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地区丰厚的文化底蕴不但是今天淮安人引为自豪的历史遗产,同时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完全有资格成为一个独立的地域文化研究领域。
笔者不避浅陋,贸然名之为“淮学”,即“淮安历史文化学”的简称。
贾珺,江苏淮安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筑分馆馆长、《建筑史》丛刊主编,长期研究淮安古代城市与建筑文化,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淮安位处苏北平原,东滨大海,西接皖北,北通齐鲁,南临吴越,自古以来一直是物华天宝之地、钟灵毓秀之区。境内河湖水系密布,古淮河与大运河在此交汇,历代均视为扼守南北要冲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亦为漕运枢纽、治水中心,明清时期于此设漕运总督、河道总督,同时辟有盐政管理机构和榷关、仓储、船厂等重要设施,署宇林立,高官显宦接踵而来。运河与其他河道带来的水运条件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四方商贾云集,宅第园林相望,繁盛一时。汉代以降,淮安地区人文荟萃,名士豪杰辈出,在军事、政治、文学、艺术等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不愧人杰地灵之誉。凡此种种,赋予淮安以特殊的历史文化底蕴。
淮安地区丰厚的文化底蕴不但是今天淮安人引为自豪的历史遗产,同时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完全有资格成为一个独立的地域文化研究领域。笔者不避浅陋,贸然名之为“淮学”,即“淮安历史文化学”的简称。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不少以某一地域或城市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新学科,例如西藏学、齐鲁学、巴蜀学、楚学、长安学、敦煌学、北京学、徽州学等等,淮安或许不能与以上地区或名城相提并论,但同样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历史遗迹、艺术作品和文化内涵,为很多专业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足以支撑一个综合性的地方文化学科。
依笔者浅见,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淮安地方文献研究。历代与淮安有关的文献资料数量极多,包括史书、方志、诗文、笔记、碑刻、档案、舆图等等,仅明清两朝就修纂《淮安府志》九次之多,在地方城市中极为罕见;所辖各县均有县志,甚至河下、王家营、钵池山、淮关等乡镇、名山或榷关也各自有志书传世;历代正史、杂史、野史以及各种诗文、笔记中关于淮安的记载多不胜数;中央、地方机构所藏的档案中也有很多关于淮安的资料;淮安地区散落的碑刻及其拓片数量也有很多。这些文献是我们今天研究淮学的主要基础,相关史料的搜集、校勘和考证工作本身就具有很高的价值。淮安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及当地的文史专家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过系统整理的《淮安文献丛刻》正在陆续出版,受到各方好评。由于相关文献总量很大,卷帙浩繁,除了已经出版的重要典籍之外,今后还可在一些较冷僻的史料以海外资料、图画和旧照片的搜集上多下功夫,进一步充实地方文献的宝库。
二是淮安地区历史与漕运、水利、军事、经济、盐务等专门史研究。古代淮安名称多变,辖境范围时常调整,历史沿革复杂,有很多内容需要仔细探究。更重要的是,淮安长期承担漕运中心、治水中心、军事重镇、盐务管理中心等职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漕运、水利、军事、经济、盐务等专门史不可替代的重要研究对象,在这些领域已经有很多专业工作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拓展。
淮安历史研究中有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尤其值得关注,就是与淮安有关的历史名人研究。淮安地区盛产名人,代有英贤,如汉代的韩信、枚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陈琳、步骘、鲍照,唐代的赵嘏,宋代的梁红玉,明代的吴承恩、沈坤,清代的阎若璩、吴鞠通、边寿民、关天培、刘鹗,近代的周恩来、周信芳、罗振玉、郎静山、周作民,其中包含军事家、政治家、学者、作家、诗人、画家、京剧表演艺术家、摄影家、银行家等不同类型,不但数量众多,而且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多的影响,足以令其他地区艳羡惊叹。除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名人之外,历史上还有很多名人曾经在淮安地区做官、寓居,如宋代的米芾、元末的施耐庵,同样也与淮安结下了深厚的缘分。这些名人是淮安的骄傲,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值得后人景仰。至于如何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弘扬历史名人的精神,则是今人所面临的任务。
三是淮安地区古代城市、建筑、园林及文物保护研究。淮安古城建城的时间超过1600年,清江浦和其余盱眙、涟水县城以及河下、码头等古镇也都拥有悠久的历史,至今仍有部分街巷格局得以保存,境内还保留着被洪水吞没的“东方庞贝”泗州古城,均为古代城镇规划建设的杰作,旧府城所在的淮安区被列入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历代修建的衙署、宅第、寺观、园林、会馆、桥闸、陵寝等建筑物也尚有一些遗物、遗址留存,例如漕运总督署遗址、淮安府署、文通塔、镇淮楼、清晏园、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清江文庙、涟水月塔以及若干寺观祠庙、名人故居,大多被分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区级文保单位。这些建筑和园林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是不可再生的物质遗产,其中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才情,对于我们今天的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前些年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对这些文物建筑的保护力度明显不足,造成了一些遗憾。现在需要记取教训,亡羊补牢,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为子孙留存一份宝贵的记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高岱明女士所著的《淮安园林史话》等论著。但与其他一些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相比,淮安的相关研究还有较多的空白,需要今后做出更多的努力。
四是淮安地区文学、书画、戏曲、烹饪、宗教及民俗艺术研究。淮安是文艺昌盛之乡,先辈在诗词、小说等文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枚乘、枚皋父子的汉赋,建安七子之一陈琳的文章,唐代诗人赵嘏的诗,明代大文豪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清代女作家邱心如的弹词《笔生花》,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诗文作品传世,仅府志、县志中《艺文志》所载就已经非常可观。此外,淮安在书画方面具有深厚的传统积淀,名家名作不断涌现;戏曲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水准,京剧与淮剧、淮海戏等地方戏种都曾经鼎盛一时。淮安又是淮扬菜的诞生地,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烹饪水平出神入化;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也有较大的特色。以上内容大多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淮安的萧兵先生、蔡铁鹰先生等专家在文学研究方面成果卓著,堪为楷模。
以上淮学四大分支领域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交叉,互为倚助,要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往往还有赖于不同学科的融合互补。
依个人浅见,淮安历史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水文化”,又处于南北分界线上,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包容性。未来淮学研究应该放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宏观视野与微观探究并重,既充分认识淮安文化的独特性,又能与徽州、扬州以及运河沿岸其他地区展开比较研究,扬长避短,兼收并蓄。
具体学术研究的开展可采用当地政府、文化部门主导与民间学术团体自发组织相结合形式。研究者的范围不限于本地的高校、研究机构以及相关专业的学者,应该扩大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范围,建立国际性的淮学研究会,定期出版学术刊物,举办国际研讨会,吸引更多的外地专家和学者参与其中,通过政府、学界和民间共同努力,积极倡导、宣传,扩大淮学的影响,做到“立足于淮,辐射全球”。
最后需要强调是,淮学不仅仅是故纸堆中的旧学问,而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新学科。从大处说,通过对淮安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推陈出新,延续城市文脉,提升城市的文化精神;从小处说,对于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