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专题探究”教学策略初探新仓中学关键词:专题探究教学策略内容提要: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教材采用“课文”与“专题探究”分列的板块式。“专题探究”的内容是基于对课文的把握,提供拓展和说明的内容,很好地体现教学的探究性、情境性、综合性,是教学内容活动化的具体体现。针对“专题探究”的内容涉及广泛、形式多样,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对“专题探究”教学策略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一、要合理把握“专题探究”内容的内在体系。二、要合理处理“专题探究”内容与课文的关系。三、要有机处理“专题探究”内容与课堂教学环节的关系。四、要合理处理“专题探究”内容与其他材料、课程资源间的关系。五、要合理处理“专题探究”内容与社会探究技能方法培养、综合运用的关系。六、要合理把握“专题探究”内容与具体探究形式的关系。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在初中三个年级中,对于探究有着不同的体系,七年级和八年级教材采用“边叙边析”(活动栏目穿插在课文中)的混合式,再加上在每单元结束时的综合探究,而九年级教材采用“课文”与“专题探究”分列的板块式,即在每课课文后都有一个专题探究。“专题探究”的内容是基于对课文的把握,提供拓展和说明的内容,很好地体现教学的探究性、情境性、综合性,是教学内容活动化的具体体现。
怎样理清专题探究的内在体系,正确处理专题探究的内容与课文、课堂教学环节、课外材料的补充、课程资源的开发、社会探究技能、方法培养、综合运用的关系,搞好专题探究的教学,对于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教学任务的及时有效完成,以及对教师能力素质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专题探究”的内容涉及广泛、形式多样,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对“专题探究”教学策略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要合理把握“专题探究”内容的内在体系在教学中,我充分注意到在“专题探究”内容的各种材料之间有着其内在合理的逻辑体系,如时间性、模块性、结构性、整合性、思想性、基础性、实践性、前瞻性、拓展性等,然后根据其内在的体系进行合理、有序地组织具体教学。1、时间性:在“专题探究”中,许多内容都是根据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合理编排,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这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有序教学。如在《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小球推动大球”模块探究中,四张图及图说的内容是根据时间先后顺序来安排:50年代美国在外交上孤立并遏制中国,中美关系敌对、紧张;1971年美国代表团访华,双方开始接触,关系出现转机;1972年关系缓和改善;1979年中美建交。
在进行教学时,我试着让学生采用顺着时间的流逝来探究,也试着采用追根溯源的办法来进行,结果效果都不错。2、模块性:在“专题探究”中,虽然主题只有一个,但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却可能不是一个模块到底的,而是通过几个模块的组合探究来达成一个主题,在教学中我注意到这个特点,然后尽可能一个个模块的探究,实践证明这样比较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如在《“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庆盛事,盼统一”的专题探究中,事实上就是由“解读‘一国两制’”、“感怀回归盛事”、“盼统一反‘台独’”三个模块组成,通过对这三个模块的依次探究,学生就能较好地解决对于“一国两制”含义的正确理解,也能感受到港澳回归所带来的民族自豪感、“一国两制”伟大的意义,认识到海峡两岸统一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并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最终完整地达成了“庆盛事,盼统一”的主题。3、结构性:在“专题探究”中,为了达成一个主题,材料的安排有其内在的严密的结构,如总分、分总等关系,我根据这个特点,正确处理好了材料的结构体系,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看得见的手”》“运用‘看得见的手’”的探究中,“一哄而下”首先用漫画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市场这“无形的手”自发调节可能引发的弊端,然后用“靠山养山,方能吃后山,靠水治水,方能吃后水”让学生认识到政府这“有形的手”的调控和干预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之后用“以港兴市”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政府“有形的手”的干预和调节行为一定要尊重市场规律,不然就会带来消极影响,最后用“为‘看不见的手’把脉”这个案例,对上述活动内容作一个总结,根据这个分总的关系,我正确处理探究环节,让学生较为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完全自发的市场调节所存在的问题,“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应该如何合理运用。
4、整合性:在“专题探究”中,一个主题的探究有时较难在同一堂课内完成,只能在两堂课的探究中完成,教学中我注意到材料间的整合性,在每堂课中分别展开局部探究,在最后一堂课中则进行最后的综合,完整的达成了一个主题的探究。如在《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的主题为“亚非拉的崛起”的探究中,其实就包含了亚非拉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两方面的崛起。首先“独立浪潮席卷非洲”图文并茂地呈现了非洲的独立进程,来说明非洲的政治独立,然后在“亚非拉的声音”的模块探究中,通过亚非会议和“七十七国集团”会议来分别展示亚非拉国家为追求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所作的努力。我发现在第一堂课中,基本只能完成对殖民体系的瓦解以及政治上崛起表现的探究,而要把“七十七国集团”会议这个案例放到第二堂课来说明亚非拉国家在经济上的崛起。故在第二堂课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充分探究“七十七国集团”会议和“‘石油危机’的震撼”,认识到发展中国家为追求国际经济新秩序所作的努力,深刻感受到亚非拉国家在经济上的崛起之外,我还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通过从政治经济角度来小结战后哪些事件可以说明亚非拉国家的崛起,在整体上理解“亚非拉的崛起”的主题。5、思想性:在“专题探究”中,主题虽然没有明确讲要学生学习什么思想,但事实上很多专题探究中都是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
在探究时我牢牢抓住这个特性让学生充分地探究,在探究中深刻地感受到思想教育。如《成长的骄傲:“两弹一星”精神永驻》“共和国不会忘记”的专题探究中,主要围绕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在积极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雷锋、焦裕禄、李四光、王进喜、邓稼先等英雄模范人物的英雄事迹及精神,我让学生展开充分地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去感受他们的先进事迹,慢慢领悟到社会主义时期的各种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6、基础性:在“专题探究”中,为了能够达成相应的主题,学生只有先把专题的相应基础搞清楚了,才可能真正有效地完成对主题的探究。如在《资源“大国”还是资源“小国”?》“实说我国的自然资源”的专题探究中,由于我国的自然资源的种类非常丰富,教材就以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为例,来分析我国的资源国情,在“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以矿产资源为例”的模块中,我就叫学生对图2-17《中国煤炭和石油资源的分布》、2-18《中国主要铁矿资源和钢铁工业中心的分布》进行深入地分析,让学生在比较全面地理解了这两幅图重点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的分析,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格局以及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和对策,从而以点带面的来理解我国资源分布的国情。
7、实践性:在“专题探究”中,我充分注意到其有内在的实践性,放手让学生实际动手,因为学生只有亲手参与了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这里面就包括参观调查、课堂辩论、图表制作、资料收集、成果整理等。如在《环境亮起“黄牌”》的“你一天‘制造’多少白色垃圾”的探究中,对于其中的“观察你和家人的生活习惯,以一周计,统计全家平均一天会‘制造’多少件白色垃圾,一个月呢?一年呢?把全班人的统计加起来,并对此发表你的看法。”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如果没有先期进行实际参与实践调查和统计,就不能了解真正的情况,没有发言权,不能深刻地感受白色污染在身边的危害和严重性,不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8、前瞻性:在“专题探究”中,我充分地注意到其内在的前瞻性。所谓前瞻性就是指在进行探究前,就应该对其中的一些内容要先有准备,否则就很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里的准备包括我自己的准备,也包括学生的准备。我的准备首先是备好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作好对学生的精心指导,其次针对有些专题探究内容,需要对其中的材料作适当增补,使教学能够更加有效,这主要就是要搞好课外材料的补充和各种课程资源的开发运用,在下文中会有详细阐述。
学生的准备是指有些探究也需要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或课前充分准备才能展开教学,并最终完成教学探究。例如:查找资料,回顾历史,思考非洲曾主要遭受过哪些国家的殖民统治;收集资料或访问老人,在全班讲述雷锋、焦裕禄这两个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收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归纳他们共有的特征,指出那个时代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什么,诸如此类的专题探究在教材中比比皆是,而这显然不能当堂完成,学生应该在课前作一定的准备。我一般提前一段时间布置下去,让学生提前准备,等学到相应内容时就可以有效探究了。 9、拓展性:在“专题探究”中,有些内容是不可能在当堂内完成的,大多要求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家庭、社区乃至城市。这不但要求学生自己收集资料,熟悉相关内容,而且还要求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展示。如:要求学生以“盼统一、反台独”为题,课后收集有关资料,自制图表或举办展览;让我们结合这些事例,收集资料,举办一次演讲会;结合上述事例,收集整理一年来有关联合国以及中国与联合国的资料,自己做一期关于联合国的时事简报,诸如此类的专题探究在教材中也是很常见。对于这样的探究,我一般在本课内容学完后,布置学生课后去准备,把专题探究从课堂教学向课外社会实践拓展,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掌握必要的技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在适当时候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
要合理处理“专题探究”内容与课文的关系 在教学中,专题探究与课文的关系应该要合理地处理,使它们能够有机的融合,教学环节完整,教学目标顺利达成。在处理两者关系时,我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探究与课文交错进行。如在《行进中的世界人口列车》的教学中,可以探究与课文交错进行。我就从“怎样看待人口”和“怎样看待人口问题”这两个模块着手,先进行人口模块的探究和相应的课文教学,然后再进行人口问题模块的探究和相应的课文教学,使教学更为合理、有序、完整。 2、以探究为线索贯穿整堂课。如在《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的教学中,我就以“关注世界和平”的专题探究为线索而展开。首先从播放视频《黑镜头》来引出和平主题:战争带来了灾难,世界需要和平。然后从《苏联解体》的图展开,引出美苏争霸的结束,世界格局进入 “一超多强”并开始向多极化发展,又从《北约东扩》图来分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此消彼长的变化,通过探究这两个变化对世界的影响来明确世界更需要和平。然后从“祈盼和平与挑战和平”展开讨论,解决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重点展开对霸权主义的探究,并了解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 3、先课文再探究。如在《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教学中,我就先从课文展开,在学生总体明确了亚非拉殖民体系的瓦解过程后,再探究“独立浪潮席卷非洲”的模块,对课文中非洲的革命进程进行深化。
探究“亚非会议”的模块,使学生更好理解这次会议的内容及重大意义。通过这两个模块的探究,就能很好理解亚非拉国家在政治上的崛起。 4、先探究再课文教学。对于这种方式,我采用的比较少,大部分是采用以上三种方式。 三、要有机处理“专题探究”内容与课堂教学环节的关系 专题探究的内容,我认为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不能把它孤立起来处理,应该把它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使它成为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作为新课导入的引子。专题探究中许多材料可以创设为新课导入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失误与挫折》的教学中,我就把专题探究“沉痛的教训”中的图1-21《离奇的宣传画》用投影的方式引入,让学生来说这样的情况看到过吗?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会有这样的事实吗?这画是什么时代的产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产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激起了对这个时代的浓厚兴趣,很快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2、作为教学的重点,放在中间,来突破重点难点。如在《巩固新生政权》探究巩固新生政权的各种措施时,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抗美援朝。对于“必须进行的‘较量’”这个专题,我把它作为重点,让学生探究为什么要进行抗美援朝战争,这场战争是什么性质,有什么样的伟大的意义,尤其是对四个“错误”的探究。通过探究,学生更明确了我们对美国所进行的“较量”是必须进行的,更好地认识到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