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地理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分支,自史念海先生等前辈学者奠定其理论与基础后,相关成果不断涌现,历史时期区域军事地理的研究呈纵深发展的态势。然学术界对一些特定地区,如环青海地区、青藏高原地区等系统的军事地理的研究还不充分,从历史军事地理视角对吐蕃王朝军事地理方略、布局、规律等的探讨,尚未深入展开。朱悦梅教授的新作 《吐蕃王朝历史军事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17年6月),作为国内关于吐蕃王朝时期军事地理研究的首部专著,对历史军事地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该书结构严谨,谋篇布局用心,学术视野开阔。《吐蕃王朝历史军事地理研究》以唐代吐蕃王朝(629-841年)的军事地理为主体研究对象,以军事体系中的地理抉择为核心,以军事布局中的地理思维为主线,对吐蕃王朝军事活动中的地理要素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地细致探究。全书共分八章,分别从吐蕃军制之地理基础与吐蕃王朝时期西域、河湟、河西走廊、陇右关内、剑南西川、西洱河、吐蕃南部等七大战区为主线,分区域对吐蕃王朝军事进程、军事地理方略、军事地理配置等进行了系统研究。该书是学界首次以历史军事地理视角探讨吐蕃王朝军事制度的专著,填补了学界研究的不足。
全书所涉区域广大,地理环境各异。作者以核心区、亚核心区、外围区的划分方法,将七大战区分置于吐蕃王朝总体的军事战略体系之下,既有分区域的专门探讨,又有全面的综合考量,从较广阔的视野揭示吐蕃军事地理的演变脉络。
细节分析深入,见微知著,提出新的学术观点。该书借鉴微观史的理论与方法,深挖吐蕃军事发展的细微之处,对吐蕃军制进行了新的解读与阐释。如对吐蕃西域斥候 (so)、坐哨 (ri-zugi) 进行考证,认为“西域的斥候,似乎与别处的斥候有所不同,即除了以往侦查、兼驿递之职外,又兼有坐哨和军事小分队性质的任务”(83页)。通过对历史细微处的把握,实现了对吐蕃军制的深度解读。同时,该书澄清了学界的一些模糊认识。如对吐蕃节度使的考察,从吐蕃的三大勇部谈起,至“四方戍边元帅”统帅四方之军区——吐蕃的节度,最终得出吐蕃北道节度、松州五道节度等是从原“东境五道节度”的基础上分划出的(178页)。这种对学术界既有问题的新考察,为吐蕃军事历史的探讨提供了新思路。
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的有机结合。历史军事地理研究中,静态的军事形势与动态的军事过程研究,缺一不可。该书将吐蕃军事建置在对外军事扩张中发生的变化、军事制度在地理环境中的变动、吸收战争经验后的军制调整等,与各战区的地理形势、重大战役、军事风格等相结合,将动态的军事战略与静态的地理背景有机地糅合起来,实现了历史军事地理研究的动静结合。作者的研究认为,吐蕃七大军事地理单元的划分,“不是整个吐蕃王朝时期所固有的模式,而是随着军事进程而变化的”,“反映的是一个动态的军事地理过程”(20页)。如在探讨吐蕃军队在关陇地区的军制中,将地理地貌的静态叙述与动态的军事布防变动结合起来。这种将静态与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化了对吐蕃军制制度规定与具体实施诸多层面的认识,体现出作者在研究方法中的创新。
征引史料详实,史料辨析扎实。作者文献功底扎实,史料使用中做到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汉文资料与民族语言资料相结合。在使用《通典》《武经总要》《册府元龟》等传统史料的基础上,大量使用西域、敦煌所出古藏文简牍、文书、碑刻及吐蕃金石等出土史料,积极使用古藏文文献中的藏族教法史著作、通史类文献以及藏族文学史等资料。作者还利用今天甘、青、川藏地区的一些与卫藏相同的地名及古部落名,结合吐蕃军事制度的特点,对唐蕃战争历史进程进行考察。该书还充分采用20世纪下半叶部分藏族部落社会调查资料,将其中零星的一些口耳相传的历史碎片资料,运用到吐蕃军事制度的探究之中。
论著亦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如作者强调了吐蕃七大战区不同的军事制度,却对各战区的共通性着墨不多。各个战区中相似的军事布局意识、各战区的相互影响、彼此渗透等共同点的讨论并不充分。战场的主次、各战区点、线、面的配置等问题也需进一步深化。此外,军事路线图、布防图等运用不足,对各战区地理环境复原的考论亦有待补充等。笔者以为若能在这些方面进一步完善,吐蕃历史军事地理的研究则会更加丰满、深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