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中国史学史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

中国史学史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

中国史学史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概说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历史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原先政治大一统的局面被分裂、割据的局面代替

概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历史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原先政治大一统的局面被分裂、割据的局面代替,一些朝代骤兴骤亡;二是民族关系呈现出矛盾、冲突和重新组合与融合的局面;三是统治阶级和上层社会门阀意识浓厚,社会思潮出现复杂局面等。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史学形成多途发展的面貌,朝代史、民族史、地方史、家史、谱牒、人物传记等撰述,汇合成这时期史学发展的大趋势。多途发展是这个时期史学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 历史形势的变化促进史学的多途发展

一、历史形势的变化

这时期历史形势的变化,从政治特点看是朝代更迭频繁,即三国—两晋—南北朝;从社会特点看是门阀思想占统治地位,南北经济变动出现端倪,中外交流有所发展。

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仍用博通古今之儒,知撰谱事。凡百官族姓之有家状者,则上之官,为考定详实,藏于秘阁,副在左户。若私书有滥,则纠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

——郑樵《通志·氏族略》序

二、社会思想的特点与史学社会影响的扩大

因朝代更迭的频繁而促使人们对兴亡之辨十分关注,因佛教的盛行而引起人们关于神灭、神不灭的论难,因玄学的兴起而重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因取士制度的需要而激发人们对品评人物的关注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思想的时代特点主要表现。

深忠笃思,体周于数,凡所错综,源流弘远,是以群才大小,咸取所同而斟酌焉。故性实之士服其平和良正,清静之人慕其玄虚退让,文学之士嘉其推步详密,法理之士明其分数精比,意思之士知其沈深笃固,文章之士爱其著论属辞,制度之士贵其化略较要,策谋之士赞其明思通微,凡此诸论,皆取适己所长而举其支流者也。

——陈寿《三国志》卷二一《魏书·刘劭传》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

三、史学多途发展的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发展总的特点,是史学的多途发展。其具体的表现是史风大盛,史家辈出,史书数量剧增且种类繁多。这是以往的史学所不能比拟的。

首先,史风大盛和史家辈出;其次,史书数量剧增和种类繁多;第三,史论与史注受到重视。

纵观魏晋南北朝史学,史家视野开阔,撰述多途,除记一代皇朝之史外,在民族史、家族史、域外史、史注等许多方面,都有丰硕的成果。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一、朝代史撰述的兴盛

•关于东汉史撰述

•关于三国史撰述

•关于晋史撰述

•关于十六国史撰述

•关于南朝史撰述

•关于北朝史撰述同朝代史撰述相关联的,还有历朝起居注的撰写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家撰述朝代史的热情,一方面表明史学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作用更加重要了;另一方面也表明史学所反映出来的历史文化传统,即使在分裂割据时期,仍然是联结人们思想的纽带,不论是人们对于《史记》《汉书》的推崇,还是对于《春秋》《左传》和《汉纪》的仰慕,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二、司马彪《续汉书》、袁宏《后汉纪》与范晔《后汉书》

《续汉书》八志被誉为“王教之要,国典之源,粲然略备,可得而知矣”,其在撰述思想上有三个特点:

•第一,是注重考察典章制度的变化。

•第二,是强调以“君威”“臣仪”“上下有序”为核心的“顺礼”等级秩序。

·第三,是推崇“务从节约”的政治作风。

《后汉纪》在编撰方法上除具有编年记事的基本要求外,还有自身的特点,就是在记事的同时,把与此事有关的、时间相近的一些人物连带着写出,或把一人发生于不同时间但可表明此人基本面貌的言行集中写出,此即袁宏所称“言行趣舍,各以类书”的方法。这种写出了众多人物,目的是借以“观其名迹,想见其人”,为他的“通古今而笃名教”的撰述思想服务。

范晔虽是据众家后汉史撰《后汉书》,而他的撰述目标却是以“最有高名”的《汉书》为参照的。范晔对于材料的整理之功和对于史事的评论精深,是《后汉书》的两个特点。范晔的史论,言深意远,用词典雅,笔势纵放,在史学上是不多见的。

三、陈寿《三国志》与裴松之《三国志注》

•陈寿所撰《三国志》是唯一保存至今同时又是兼记魏、蜀、吴三国史事的著作,这是中国史学上一部极具特色的“正史”。

•从《三国志》看陈寿的史才,首先是他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认识上的全局考虑和编撰上的恰当处置。

•叙事简洁,也是陈寿史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三国志》只有纪、传而无书志,这个缺憾只有留待后人来弥补了。

•陈寿去世后132年,南朝宋人裴松之于元嘉六年(429)作成《三国志注》。

•《三国志注》在历史文献学上有重要的价值。裴松之注史的方法,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史注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三国志》作为反映三国时期的历史著作,是裴注无法代替的;裴注也正因有《三国志》的存在作为比较才更显示出其价值的重要。

四、关于北方诸民族政权历史的撰述

这时期民族关系的新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北方各民族政权之史学的滋生和发展,显示出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史学的特点:

•北方诸民族政权对史学的重视

•北方诸民族政权史官制度

•北方诸民族政权的史学成就北方诸民族的史观和史学影响

五、南北朝时期的三部“正史”

•沈约《宋书》

•萧子显《南齐书》

·魏收《魏书》

第三节 地方史、家传、谱牒及其他

一、地方史

•中国史学上关于地方史志的撰述起源很早,至迟在两汉时已有了很多撰述。

•《华阳国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地方史很多,但存者寥寥,且又真伪难辨,残缺不全,唯《华阳国志》历一千六百余年独放异彩,使今人阅后可以想见中国古代西南地区文明发展的进程。

二、家传和谱牒

家传、谱牒和各种名目的别传之大量涌现出来,是魏晋南北朝史学之多途发展的另外几个重要方面。家传、谱牒和别传的发展,都是门阀士族的政治要求和意识形态在史学上的表现形式。

•关于家传,如《王朗王肃家传》《江氏家传》等

•关于家谱,如《百家谱》等

·关于别传,如列女传等

三、佛教史籍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相结合。这种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涌现出大量的中国佛教史籍。

•《出三藏记集》

•《高僧传》

·《弘明集》

四、《水经注》与其他方面的历史撰述

•《水经注》作为一部地理书,有两点非常突出的价值:其一,是历史地理学上的价值;其二,是思想史和民族史上的价值。

·这时期的历史撰述中的一些内容,有的已超越当时或今日国境的范围,这就涉及对当时或今日域外情况的记述了。

思考题:

•1、怎样认识魏晋南北朝史学多途发展的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历史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原先政治大一统的局面被分裂、割据的局面代替,一些朝代骤兴骤亡;二是民族关系呈现出矛盾、冲突和重新组合与融合的局面;三是统治阶级和上层社会门阀意识浓厚,社会思潮出现复杂局面等。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史学形成多途发展的面貌,朝代史、民族史、地方史、家史、谱牒、人物传记等撰述,汇合成这时期史学发展的大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发展总的特点,是史学的多途发展。其具体的表现是史风大盛,史家辈出,史书数量剧增且种类繁多。这是以往的史学所不能比拟的。

首先,史风大盛和史家辈出。这一方面是这时期各个皇朝对修史的重视,史官制度有相应的发展,造就了众多的史家;另一方面是这时期历史的急剧变动,使私家撰史蔚为风气,涌现出一批“在野”的史家。由此形成了官修史书和私人撰史互补的良好局面。

其次,史书数量剧增和种类繁多。这可以从《隋书·经籍志》同《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史书的比较中得其大体。《汉书·艺文志》撰成于1世纪末,它以史书附于《春秋》家之后,凡十二种,522篇;《隋书·经籍志》撰成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它以四部分类,史书以十三种单列为部,通计亡书,合874部,16558卷。这些书,除极少数是东汉、隋朝的史家所撰外,绝大部分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此可见,中国史学兴起以后,曾一度附属于经学;而史学之真正成为泱泱大国,则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第三,史论与史注受到重视。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发展,还表现在反映史家思想的史论,为时人所关注。此外,这个时期的史学在史注方面也涌现出一批名家,如裴松之《三国志注》等。史注除了说明有关史学源流、字句讹误等一般性问题,往往也反映注家的思想。

纵观魏晋南北朝史学,史家视野开阔,撰述多途,除记一代皇朝之史外,在民族史、地方史、家族史、人物传、域外史、史论、史注等许多方面,都有丰硕的成果,显示出史学多途发展的盎然生机。

•2、怎样看待陈寿的史才?

陈寿的史才主要表现在其所诸《三国志》中。

首先,他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认识上的全局考虑和编撰上的恰当处置。三国纷乱复杂的历史形式被陈寿从容不迫地叙述出来。在编撰的体例上,陈寿以魏主为帝纪,总揽三国全局史事;以蜀、吴二主史事传名而纪实,既与全书协调,又显示出鼎立三分的格局。在纪年上,著者虽在魏、蜀、吴三书中各以本国年号纪年,但也注意到以曹魏纪年贯穿三书。他以一部纪传体史书兼记同时存在的三个皇朝的历史,这是“正史”撰述中的一个创造。

陈寿的史才,还在于他善于通过委婉、隐晦的表述方法以贯彻史家的实录精神。他先作为蜀臣,后又成了魏的取代者晋的史臣。如何处理汉与曹氏的关系、蜀魏关系、魏与司马氏的关系,在正统观念极盛的历史条件下,都是历史撰述中很难处理的大问题,但陈寿却于曲折中写出真相。

叙事简洁,也是陈寿史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全书以《魏书》30卷叙魏事兼叙三国时期历史全貌,以《蜀书》15卷、《吴书》20卷分叙蜀、吴史事兼三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而无冗杂之弊,反映出陈寿对史事取舍的谨慎和文字表述的凝练。

·3、谈谈《魏书》的史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魏书》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它是中国古代历朝“正史”中第一部以少数民族上层贵族为首的通知集团的朝代史。

《魏书》记述了中国北方鲜卑族拓跋部从4世纪后期至6世纪中期(即北魏道武帝至东魏孝静帝)的历史,内容包括它的发展兴盛、统一北方、走向封建社会制度化和门阀化的过程,以及北魏早期与东晋的关系和北魏、东魏与南朝宋、齐、梁三朝关系的发展。从中国历史发展来看,《魏书》不仅是西晋末年以来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历史进程的生动记录,而且是这个时期中国民族融合新发展的历史总结。

《魏书》在编撰上经过精心的设计。······

上一篇: 中共中央宣传部等3部门发文 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下一篇: 中秋节的历史背景及发展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