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过程中,核心素养成为重要议题。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成为高中历史教学重要的教学目标和核心的教学任务。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能力划分为以下四个层级:对历史解释的辨别;能够提出自己的解释;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提出新解释。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既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也是较难突破的教学瓶颈。因此,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这一选题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既受教师专业素养、教学水平的影响,也受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特点等的制约。所以,要真正做到通过课程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任课教师必须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专业素养,遵循新课标的要求通过教学设计、落实教学,合理进行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进而帮助学生打牢专业基础,培养理性思维,提高历史解释素养。本研究立足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主要以“辛亥革命”一课的内容为例,从如何帮助学生树立历史解释的意识、引导学生搜集和运用史料、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和锻炼学生的历史表达能力等方面着手,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问题。任课教师要通过学科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历史解释的重要性,日渐养成看到史实就想弄清楚实质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学会有效搜集史料,合理运用史料;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实际之史”,应该如何立足现实,以史为鉴;通过开口说话、进行写作等,提高学生的历史表达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问题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注意合理分配课时,不能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评价和反馈分阶段进行。如此方能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研究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研究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