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李 浩|​​“华南抗战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 浩|​​“华南抗战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 浩|​​“华南抗战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2019年5月10日,由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华南抗战历史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主办的“华南抗战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华南抗战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2019年第2期

【作者简介】李浩,山东临沂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6级中国近代史专业博士生。

历史学研究综述怎么写_历史综述论文_历史研究综述

“华南抗战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9年5月10日,由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华南抗战历史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主办的“华南抗战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的40多位学者围绕华南抗战史展开热烈讨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华南抗战史研究中心主任左双文主持开幕式。开幕式上,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文海向华南抗战历史研究中心授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主编高士华、华南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刘志铭、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肖自力先后致辞。此次会议共提交论文38篇,在一天的会议中,与会学者们进行了四场讨论,主要涉及华南抗战中的政治、社会、军事、文教、外交等课题。

一、政治史研究

本次研讨会集中探讨了华南抗战中的政治问题。中山大学胡锐颖的《1938年的孙中山纪念与粤省政治生态》,对1938年国共两党在广东举行总理逝世纪念活动的史实进行了梳理,展现了全面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在广东既合作又斗争的特殊政治生态,指出国共两党在孙中山纪念活动中的不同理念和策略,影响了日后民众运动的走向。浙江工商大学游海华在《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秘密大营救”研究的辨正》一文中,对“香港秘密大营救”的几个传统观点作了新的讨论,指出营救计划是多次会议之后的最终决定;廖安祥应是中共党员,而非以往所认为的“群众”和“爱国商人”;从香港营救出来的民主文化界人士应在160—200人之间,其中从西线撤退约60人。山东师范大学刘志鹏的《抗战时期国民党广东省党务考察——以李汉魂时期为中心》考察了李汉魂任广东省主席期间的党务运作,指出国民党的党政纷争和派系倾轧导致其党权虚弱,“以党治国”的国民党无法在华南担当起领导抗战的重任。

在抗日根据地建设方面,南方科技大学李翔《华南抗日根据地东宝惠中心的确立》考析了华南党组织对抗日根据地选址的变动过程,指出东江根据地的选址是各方政治力量相互斗争、相互挤压、相互作用的结果。华南师范大学刘杉在《华南抗日游击部队党的建设研究》一文中,从建立游击队政治机关及党的领导公开化、游击队党组织发展、党员干部培养与教育三方面,对党组织在华南抗日游击队内部的发展和建设进行了探讨。上海师范大学张智玮的《拓地殖民:日据台湾总督府的南方调查与侵华战略》,考察了抗战时期台湾总督府依靠其在中国南方的调查,极力在华南战场发挥自身影响力,以避免在战争体制下被边缘化。有关华南抗战的政治人物,本次研讨会主要关注到汪精卫、吴菊芳。华南师范大学李强的《汪精卫投敌前的活动新探》,考察了1937年7月—1938年12月间汪精卫的活动轨迹,力求在当时具体的历史、政治环境下揭示汪精卫投敌求和的思想脉络和原因。华南师范大学夏蓉在《新女性与抗日战争——以吴菊芳为例》一文中,通过考察吴菊芳在抗战时期的活动和各方对她的评价,探讨了以吴菊芳等为代表的中国新女性的社会担当,指出吴菊芳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其身份、经历、作为体现了个人和时代的尴尬。

二、社会史研究

社会问题及社会动员研究,是近年来较为活跃的研究领域,本次研讨会上也有体现。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叶文益在《中国共产党在华南抗战中的社会动员》一文中,从总体上阐述和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华南抗战中所进行的社会动员的重要特点。安徽师范大学阮平《粤北会战的民众动员研究》考察了粤北会战前国民党当局的民众动员与战时动员概况,总结了民众动员在粤北会战中的作用和经验教训。华东师范大学马楠的《边省宣传:抗战前后广西的话剧动员和新桂剧打造》考察了全面抗战前后新桂系话剧宣传及动员概况,并以欧阳予倩的桂剧改革为中心,阐述了新桂系利用话剧进行社会动员及其文化宣传策略的转变。

华南抗战期间的社会救济和民众生计也是本次研讨会的一个亮点。中山大学朱瑞琪在《广州沦陷前的空袭救济初探》一文中,对广州沦陷前空袭救济工作的开展及其得失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战时国民政府与粤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及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和战时国民政府的救济机制。岭南师范学院景东升与暨南大学钱源初的《抗战时期港澳湾难民救济探析》对抗战时期港澳湾三地间的难民往来及救济举措差异进行了探析,指出港澳湾三地拥有不同的难民救济认知和社会救助模式,而三地民间组织积极活跃的难民救助行为,反映了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华南师范大学郑芷伦在《抗战时期广东国统区粮荒问题研究(1937—1945)》一文中考察了战时广东国统区的粮荒及政府、社会团体应对粮荒的举措。华南师范大学曾祥辉的《抗战时期华南前线地区基层职工的生计困境——以1941—1944年东莞明伦堂林场为中心》,以东莞明伦堂林场职工的生计为切入点,从中管窥处于华南抗战前线的一个特殊群体的战时生存实况。华南师范大学黄嘉良的《“统制”与“诉求”的矛盾——日占时期广州的民食问题及日伪应对》一文考察了1938—1945年日伪当局对广州民食问题政策的演化,论述了日占区暴力统治下社会秩序的殖民性与脆弱性。

三、军事史研究

军事史一向是抗战史研究的重点,本次研讨会收入多篇军事史论文,并在运用新材料方面取得了突破。正果之战是惠广战役中较为激烈的一役,明治大学葛欣楠在《再探惠广战役中的正果之战》一文中,通过中日双方战史资料的相互印证,对正果之战中双方参战兵力、部队番号、兵员伤亡及武器损失、具体战斗地点及时间等问题进行了再考述。华南师范大学李嘉文的《1939年第一次粤北会战从翁源路段史实研究》一文,选取第一次粤北会战中翁源路段的战斗,同样利用中日战史资料,对中日两军的战前准备、主要战斗过程等进行了梳理,指出当时中日双方都不具备消灭对方或主导战局的实力,这次战役是中日战争相持阶段的一个缩影。抗战胜利后,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赴华调停国共冲突,而广东的调处以往多被忽视。南京师范大学叶铭的《军调部广州第八执行小组与东江纵队北撤经纬》一文,对军调部协调广东的国共冲突的过程及其结果——东江纵队北撤以及国共双方在北撤问题上的博弈进行了探究。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官丽珍的《日军侵略广东述略》一文,以宏观视角概述了抗战期间日军通过发动空袭、细菌战、毒气战等侵略手段对广东民众进行的屠杀,认为日军侵粤打断了广东工业化进程,制约了广东日后的经济发展。

四、外交史研究

本次会议对抗战研究中的外交问题也讨论较多。南京大学陈梁芊在《博弈的棋子:“九小岛事件”中的西沙群岛角色——兼论国人对西沙群岛认知的嬗变》一文中,对“九小岛事件”中原属南沙群岛的九小岛被误认为西沙群岛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考述,分析“九小岛事件”背后复杂的原因和该误判对事件处理造成的影响。华南师范大学左双文、叶鑫的《战时英缅当局扣留过境援华物资的中英交涉》一文,对英缅当局扣留过境援华租借物资事件及围绕该事件中英美三国所进行的折冲做了系统梳理,指出英缅当局扣押援华物资并非毫无道理,而英方在租借物资分配上对中方也有一定支持,这构成双方战时同盟的重要基础。百色学院韩继伟的《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过境印支运输外交磋商述评》对抗战时期中法两国就过境印支物资运输的磋商过程进行了考察,指出国民政府的据理力争使法方一直对印支交通“禁而不止”,此一政策虽有局限,但对中国抗战仍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岭南师范学院陈国威在《抗战时期广州湾孔道探析》一文中,考察了抗战期间中日法三国对于广州湾孔道的控制与博弈及中日两国在这一交通线的物资运输概况,指出广州湾孔道在为战争服务的同时,也促使广州湾成为现代化都市。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饶品良的《东江纵队在华南抗战时期的对外工作》,考察了东江纵队对美英等国之外交工作及对盟军登陆华南计划的配合,指出东江纵队的对外工作使华南抗日纵队赢得良好的国际声誉,扩大了中共的国际影响。

五、文化教育史研究

华南抗战时期的文化与教育问题在本次研讨会上亦有一定讨论。华南师范大学杨思机在《论抗日战争时期的粤北“边疆教育”》中,梳理了抗战期间粤北瑶族的边疆教育,称其不仅是抗战民众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民族政策尤其是民族教育方式的重要源头。华南师范大学董旭青的《〈新华南〉与韶关〈中山日报〉的比较研究》,梳理了华南抗战期间最有影响力的两份报刊的发展脉络,对比了二者在报务状况、刊载内容和宣传特点上的异同,分析了战时国共两党在广东的关系演变。河北大学何辉《华南,我们保卫你!——抗战诗人雷石榆与中国诗坛社救亡文艺活动综述》一文,对粤籍诗人雷石榆在广州沦陷前的抗日救亡活动进行了梳理,指出他的抗战文艺活动是华南地区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缩影。华南师范大学周情情的《论抗战时期东江纵队的宣传活动》,对东江纵队的群众工作、文艺、报刊宣传等活动进行了阐述,指出东江纵队贴近生活、贴近民众的宣传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国民党和日伪对民众的宣传效果。

六、经济史研究

关于抗战中的经济问题,本次研讨会虽然收录的论文不多,但讨论深入。华南师范大学肖微在《抗战时期广东献金运动研究》中,梳理了广东献金运动的发展脉络,总结出该运动具有持续时间久、过程曲折、宣传形式多样、社会参与度广等重要特点。华南理工大学钟健的《试述东江抗日游击队对经济问题的处置》一文,以东江抗日游击队的经济问题为切入点,探讨了“东移”前曾生、王作尧部经济补给方式的差异及其原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成立后各税站的设立、经营及抗日民主政权的经济政策。广州大学夏巨富《时局变动中的广州市商会与抗日活动(1928—1938)》,分三个时段讨论了广州商会运用经济手段参与抗日活动的经纬,指出广州商会的抗日活动突破了在商言商的局限,向在商言政转变。

除上述主要议题外,海口经济学院王奋举的《1945年以来的国内日本侵琼史研究综述》,从军事占领与军事活动、占领体制与占领政策、经济活动、文教卫生活动四方面对1945年以来国内有关日本侵琼史研究进行了全面回顾,指出该研究领域整体上已经取得显著成果,同时还存在史料建设不足、研究不全面不充分、研究视野较为狭窄等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吴佩军在《日本“南支调查会附属南方文库”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对日军情报机构“南支调查会”及其所属资料库“南方文库”的演变进行了梳理,探讨了“南方文库”的分类及主要题材,指出对“南方文库”的研究利用既可促进华南抗战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亦可加强对日军东南亚侵略史的研究。

此外,北京大学姜子浩的《国际视野下英国在华军事组织的合流和挫折——以1945年特别行动处(SOE)在两广扶植亲英武装的提案为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周少雅的《抗战时期广东的兵役》、华南师范大学李浩的《“军民合作”:国民党在广东的民众武装工作——以民众抗日自卫团为例》、华南师范大学王英俊的《抗战后期广东军政关系再探(1944—1945)》同时入选本次研讨会和第六届抗日战争史青年学者研讨会,为避免重复介绍,该四篇论文的内容在“第六届抗日战争史青年学者研讨会”综述中予以呈现。

近年来,随着抗战史研究的发展和深化,各区域的抗战史研究也进入一个发展新阶段。其中,华南抗战史的研究逐渐发展、壮大,已引起学界瞩目。本次研讨会各篇论文围绕华南抗战这一主题,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外交、文化教育等不同层面展开讨论,在不同程度上丰富和深化了华南抗战史的研究。在研究视野上,不再局限于仅从中日两国来论抗日战争,而扩大到涉及中、日、英、美、法等多国的互动,国际化、多元化的趋势日益突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八年抗战”观念,而向前向后延伸探讨的意味更加突出。论文题材广泛而富于新意,在关注宏观历史进程的同时,不忽略微观层面研究,对规模较小的战斗、相对边缘化的人物、研究尚不充分的沦陷区及抗战前线地区等都有所探讨;在注重深挖中方史料的同时,也能利用中、英、日等多方史料。可以说,本次研讨会充分展示了华南抗战史研究时至今日的新创获和新发展,也提示着抗战史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上一篇: 史前大洪水神话 中华民族历史的发端
下一篇: 面向海洋的秦汉文化——评《秦汉海洋文化研究》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