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历史课程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的基础上的。历史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一方面为历史课程提供必要的实施环境,另一方面为历史课程提供重要的内容来源,同时也是历史教学活动顺利展开的重要条件[1]。新课标提出高中历史课程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为目标,因此,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为中心。
本文试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2课“文学的繁荣”[2]为例,谈谈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一、整合历史教材,挖掘课程资源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的主要载体和历史教学的主要依据,它虽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依然是最核心的课程资源之一。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按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要求,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之上重新整合教材,使教材成为有效的课程资源。
(一)理顺教材内在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建构时空体系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3]培养学生对世界文学的时空观念,就是引导学生把世界文学放在特定的时空体系中加以观察、分析。针对本课教学内容丰富和时空跨度较大的特点,教学设计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指导学生理顺教材内在的逻辑关系,自主设计“时空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时空体系建构能力。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最终设计如下:
第二,通过例题体验,固化学生时空体系建构能力。
[例题1]“法国大革命催生了自由主义政治和文化思潮。作家们在对现实失望的同时,试图摆脱对革命的恐慌和不满,并追寻新的心灵寄托。”这一文学思潮产生于(A)
A.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B.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后
C.十九世纪后半期D.二十世纪
(二)解析教材内容的历史内涵,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3]帮助学生树立基于世界文学的唯物史观,就是引导学生透过世界主流文学形式认识其产生的历史原因和发展规律,从而形成对世界文学全面而客观的历史认识。为此,教学设计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史观体验。问题设计如下:
唯物史观认为,不同的历史条件会产生不同的艺术创作形式。结合所学完成下表内容:
第二,通过例题体验,强化学生唯物史观。
[例题2]:一定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代的特殊产物,并呈现出这个时代的独特性。下列对应关系表述正确的是(C)
A.法国大革命引发的社会恐惧——现代主义兴起
B.一战给人们造成巨大的创伤——浪漫主义产生
C.19世纪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化——现实主义兴起
D.二战后科技得到迅猛的发展——印象主义产生
二、利用多种途径,拓展课程资源
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可以通过传统途径(历史遗迹、报纸书刊等)和现代途径(网络多媒体技术、音像史料等)等两大途径获取。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按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情,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历史课程资源。
(一)利用传统途径搜集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3]培养学生对世界文学作品的历史解释能力,就是指导学生对世界文学作品的内容、风格等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客观的评判。为此,教学设计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作品赏析,即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借阅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代表作品,通过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来分析和评判作品代表的文学流派及其创作风格等。
例如:赏析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人物简介:
葛朗台:欧也妮父亲。他唯一的信仰是金钱,哪怕是面对亲人,也冷酷、狡诈,甚至巧取豪夺。
欧也妮:葛朗台女儿。她因爱而倾囊相助,却换来了夏尔的背叛。
夏尔:欧也妮堂弟。他靠欧也妮的资助发财而归,却又背弃对欧也妮的誓言而另寻新欢。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能够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出:《人间喜剧》展现了法国社会现状,对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了深入批驳,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
第二,比较评判,即教师依据教材设计表格式学案(见下表),引导学生对不同文学流派的创作风格进行比较评判,使学生形成对世界文学流派特征的完整认识。
(二)利用现代途径再现文学作品,提高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为历史学习提供了现代化的学习手段,而且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更加广阔、便捷和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为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本课教学设计可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借助“世界文学名著app”或“名著阅读http://www.mzhu8.com”等网络平台,组织学生阅读名著;也可借助优酷等网络平台,组织学生赏析如《百万英镑》等名著影视剧作品。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可以激活学生历史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历史解释能力。
第二,通过多媒体展示例题,引导学生透过世界文学作品的现象认清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历史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获得历史真实的认识和理解。
[例题3]:19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作品,表现出对资本主义从渴望到失望、从理想追求到回归现实、从揭露批判再到迷惘痛苦的特点。这从本质上反映出(C)
A.人们对“理性王国”感到失望
B.文学作品影响和推动社会进步
C.文学的演变伴随资本主义发展
D.世界文学呈现多样性、时代性
三、运用历史史料,深化课程资源
历史史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因此,深化历史课程资源,离不开历史史料的充分运用。这就需要教师按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要求,深入挖掘史料资源。结合本课内容,教学设计分为两个环节:
(一)通过例题体验设计,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3]培养学生对世界文学的史料实证意识,就是引导学生运用与世界文学相关史料来实证历史,并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
[例题4]:某文学流派主张将人物抽象化、符号化,用不连贯的语言、颠倒的逻辑和突兀的情节,描写直觉与梦境。下列最接近这一风格的作品是(C)
A.《母亲》B.《苹果车》
C.《百年孤独》D.《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二)通过撰写历史论文,提高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提高学生对世界文学的史料实证能力,就是引导学生运用世界文学信史推理和论证历史,从而形成对世界文学历史的正确认识。
[例题5]:
材料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认为,文学作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要求批评家将文学作品置于特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考察作品的社会真实性、社会进步性以及社会作用等。
——改编自王先霈、胡亚敏主编《文学批评导引》
请结合所学知识,从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流派中任选其一,论证材料的观点。
〖观点:文学作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论证略)〗
四、把握动态生成,丰富课程资源
有效教学是建立在师生有效互动基础上的,就会动态生成有效的课堂资源。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按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要求,即时利用这些有效的课堂资源来丰富历史课程资源。例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本课教学设计分为两个环节:
(一)朗诵经典语段,感知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关键是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节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经典语段,组织学生朗诵,并交流感受: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通过感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生成丰富的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
(二)创设问题情境,理解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不仅包含内在的民族情怀,还包含广博的人类情怀。而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多局限于对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即时创设问题新情境,生成新的课程资源,从而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
例如:创设如下问题新情境:
[一例题演练]:十九世纪以来,世界文学领域先后产生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以及亚非拉民族文学和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等主流文学形式,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B)
A.世界文学发展呈现多样性、时代性
B.苏联文学是世界文学发展史的顶峰
C.世界文学发展具有时序性、阶段性
D.世界文学发展呈现民族性、多元化
[二问题探究]:你认为“家国情怀”除了对本民族国家的爱国情怀外,还应该具有怎样的情怀?在全球化的今天,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包括世界文学在内的人类文化成果?
通过新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国情怀。就本课而言,家国情怀主要包含正确的文化观和世界观,即对世界文学发展具有多样性等特征的认识,对包括世界文学在内的人类文化的差异与传统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对具有世界文化视野的人类情怀的追求等[1]。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开展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显得日益紧迫和重要。只有以新课标为依据,积极进行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和研究,努力探索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和策略,才能保证新课标的有效实施并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7]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6月,第1版,第233、66页.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3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3版,第108~110页.
[3][4][5][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1月第1版,第4-6页.
文章来源:冯刚.例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J].高考,2021(14):131-13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