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傣族简史草稿》是方国瑜先生的新现著作。此书稿涉及傣族的渊源和现况、社会历史发展、傣族与其他民族人民的关系、傣族与国外各族的联系、傣族经济文化的成就与特征等五个方面,体例简明但内容详实,语言精炼且史料丰富,不仅能与《元代云南行省傣族史料编年》相互映衬,扩充傣族史内容,推进傣族史的研究,更体现了方先生的治学求进精神。
关键词:方国瑜;《傣族简史草稿》;傣族
方国瑜先生是20世纪著名的民族史学大师,留下了许多不朽名作。在傣族史研究方面,被广大学者熟知的即是《元代云南行省傣族史料编年》,另有参与指导的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的《傣族简史》。笔者有幸于2013年下旬在德宏州史志办公室志书草稿箱柜中发现方先生的手稿——《傣族简史草稿》。本文拟从该书稿的内容、特点等方面作系统介绍,希为此书稿示于众人之前,尽“引玉”之绵力。
一《傣族简史草稿》的写作时间和主要内容
书稿未注明写作时间,因诸多原因,也无法问询得知明确的情况。
仅试从方先生的治学生平中简要推断。方先生从1936年开始“致力研究云南史地之学”,1938年开始参加《新纂云南通志》和《永昌府文征》的编纂和审定。1943年—1946年辑录了元明时期的傣族史料。抗日战争期间,借《西南边疆》杂志的编辑出版研究边疆史地,后创建西南文化研究室,至1952年撤销,其间编印丛书十余种,研究边疆问题。194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姚梓良(姚枬)译注的哈威《缅甸史》,方先生开始接触阅读到这些外国著作。从《傣族简史草稿》所引的史料来看,这个阶段的研究成果都在书中有所反映。
20世纪50年代,云南省为在边疆民族地区开展和平民主改革和民族识别等重大工作,组织相关学者、专家深入民族地区对各民族的社会历史情况做深入的调查研究。方先生参与了这项工作,还“立即从正史、方志等文献中查找资料,编写《历史文献中的云南民族》和《元明清时期的云南土司土官简录》两部资料书,……为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所以这本书稿应大致写作于50年代民族工作开展时期。此外,方先生在1957年7月写就、1958年8月出版的《元代云南行省史料编年》弁言部分说“从1946年春天以来,我便没有时间做傣族史的工作了”。加之在《傣族简史草稿》第一章中开首写道:“由于党和人民政府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实现民族平等,经过各项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向着社会主义社会飞跃前进。”所以此书应写于1958年后。此外,因方先生在1980年前后“目力困难”,读书写字已非常吃力,但《傣族简史草稿》字迹工整,清晰易识,该是80年代前写就的。综上可大致推断,《傣族简史草稿》可能成书于1958年到1980年间。
《傣族简史草稿》共分为五章,正文六万多字,已有的注释一万一千多字。
第一章《傣族的渊源和现况》。分三节,论述傣族的族别、支系和名称、傣族的族源和迁徙、傣族居住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口分布等。
第二章《傣族社会历史发展》。分三节:第一节通过《史记》、《后汉书》等正史及其他杂史,论述“从公历纪元前若干世纪时期起,掸族与中国有了交往,而且不断地发展,尤其掸族区域联系了中国与印度和海上的交通……对掸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第二节主要引用樊绰《云南志》等史料,阐述南诏对傣语族地区的统治以及傣语族的内部发展和外部交流情况。第三节阐述了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与西部傣族和南部傣族的土司的发展关系。指出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王朝在西部傣族和南部傣族内部的统治越加巩固,并从经济角度分析了“土司制度适应于领主经济社会,而流官政权适应于地主经济社会”。尤其是清代在南部傣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设土职,布武力,组织系统严密,不仅加强了傣族与内地的联系,也在具有较强的国防作用。
第三章《傣族人民与汉及其他民族人民的关系》。分两节。第一节阐述傣族与住居在同一地区各族人民的关系:我国傣族主要与濮人支系、哈尼族各支系、拉祜族、景颇族、阿昌族、瑶族及彝族各支系等住居在一起,且受傣族土司的统治,有矛盾和战争,但各族劳动人民相互之间是友好互助的,形成以坝区为中心联系山区的经济关系,并在其他经济文化生活中相互影响。第二节论述傣族与汉族人民的关系:汉族在傣族居住区域从事经商、采矿、农垦、驻兵等活动,与傣族人民往还,互相影响,推动傣族历史发展。但另一方面,有一些汉族奸细、为获个人的私利,而戕害傣族人民,破坏了祖国整体的利益。
第四章《傣族与国外各族的联系》,分为傣族与国外各族的友好往还、缅甸在傣族区域的侵扰、暹罗在西双版纳的侵掠三节。论述了傣族与国外各族人民之间,自古以来友好往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同时缅甸和暹罗在傣族区域发动战争所造成了巨大灾难和影响。
第五章《傣族社会经济文化的成就与特征》,分为农业技术和手工业技术两节。因资料的局限性,作者掇拾零星的记录来阐述傣族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具体情况和所取得的成就。农业方面,采用牛耕,种植旱谷、水稻、茶等作物;手工业方面,以纺织业和金银加工艺和城池建筑显为特点。
或因书稿作草稿之用,亦或因其他诸如稿纸不便撰图等原因,方先生还有部分内容没有完成,具体是:第一章缺“傣族区域的傣族和其他族人口分布表”;第二章共有50个注,方先生只标记了位置但缺具体的注释内容。另缺元朝时期傣语族政权组织分布图、木邦宣慰司印影片附图、明初在傣语族区域布置的统治政权附图两张;第四章缺蛮莫威远营碑影片附图、1569年缅赐予刀应猛的象牙印模影片附图;第五章缺蛮莫威远营碑影片附图、傣族银器影片附图。
综上所知,《傣族简史草稿》涉及范围较广,内容丰富,紧凑地论述了傣族的历史发展,展现了傣族历史的基本概貌。但因诸些原因,书稿部分内容未完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书籍的整体性。
二《傣族简史草稿》的特点
《傣族简史草稿》体现了方先生的一些治学观点和指导思想,具体而言:
(一)与《元代云南行省傣族史料编年》一书互鉴
《傣族简史草稿》与《元代云南行省傣族史料编年》一书存在着一些论断相同、论证相似之处,甚至在史料的引用上几乎一样。具体而言:
1.内容
在论述傣族的族别上,《傣族简史草稿》从语言的特征来说明傣族的族别问题,认为傣族语属于汉藏语系,且“僮傣语是同属于一个语支的姐妹语”,即《元代云南行省傣族史料编年》所说的“傣族属于‘汉藏语系’的僮傣语族”。
关于傣族的支系和称谓。《傣族简史草稿》分云南境内的主要支系和云南以外的族系论述。云南境内傣族的四个主要支系:傣 、傣仂、傣雅、傣拉,在语言、物质和文化生活各有异同,并解释了“傣”的含意,而《元代云南行省傣族史料编年》第45-46页有同样的解释。称谓上,有他称和自称,《傣族简史草稿》用一定篇幅论述汉族对傣族的称谓演变,与《元代云南行省傣族史料编年》中“见于记录傣族的名称”内容基本相同,只是略显简要。
关于族源和迁徙。《傣族简史草稿》引史料,涉考古,推测在有文字记载以前“傣族的祖先原住在鬰江流域,后才向西迁移”。因“僮为古之‘越族’,傣为古之‘掸族’”,从《后汉书•本纪》中掸国三次遣使到中国的记载推测出今越南北部、老挝北部、泰国北部和缅甸西北部为掸族居住地带,此部分与《元代云南行省傣族史料编年》第8~10页论述基本相同,只是结论表述略有出入,《元代云南行省傣族史料编年》的结论为“今日的竂国、泰国北部、缅甸掸帮为古代掸人住居区”。
关于傣族的历史发展。《元代云南行省史料编年》绪论一第10—29页则囊括了傣语族在元代以前的政治军事材料。《傣族简史草稿》第二章“傣族的社会历史发展”则阐述了自远古时期的掸族部落至元明清的发展变化及统治情况,历史脉络完整而且清晰,补充和完善了《元代云南行省史料编年》的论述。
总之,在内容上,《傣族简史草稿》与《元代云南行省史料编年》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二书可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形成对傣族历史发展的完整认识。
2.史料引用
《傣族简史》和《元代云南行省傣族史料编年》二书皆引用了大量的正史、方志、碑文和外国著作等,史料丰富,引用完备。具体而言,《元代云南行省傣族史料编年》主要是全面地搜集了元代以前(包括元代)的傣族史料,所引史料的来源“正史类从《汉书》直到《元史》共约10种;杂史史料引用约12种;……汉译傣文史料引用了《麓川思氏宦谱》和《泐史》,文物史料引用了《南诏德化碑》和《爨龙颜碑》,还引用了外国学者的著作约7种。……其次还引用了大量正史类史书和杂史类史书中的有关史料,共约20种”,还有“明清时期的地方志书”。《傣族简史草稿》所引史书也非常丰富,基本上涉及到《元代云南行省史料编年》中的史书,且有所延伸。其中,正史从《史记》至《明史》共约8种,杂史史料则较多,汉译傣文史料有《麓川思氏宦谱》、《泐史》和《西双版纳社会经济史料译丛》,文物史料有《南诏德化碑》、《元世祖平云南碑》、《忠节李公神道碑》、《大胜寺碑》和《崇圣寺碑》等,国外学者的著作约有8种,而其他杂史、奏疏和方志等方面的书籍共约100多种。在六万余字的书稿中出现如上丰厚的史料引录,可窥方先生史料理论功底之扎实和治学风气之严谨。
(二)充分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思想
《傣族简史草稿》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了方先生的整体史观。方国瑜先生在1963年第9期的《学术研究》上发表《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一文,提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思想,并将其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正如《元代云南行省傣族史料编年》一书,《傣族简史草稿》也体现了方先生的这一思想。
首先,傣族历史属于中国历史的范围。根据方先生的界定:“中国历史,既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各族人民的历史,就应该包括他们的全体历史,不能‘变更伸缩。”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历史是不可分割的历史,只有将傣族的历史作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纳入中国历史的整体性考虑,才能准确而真实地理解傣族历史的发展演变。此书不仅论述傣族自身的历史发展,还注重傣族人民与居住在同一区域的汉族及各民族的关系,尤其是论述历代中央封建王朝为适应傣族区域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基础而建立相关政权统治时,充分体现了傣族区域不能脱离中国版图的历史事实。
其次,傣族的历史从彼时实际出发,将云南境内的傣族和中印半岛北部的同族源民族视为一个整体为考察。地理疆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有所变更的,历史研究中,确认地理疆界是必要的前提。在论述傣族的族源、社会历史发展以及与中外各族的关系等方面时,方先生确认了傣族历史发展的地理范围:中印半岛北部和云南的西南地区,且基于此地理范围来考察傣族发展的整体性,践行了“历史事实不能以今日的情况来把它割裂”的观点,还原了历史的真实。
第三,重视傣族的历史与周边族系的联系,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方先生在此书中用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论述傣族人民与住居在同一地区的各族、汉族以及国外各族的关系。因为“云南境内的傣族与中印岛各国的傣族,历史渊源的关系密切,不能孤立地只讲云南傣族,”所以,方先生在论述时,采用了一个“傣语族”的称谓,以语言来统称属同一族源的民族,准确而完整,即使后发展成为不同的支系,也着浓重笔墨来论述各支系之间的联系。此外,也通过居住在同一区域的各族以及邻近的汉族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友好往来窥探历史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整体史观。
(三)受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影响
该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方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即受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影响,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史学研究。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史观的核心内容。方先生在论述傣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时,一再强调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和友好往还。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从而形成紧密的内在联系。方先生引用了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来论述民族语言特征,进而辩明傣族的族别问题;从实际出发,论证了傣语族的生活区域——云南西南部和中印半岛北部;从经济文化上论述傣语族共通的特征和成就,这既是使傣语族的历史发展呈现整体性,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史观。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都重视材料的搜集,强调历史家必须掌握大量的史料。”如前文所述,《傣族简史草稿》引用了大量的史料。且“马克思主义者重视史料,……对于史料,还必须认真进行去伪存真、去精取精的鉴别、批判、整理工作。”关于边地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料,向来是少且不准确的,甚至还有歪曲的地方,在《傣族简史草稿》中,方先生就提出“过去的记录,都是统治阶级的历史家写下来的。关于傣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资料极少,……从汉傣文和外文记载来了解傣族历史上经济文化的成就,那是很不容易的。”但方先生依旧掇拾见于记录和调查所得的零星资料,进行“深入考证,认真鉴定,科学评论”,尽力地呈现傣族历史上经济文化的特征和成就。不仅体现了方先生的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念的一个范例。
在学术上,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要坚持无产阶级立场,防止和消除来自西方的错误观点和言论,”“深入批判外国野心家歪曲中国历史的谬论。”《傣族简史草稿》多次批判了一些外国野心家为侵略中国、歪曲历史事实的言论,如揭露鼓吹“南诏”是傣族为主体组织的国家以此引起民族纠纷的别有用心,纠正杜德在《傣族研究》中说傣族是没有出版的劣等民族的错误观点,批判吴迪《暹罗史》歪曲古代中国版图、捏造傣语族历史的荒谬等,体现了方先生批判和纠正外国史家刻意歪曲历史的观点。
(四)注释精细,考证严谨
注释方面,《傣族简史草稿》以专题的形式,将傣族的历史发展分为五个专题进行论述,全书仅有六万余字,且部分史料引用已在文中注明了出处,但落于每章末尾的注释还共有110个。其中,因为草稿之故,缺写待补的注释有56个。但从其他54个注释中(总计11000多字),仍能让人感受到注释内容的精细。如第一章第9个关于北部傣族部落记录的注,总共七百多字,引用书目4种,详细解释了兰那国和景龙国的发展历史;第三章第5个注全文摘录了张含所作的《宝石谣》,不仅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傣族地区所受到的剥削,也完整地保存了珍贵的史料;第四章28个注更为详尽,即使细微如莾瑞体的译音也进行了详细的考证,让人深深折服于方先生宽博的史学视界。
此外,具体考证方面。方先生在指导学生处理一些具体问题的考证方法时,提到可采用四种方法:“一是理证,用常理去判断;二是书证,用当时的文件如诏令、法律等作证据;三是物证,以实物证之;四是实地考察,到土司所在地去实地调查研究。”本书也充分体现了方先生这四点考证方法。理证如第三章论述傣族人民与住居在同一区域的各族人民以及国外各族人民的关系是友好互助、相互影响;书证如诏令、文书基本未涉及,但统共引用了约五种奏疏史料;物证如第二章第一节以长沙发掘战国时期古墓中出土的殉葬物琉璃珠来“实物证明,在公历纪元前四世纪已经有由印度通过缅甸北部的交通。”实地考察如第三章第一节论述傣族区域的各族人民反抗土司斗争时,以深入潞西轩岗坝实地调查研究的成果——方老六老人的口述内容来支撑,另有相关的西双版纳传说等。
三《傣族简史草稿》的启发
方先生的历史学术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在他长达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多是致力于云南史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治学范围广泛,学术著作丰厚。窥一斑而知全豹,《傣族简史草稿》作为从煌煌数百万言的学术成果中的一粟,也不乏方先生闪耀的治学光辉。
首先,此书是方先生继《彝族史稿》出版后的另一个少数民族专门史著作。《彝族史稿》是方先生从第1934年开始收集资料,至1984年公开出版的“彝族史开创性著作”。虽然较之《彝族史稿》,《傣族简史草稿》没有将傣族的历史发展按照五个社会阶段形态而是按历史时期讨论,但亦如彝族史讨论一样,先阐述了傣族居住区域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和语言,在具体研究中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按傣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与国内外各个民族的关系以及傣族自身的经济文化成就来分开进行论述,具有与之不同的研究框架和体系,盯启了傣族历史研究的一种新方式。
如前文所述,《傣族简史草稿》尤为显著的即是方先生的史料研究功底。本书应写于《元代云南行省傣族史料编年》一书之后,故已是在搜集了相关史料基础上,进行考究,初具条理,简要拟定章节编缀成书,而且并不是“单纯地搜集、罗列、排比史料”,而是采用大量注释进行深入考证,“使读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为进一步研究提高作好基础。”充分体现了方先生的深厚治学功底和风范。在人心浮躁,风气已显世侩的当下,能静心于书斋、潜心于学术的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是比较难得的。“天下文章一大抄”充斥在一些历史研究领域,更遑论学术造假之象。透过《傣族简史草稿》“粗而不糙、薄而不轻”的字字圆润真迹,当真是重沐方先生治学之风,再温方先生踏实态度,更该以此警戒和鞭策。
作者简介:杨春芳,女,历史学硕士,德宏州史志办工作人员。
原文载于《西南古籍研究》,2015年9月,第87至92页。
图片来源:王春桥翻拍《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扉页方国瑜先生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