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4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编辑部主办,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协办的“敦煌与20世纪中国美术——以‘靳尚谊、唐勇力绘画展’为例学术研讨会”在线上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主编尚辉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研究》杂志社社长张鹏共同主持。与会专家以“我与敦煌——靳尚谊、唐勇力绘画展”为例,围绕如何学习敦煌艺术传统、如何实现对敦煌文化传统的现代性转化、如何形成现代化艺术语言等多维度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尚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主编):
尚辉主任作研讨会开场发言。他指出,此次研讨会所探讨的敦煌艺术,是1949年以后高校到莫高窟考察临摹,对传统进行学习的新时期敦煌艺术。靳尚谊和唐勇力的作品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敦煌艺术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影响。靳尚谊先生将油画艺术中的高级灰运用到敦煌主题作品的临写之中,探索线和形色的造型关系;唐勇力先生受到敦煌艺术影响,将写实和重彩进行有机结合,最终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可以探讨敦煌对于当代艺术家形成审美语言和创作理念的启示与影响。
宁强(艺术史学家、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作为“我与敦煌”展览的策展人,宁强教授分享了他的策展理念。他指出,敦煌艺术的伟大与璀璨不仅在于其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延续,更在于它滋养了中国美术现代性的发展进程。从这个角度看,敦煌艺术是“活的艺术”,和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紧密相关。他希望通过这一展览,探索敦煌在当代艺术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探寻敦煌艺术与当代艺术家之间的紧密联系,并通过新媒体手段扩大艺术传播的影响力,从而引导更多学者、艺术家持续思考当代中国美术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使艺术创作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唐勇力(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唐勇力教授作为参展艺术家之一,其发言围绕敦煌艺术的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展开。他指出,将敦煌艺术纳入到艺术创造领域之中,对于当代艺术尤其是当代中国绘画的发展,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今天召开“敦煌与20世纪中国美术”研讨会,能够启发创作者与理论研究者,使他们的创作与研究成果具备更加广博的宽度与更加精深的厚度。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原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王镛先生通过“灰调子”和“肌理美”两个关键词,分别高度概括了靳尚谊先生与唐勇力先生汲取敦煌艺术营养、形成独特艺术风格,从而实现将敦煌传统艺术元素进行现代性转化的历程。两位艺术家的创作启发了当代艺术家思考应该如何学习敦煌艺术,进一步激励了当代中国艺术家从敦煌传统艺术瑰宝中开发出更多崭新的中国化现代性艺术语言。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原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郑工教授指出,艺术家在历史语境中,需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与观看的立场。靳尚谊和唐勇力的艺术创作表现出清晰的自我意识,他们在敦煌基于自身的文化立场,大胆取舍,将敦煌元素为我所用,从而构成了艺术语言的独特面貌,展示了艺术高度。敦煌对于当代人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对历史的追寻,更重要的意义是反映当下对自我存在的追问。
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丁宁教授指出,敦煌不仅是艺术的宝库,也是文学的宝库,对敦煌文化符号的研究能够丰富传统语言内容与形式的研究。艺术家与学者在面对敦煌艺术图像时会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第一类是考古记录式的复原,第二类是靳尚谊先生的复原方式,即基于艺术家绘画经验和自我心灵投射而对画面残缺部分所进行的修复,第三类是唐勇力先生的复原方式,汲取了形象要素,并由壁画转而迁移至工笔画中。这三类方式都有极高的学术价值,都是对敦煌文化的独特回应、延伸和转化。
徐虹(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部主任):
徐虹主任围绕艺术家对敦煌文化的吸收与转化问题展开发言。她指出,对传统的吸收与学习应当涉及显性与隐性两个方面。不仅关乎艺术形式,也关乎通过艺术对人的精神性进行探索,关乎对于艺术本质的探讨。这次展览启发艺术家将传统艺术语言进行取舍加工,经过创造性的转换整理,融入自己的语言体系,从而形成新的艺术。
张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敢教授指出,敦煌艺术与当代艺术的转化问题,实际上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性转化的问题。艺术作品的当代面貌和原貌具有不同的美感,也具备各自的学术意义与价值。敦煌艺术既能打动当代观众,也能给予当代艺术家以深刻启发。当代艺术家对于传统的继承不能仅停留在“拿来主义”的层面,更要在束缚中完成对艺术的感知、想象和创作,完成对传统艺术的现代化创造。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研处处长):
于洋教授结合现场观展的感受展开讨论。他表示,展览的标题“我与敦煌”,“我”的称谓并不单指两位艺术家,更包含着对艺术家主体身份和能动创造力的指涉。从敦煌壁画原作的“第一面貌”,到艺术家作品的“第二面貌”,再到展览呈现的“第三面貌”,揭示了作品传播中的再创作领域的意涵。首先,这次展览在“第一面貌”到“第三面貌”的跨度之间,有机地呈现出艺术家与敦煌视觉图像关系的探讨,以及艺术家对美术史现象的延续和再现。其次,本次展览充分利用多元媒介科技手段和乐舞表演还原,将经典图像进行现代化表达,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充分发挥展演结合与影视表达的叙事手段,为经典图像的美术语言和画面情景建构提供了新方法与新视野。
马菁汝(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理事兼副秘书长):
作为靳尚谊艺术基金会理事,马菁汝教授对此次研讨会主办方和与会专家表示感谢。她谈了几点对展览的感受:一是本次展览的策划和传播具有社会审美教育的创新性。策展人通过一个多媒体结合以及静态、动态两部分的敦煌艺术为核心的展览,使得敦煌艺术获得更广泛的审美传播。二是对靳尚谊先生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的美术教育思想方面的剖析,通过靳先生敦煌写生创作作品与壁画原作人物形象之间的差异,强调靳尚谊先生将西方新古典主义传统美学法则和造型基础,高妙地运用到敦煌文化的再创作中,使作品具有中国文化符号和西方写实性特征,中西文化得以交融。三是分析了唐勇力先生《敦煌之梦》系列作品从中国绘画角度诠释当代现实中的时尚人物与敦煌人物的时空交错,是以审美为轴心,中国传统与当代文化的穿越与对话,这也是形成了唐勇力先生工笔画作品艺术的特征。希望两位来自油画与国画不同领域杰出艺术家的敦煌主题展览,再次引起学术界关于中国艺术民族性问题和传统文化现代性的讨论,也带给大众更多有关敦煌文化的审美陶养。
邵晓峰(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
邵晓峰主任围绕“艺术家借鉴传统的方式与创作路径”主题展开发言。他指出,敦煌对于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靳尚谊先生与唐勇力先生对于敦煌艺术的汲取、探索与拓展,能够使中国当代艺术家从这两位艺术家的个案中得到启发。中国的当代艺术家,要想使自己的艺术迸发出更多特色,汲取民族传统,特别是以敦煌壁画为代表的这一类民族宝库,是非常重要的。
吴端涛(中国美协《美术》杂志编辑部主任、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学术秘书):
吴端涛主任指出,传统资源的当代转化与创新发展,既指涉题材、图式、语言,更包含精神品格。靳尚谊、唐勇力二位先生,作为当代在油画和中国画领域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家,他们长期以来对包括敦煌壁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不懈地精研,并直接作用于创作实践。在“我与敦煌”展览中,可以看到,二位先生不仅在注重对线性造型、壁画剥落肌理效果等本体语言的研究,还致力于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汲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与发展。无疑,他们的创作实践拓宽了当代绘画的发展路径,树立了标杆,为两个画种的现代转型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张鹏(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研究》杂志社社长):
作为《美术研究》杂志社社长,张鹏教授从学术期刊建设的角度展开发言。她表示,“我与敦煌”展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对以敦煌为代表的丝路艺术精神的吸收与转化创新,呈现出古今之鉴的共同特色。既是个人艺术历程与时代发展脉搏的同行激荡,也链接了前辈艺术家长久以来所思考的中国文化的民族化、当代化发展问题;既源于敦煌艺术、中西艺术交流的持续发展,也是中国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内驱力。张鹏教授简要回顾了学报《美术研究》65年的办刊历程与近年“丝绸之路艺术研究”专栏的建设。她指出,2013年中央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从古丝绸之路以文明和谐交融的启示出发,重新审视“丝路精神”的当代意义,有助于当代艺术家和学者从全球史的角度形成思维的深度,以期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最后,尚辉主任对专家的发言进行了评议总结。他表示,与会专家对“我与敦煌——靳尚谊、唐勇力绘画展”给予了高度评价,该展览在策展理念、呈现技术与手段、传播艺术家作品、弘扬敦煌文化等方面具有多维度的创新性。靳尚谊先生和唐勇力先生的艺术风貌与敦煌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的艺术创作集中呈现了敦煌与中国美术现代性之间的转化。他强调,两位先生的个案启示着当代的艺术家与研究者,敦煌文化给予我们的不仅是表面化的艺术欣赏,更是深层次的精神启迪。学者们要着眼于艺术语言的转化与发展,深刻把握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之间转化更加复杂的联系,从多维度、多方面获取敦煌对当代人的文化滋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文图
宣传部宋曼青学生王微言/编
2022年12月16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