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而淮安区自东晋建立郡治以来,一直是历代州、府、郡、路的治所。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曾是总督漕运部院、船政盐司、户部钞关驻节之地。这里衙门众多、会馆棋布、书院林立、寺庙普设,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一批草根专家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章来福就是这批队伍中的一员。
章来福,1965年出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去参观汉韩侯祠时,看到韩信塑像两旁“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那副楹联,由此便对楹联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淮安区人,他感到十分幸运和自豪。这位有心人从小就对这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美丽而神奇的古老城市充满好奇心,业余时间几乎游遍了城内和近郊的所有名胜古迹。由于当时没有一本专门介绍淮安区名胜古迹的书籍,从而使他不得不走街串巷调查了解名胜古迹。
近十年来,章来福广交专家学者,虚心请教,深入老街背巷,拜访知情老人,获得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板闸、下关拆迁前,是他经常踏访的地方。他和网友走街串巷,对铺路的长条石,细致丈量,研究分析长条石的历史内涵。每逢有户外的专题活动,他总是随身携带笔记本、照相机和活动相关的资料。一旦有新的发现,便记录、拍摄下来。如今,章来福已成为淮安区有代表性的草根文史研究专家。
章来福是1980年的初中毕业生,虽然文化基础不厚,但对文史研究始终有一股钻劲和韧劲。采访时章来福对记者说:“我可是个不服输的人,这些年,通过对淮安历史文化知识的研究和学习,使我对历史文化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地方名人有了敬畏!于是产生了冲动,开始拿起手中的笔,参加了一些有意义的征文活动。”
据了解,这几年他在《扬子晚报》“读书助我成长(成才)”、《淮海晚报》‘读者情、晚报缘’的有奖征文活动中,都幸运地获奖。他还参加了《淮安日报》与周恩来纪念地共同举办的“征集金点子”竞赛活动……辛勤的耕耘,使他有了丰硕的收获。
2010年以来,他积极参与历史文化研究活动,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013年,淮安外国语学校成立淮安历史文化研究社,他被应聘为讲解员,经常带领学生寻觅古城墙遗址、参观东长街老民居建筑,运用掌握的文史知识,义务为学生讲解。2013年淮安区政协编辑出版的《名城淮安丛书》中,共收录其16篇文章。论文《淮安区老民居建筑特色及其家具物件摆设》被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评为2013年度文史研究优秀成果奖。
他撰写的反映地方特色的文章,有清代至民国年间饮食业的饭店、茶馓店等,还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豆腐店、酱园店、中药店、木材行,以及服务业的浴室、理发店、照相馆、戏园等系列文章。这些文章详细叙述了各种店铺和服务场所的经营地址、开业时间、店主姓名及其经营品种、经营规模和服务项目等,涉及内容广泛,史料性较强。
为征集第一手资料,他多次到10多公里远的乡村,收集资料。他也曾多次吃过闭门羹,遭受过白眼,但他毫不气馁,无怨无悔。通过近十年的辛勤笔耕,他终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许。他撰写的《淮剧与淮安》、《有趣的淮安生肖动物地名》、《吴承恩墓发现始末》、《老淮安照相馆的那些事儿》、《淮安区老民居建筑风貌》等先后在《淮安区报》、《淮海晚报》、《新华日报》上发表。目前,他先后加入了淮安区历史文化研究会并担任理事,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淮安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2013年,他还被淮安区政协聘为“淮安区政协特邀文史委员”,同年,当选为淮安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
相关词条链接:
淮安区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章来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