象上,使之发生变化,这就是劳动对象。劳动手段一般介于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用于把人的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的物或物的综合体。例如,原始人拿石块投掷野兽时,石块就属于一种劳动手段。原始人拿石头1砸石头2制作石器时,石头1是劳动手段,石头2则是劳动对象。这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一般性的过程——劳动者 通过 劳动手段 作用于 劳动对象。早期的劳动手段比较简单,随着人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加深,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加强,通过人意识发展所物化成的劳动对象,也越来越复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这样说到:“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手段也不一定是具有传导性的物或物的综合体,有时它只是提供一个劳动环境或劳动的条件,例如厂房、船坞等。

我们从上述过程中洞悉到了劳动者、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的存在,而他们构成了生产力的三要素,其中后2者属于生产资料。下面对着三者的关系进行辨析,(1)三要素并不等于生产力。它们只是从物质上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只有当人形成对自然规律认识的物化,并和另外2个相互结合起来才能成为生产力。(2)三要素不是平行并列的关系。人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生产活动的主观因素、能动因素,而生产资料是客观的、被动的。因此,生产力的核心是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是人的发展。(3)科学技术是不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人以观念形态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应用的能力,它是观念形态的生产力。从生产力的三要素来看,科学技术并不具备。确实,处于观念形态的生产力是不能进行生产活动,物质的世界必须靠物质的力量来改造,故观念必须要物化为生产力几个要素才能改变世界。所以物化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由于科学技术集中了人类社会长久以来的丰富的经验,它是更有效率的生产力。

最后,我们探寻一下生产力的本质,即生产为了什么?生产力作为一种物质力量,它不是凭空想象的空中楼阁。(1)从个人层面来看。人类自远古时期开始就不自觉或自觉的进行生产活动,从事这一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人需要,包括自身健康或智慧加强的需要。或者说是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摆脱落后生产形式对自身不利的影响,以此来获得一种自由。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生产力虽然是一种物质力量,但是体现着人的性质和本质,这也是前面所说人在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的原因。(2)从社会层面来看,生产力是一种社会的力量。它不是简单的个人的体力、脑力,它是人类结合起来形成的力量——社会生产力,因此生产力必然体现着人类社会的性质。人类一定的关系结合在一起从事生产活动,就构成了社会。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生产力不是单纯的人与自然的联系,而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人与自然的联系。这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生产关系。

下面就来认识生产关系。

因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生产中必然生产中必然存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因此,人在生产过程中按照一定的依据相互结合起来形成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这种关系本身是一种社会关系,也称社会生产关系。如果说生产力是物质生产的自然方面,那么生产关系就是物质生产的社会方面。

人在生产过程中相互结合的依据是什么呢?或者说生产过程中怎么实现了人的结合?结合1:生产力所要求的生产关系:这是生产力的物质属性所要求的劳动方式,这种劳动方式要求的人与人的结合方式。例如,火车开动要求司机和各种火车工作人员结合起来,一个人是无法运转的;工厂产品的生产要求各个车间需要一定的结合。结合2:体现在物质利益的生产关系:生产中人们基于一定的物质利益而形成的结合方式。例如,只给火车司机工资,不给其他工作人员工资,他们就不能结合,火车没法运营。

我们继续探讨结合1,我们知道人类生产活动离不开人与物的结合。那么生产过程中不得不思考人(劳动者)与物(生产资料)的关系,更直白的说就是:物归谁?或者说:生产资料归谁占有?是私人占有还是共同占有的问题,原始社会的人类共同占有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以获得生存。那么由生产资料的占有产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同样决定人的结合方式,例如地主与雇农、资本家和工人。虽然生产关系贯穿于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但其中最基本的、决定着其他关系性质的就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因为生产资料是生产的物质条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控制情况决定着对生产过程、生产成果的支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着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自主生产还是被人支配生产、决定着劳动产品的分配。可以说: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在直接生产、产品分配、产品交换乃至消费过程都打下自己的印记。

上一篇: 如何看待社会多元化
下一篇: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四德”要求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