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基础训练:中国古代史专题(五)--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基础训练:中国古代史专题(五)--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基础训练:中国古代史专题(五)--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这是一份基础训练:中国古代史专题(五)--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基础训练:中国古代史专题(五)--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国语》《墨子》《竹书纪年》《史记》都有关于夏朝的记载,但殷墟数十万甲骨文片中都没有提到夏朝,而“二里头文化遗址,又明确了商朝之前还有一个朝代,只是没有带文字的文物出土证明是“夏”,经综合考证,考古学家认为,可以证明夏朝的存在。这说明( )

A.史料的多元性有助于推动史学研究的发展

B.文献史料由于其主观性影响对历史的解读

C.历史研究需要实物史料佐证才具有科学性

D.科学地进行考古研究一定能证明夏朝存在

2.《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手工业的发展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商品经济的发展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下表所示是不同时期学者对秦朝灭亡的分析。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秦朝灭亡受到多重因素影响B.制度文化差异导致秦朝灭亡

C.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D.秦朝灭亡的原因无法形成定论

4.汉武帝时期,中国历史进入新阶段,下列属于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是( )

A.推恩令五经博士刺史制度九品中正B.大一统中外朝制度均输平准贤良方正

C.盐铁官营北击匈奴党锢之祸文景之治D.察举制独尊儒术黄老无为军阀割据

5.南朝梁武帝设立五经馆,各地寒门士子纷纷投馆就学。学成即有考试,“其有能通一经……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此举( )

A.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B.结束了士族对权力的垄断

C.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D.促进了九品中正制的发展

6.唐中和元年(881年),僖宗诏令允许藩镇“墨敕除官,以赏功勋”。中和三年(883年)七月,宰相郑败迫于凤翔节度使李昌言等人的压力,不得不“引疾去位”,僖宗也只好同意。这表明唐朝后期( )

A.中央集权大为削弱B.藩镇控制中央决策

C.三省六部制度瓦解D.国家实力由盛转衰

7.唐朝时,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正评定,没有出身门第的限制,可以自行报名投考,由此可知,科举制( )

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B.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C.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D.淡化了等级观念

8.《后汉书·方术传》记载郭宪和樊英喷酒灭火的故事,同佛图澄的故事完全一样。《晋书·武帝纪》说武帝的手一直垂到膝盖以下,头发垂到地上。《北齐书·神武经》说神武帝长头高颧,齿白如玉。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儒佛道三教开始相互融合B.史书以记载佛教思想为主要内容

C.佛教的传播影响史书撰写D.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到毁灭性打击

9.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史称( )

A.七国之乱B.绍兴和议C.靖康之变D.安史之乱

10.辽人自称炎黄子孙,称自己为“中国”,同时也称宋朝为“中国”。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宋也有承认金人占据的中原地区是中国,并引申金朝为中国。这( )

A.反映宋向少数民族妥协示弱B.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

C.表明辽与金被中原文化折服D.说明少数民族地位不断提高

11.唐以前的民众定居模式相当单纯,即:县一村(里)二级制;而宋代定居模式发展为;县一市(镇)一村(自然村)。这种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农耕经济的巩固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商品经济的发展D.军事建设的需要

12.1313年,元朝“专立德行明经科”,恢复科举,以北宋程氏兄弟和南宋朱熹等大儒注解的“四书”为主要考试内容,并将其标榜为“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表明元朝时( )

儒学理论取得突破 B.科举选才重视道德

C.理学仍为正统哲学D.民族歧视政策松动

13.如图所示战役的胜利( )

A.打击了倭寇嚣张气焰B.驱逐了荷兰殖民势力

C.扩大了国家领海范围D.维护了朝贡贸易安全

14.在清朝前期的司法实践中,“既有定例,则用例不用律”。因时所需,皇帝的谕旨、内外的奏准均可定为条 例。依照规定,定期修例,旧例不断删改,新例不断增加。这反映出当时( )

A.法律条文不断发展B.律例体系缺乏实用性

C.皇权专制色彩浓厚D.封建律例具有随意性

15.明代小说中的商人形象较前代大为不同。《初刻拍案惊奇》中的商人程元玉“禀性简默端重,不妄言笑,忠厚老成”。《二刻拍案惊奇》中程宰是一个流落边塞的俗商,却得到海神的眷顾,依靠海神的指导发家致富。这主要反映出( )

A.文学创作彰显社会价值取向B.商品经济繁荣推动社会转型

C.文化专制强化阻碍思想进步D.海外贸易发展促进文化交流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直到唐前期,粟仍然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其次是麦。……从唐中叶起,由于北人南迁……以及耕作技术的进步等,水稻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开始占了首位,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益州号称“州之瑰宝”,和扬州地区并称为“扬一益二”,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在宋代两浙地区,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卷入到市场活动之中。在两浙地区,到北宋中期,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地位的意义已基本确立。南宋时期,不少镇的市场发展水平不仅赶上,甚至超过了所在县城。

——摘编自陈国灿《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

材料四 西汉中叶,中国商人渡海到达印度半岛,购置当地奇珍。到了唐代,海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广州设置了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的时期。当时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进口货物在4000种以上,宋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宋高宗绍兴初年,海外贸易收入占当时全部收入的1/20。宋代及以后,海路已经取代陆路而成为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摘编自王嘉《两宋海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主要粮食生产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两浙地区出现的经济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人的觉醒的时期。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一些黄族因为种种原因往往离弃宗国,避入他邦,重新入仕,加入到异姓大夫的行列中。不仅贵族、游士弃宗族而不顾,就是普通民众也开始试图离开宗族和家长,他们积聚私财,分家另过,逐渐形成不同于大家族的小家庭。春秋时期,人们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尚未达到哲学的高度,孔子本人也很少谈到人性问题,战国时期,则出现了“性善”、“性恶”、“性无善恶”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冯雪俊、高锦花《论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

材料二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崇尚自然、超然物外而风流自赏的生活方式。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提到,魏晋时期是“人的觉醒”时期。而这种觉醒带来的是自由,是对个性的张扬,是对自我意识的突出。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吴玉娟《以“人的觉醒”为主线的阮籍玄学美学研》

材料三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 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的表现。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人的觉醒”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表现,并指出唐朝对外开放形成的条件。

三、论述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非慕宋而乐趋之,而势固然已!

——明朝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

材料是古代某学者对唐宋变革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看法。(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观点

来源

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柳宗元《封建论》

始皇既卒,赵高用事,天下解体,怨望日甚。封建(分封制)之残念,战国之余影,尚留存于人民之脑际

钱穆《秦汉史》

秦与六国之间存在差异,即是六国彼此之间也不例外,但秦在制度、思想学术、语言文学、宗教意识上与六国存在的这些差异,却表现出了强烈的对抗性⋯⋯

何晋(秦称“虎狼”考)

参考答案:

A 2.B 3.A 4.B 5.A

6.A 7.C 8.C 9.C 10.B

11.C 12.C 13.A 14.C 15.A

16.(1)变化:水稻成为主要粮食作物。原因: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南迁;曲辕犁使用,耕作技术进步。

(2)表现:农产品商品化;市场类型多样,商品流通范围扩大;纸币的出现与使用;海外贸易发达。

(3)经济现象:农村市场快速发展;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的地位确立。原因: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

(4)特点:海外贸易范围扩大;海外贸易额增加;海外贸易税收成为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海上贸易取代陆路贸易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17.(1)从专注于鬼神到专注于人事;从依靠宗族大家到依靠个人小家生存发展;对人性进行探讨。

(2)汉末以来的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佛道的传播;儒学伦理受到冲击;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下(门阀政治)士大夫转求个性自由和自我意识。

(3)表现:领域宽,突出经济交往,涵盖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范围广,涉及到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时间长,几乎贯穿整个唐代;设置专门机构、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

条件: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国力强盛;农耕文明繁荣,文化、技术领先;唐朝统治者具有开放的意识和包容的心态;海陆交通发达。

18.示例:

观点:宋代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代。

阐述:我赞同这种观点。隋唐时期,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社会上长期存在世袭奴婢和贱民阶层。到宋朝,伴随科举制度的完善,社会阶层流动迅速。“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社会观念发生根本改变。贱民数量显著减少,奴婢主要来自雇佣。伴随租佃关系普遍化,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弱。政府也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

示例:观点:宋代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代。

阐述:我不赞同这种观点。宋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确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宋代政治上仍然坚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仍然小农经济为主,思想上仍然以儒学为主导。所以,宋朝仍然属于典型的传统中国社会,并非大变革时代。

上一篇: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问题综述.doc
下一篇: 28中张晓萍---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分层研究.doc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