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对话人:于晓风(文学院2000级研究生)毛瑞鹏(国政学院99级本科生)孔亮(文学院2000级研究生)孔:讨论价值观的问题对我们这个时代来说似乎是个略显古老的话题,但它对每个人的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讨论“我们这代人”无法避免价值的追问。有一种说法认为80年代是一个“价值重建”的时代,而90年代以来,价值却“迷失”了。对这一看法,应该如何理解呢?毛:我们这个时代已不再大张旗鼓的谈人生价值了,但是否意味着这就是一个价值迷失的时代呢?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已不再灵魂深处闹革命了,也不再每日反省自己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了,但是否意味着我们这代人是价值迷失的人呢?恐怕不能这样看。就以人生价值观而言,过去认为个人从属于社会,所以个人应当把社会的价值要求作为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因此,人的真正价值理所当然的是奉献。正是在这一明确的价值规范中,我们走过了整整三十年,对社会的无私奉献成为判断个人价值大小甚至有无的唯一标准。但是社会的价值是什么,社会的目的是什么,社会如何满足人的要求,这些问题则不被关心,甚至本身就是禁区。在那个严格、统一的规范之下,人们只是如同工具般的被使用,那里还有我们所说的人生价值!人活着,意义何在?该由谁来做主?是社会吗?是领袖吗?是邻里吗?都不是。
只有人自己才能决定我为了什么而活着。这就是人生价值判断主体的界定问题,在那个“个人侏儒化”的时代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实际上是社会价值的翻版,而根本不是人的价值。因此,只有有了“独立的人”,才可能有价值的存在。在真正确立人之独立性、养成尊重个体差异的氛围之前,谈论人生价值是什么都是无稽之谈。当我们走过了那个时代后,我们正在确立人的前所未有的地位,人的要求得到重视,人的利益得到保护,人的个性得到尊重,而这一切又都仰仗于人的价值观的重新确立。因此怎么能说这个时代人的价值观迷失了呢?我们这个时代,人的价值观不是迷失了,而是表现得多元了,以至于我们有点儿看不懂了。但这种多元是以人的差异为基础的,因此它也是不会因为我们的好恶而改变的。于:我也赞同“价值多元化”的观点,这种多元化是与时代的多元化密切相关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当代中国青年,尤其是城市青年,越来越处于一个具有最大选择空间的环境之中。在这种环境中,新与旧、保守与开放、民族性与现代性交织在一起,增加了他们选择的机会。同时由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时空压缩”,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价值模式都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呈现,表现为价值的多元化。
这种多元化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的进程和发展。比如说,尽管我们还处在现代化进程之中,但发达国家在高度现代化之后才出现的后现代价值观却已在当代中国青年中出现,因而是“早产”的。这种“早产”的后现代价值观,一方面将发挥它的正功能-------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在构筑现代管理体制的同时,注重尊重人性、个性和鼓励人的潜能和创造性的发挥;但另一方面,它又会带来一些负面的效应,如过早的重视消费、享受,而忽视生产、奋斗和创造等。这都可看作价值多元化的或积极或消极的结果。孔:多元化也可视为价值主体凸显的结果。在很长的时间里,个体被巨大的意识形态所笼罩,自身的特征与个性显露不出来;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体真正成为价值的主体,不同主体的需要就使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倾向。具体到我们这一代人而言,由于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本身就充满着矛盾和困惑。美国心理学家G∙S∙霍尔就曾经把青少年发展的特征概括为十个相互矛盾的方面,诸如“自尊和卑谦并存”、“孤独感和归属感并立”、“保守与激进之间穿梭”、“自私与利他轮替”等等。这种生理、心理上的特点也会对价值观的选择与确立产生重要影响。于:是的。九十年代曾进行过一次关于青年一代的价值观的大规模调研,结果发现青年人在自我意识、伦理道德、就业和生活观念以及婚姻和性观念等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传统与现代意识并存的两重性。
比如,他们的现代性往往表现在某些表层的、外观的部分,如消费方式、衣着打扮、流行文化等,而涉及到某些价值观念最深层、最根本的部分,青年人的传统色彩还是相当浓厚的。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青年人生理、心理上的矛盾性肯定是一个主要方面。毛:也就是说,价值的多元化是时代与个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它的实质就是容纳不同的价值标准与追求。比如说80年代,人们还是的讨论一些涉及理想主义、终极价值目标的话题多一些,而我们这一代人则的追求一种务实的、更能体现个性和自我价值的目标。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选择的趋向,而无所谓“价值重建”或“价值迷失”,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与追求,应该受到理解和尊重。孔:这里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是否还要倡导一种“主导价值观”呢?毛:这要看所谓的“主导价值观”是如何界定的。如果仍然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主导,仍然力图用某种统一标准来规范价值的选择,那当然是不可取的。但如果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所倡导和使用的某种统一的价值观念,比如提倡传统美德、终极观念等,还是应该存在的。毕竟,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也应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而这种导向往往又是传统的、保守的东西多一些。
但它也仅仅是个导向作用,不能试图以此规范与压制学生。当然最好不要叫“主导价值观”,容易引起误会。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价值导向应该的起到一种平衡、沟通的作用。就象文化的传播,往往社会上有自己的文化系统,而青年则形成一种次文化系统,学校的教育就应该沟通和平衡这两种系统,使之具有对话的可能。对于价值观也是如此,我们这一代人所追求和信奉的价值观念肯定要前卫一些,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会有很大不同,也需要学校的教育来平衡与沟通。目前教育的误区是离我们这代人的价值观太远,而是板起脸来训人,根本无法交流,更何况平衡、沟通?孔:看来,面对一种价值多元化的趋势,就象面对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不只是我们这代人,也包括我们的社会、教育等多方面都要去深入思考并不断的适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