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路径与范式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路径与范式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路径与范式自梁启超提出中国史学史这一概念以来,该领域的研究大体呈现出四种路径。梁启超大致描述了学科定义和研究对象。

唯物史观指导下,一些学者致力于关注史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受唯物史观影响,他们在研究中国史学史时,更加重视两方面内容:第一,重视揭示社会环境对史学的影响;第二,重视归纳总结传统史学的理论价值。

这些学者注意到,此前的史学史研究有流于目录学研究的倾向。按照梁启超的设想,史学与时代、最近的史学发展趋势等问题,原本应该与史学、史家、史籍等问题并重,但并未在其后的史学史研究中呈现出来,以致史学史被写成了“史部要籍解题”。于是,这些学者自觉在著作中强调社会与史学的关系,注重分析社会条件对史学的影响。白寿彝认为,中国史学史研究的任务和范围是“中国史学本身的发展,中国史学在发展中跟其他学科的关系,中国史学在发展中所反映的时代特点,以及中国史学的各种成果在社会上的影响”(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白寿彝所理解的史学发展研究,首先就是要重视史学发展的规律性,包括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因素。如此,便促成了学者对社会环境与史学的关系以及史学理论问题的重视。在前者,体现出重视物质条件对社会意识的支配作用。比如,白寿彝以《史记·货殖列传》“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为例,说明“道德为物质条件所支配,而物质条件的占有是人们的普遍愿望”(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第25页)。在后者,体现为关注史料上的真伪、粗精,史书编纂上的直书曲笔、通识断代、独断求备,文字表述上的文章繁简、文史分合、用晦之论、因袭之评。由此观之,唯物史观的史学史研究路径,关注的重点不特在于用某种特殊理论考察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而是在承认物质决定论的基础上,考察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的物质基础和思想线索。

重视中国史学发展的物质基础,体现在史学史研究领域,一般会表现为关注具体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水平、文献载体和构成及相关的政治情况,能够结合历史的实际情况,对史学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比如,朱维铮认为司马迁并非形式主义的因果论者,而是懂得历史现象中隐藏着法则。朱维铮从《史记·货殖列传》“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出发,认为司马迁揭露的使民不倦的秘密就是“因民所欲,听民求富”,“追求生活享受是社会变化的必然结果,再好的说教也改变不了”(朱维铮:《中国史学史讲义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06页)。这原本是非常浅显的道理,但是自班彪斥责司马迁“崇势利而羞贫贱”以来,这个道理确实在历史上不被人认可。唯物史观的史学史家就是要廓清观念上的诸多限制,从历史实际出发。朱维铮认为,清人王鸣盛(1722—1797)表彰范晔“宰相无多述,而特表逸民。公卿不见采,而惟尊独行”,出于他“高门华胄的政治见解和是非观念”,“鄙视历史上凭借个人能力取得权力财富的所谓势利人物,正是那时现实里面华族忌恨政治暴发户的心理反应”(朱维铮:《中国史学史讲义稿》,第145—146页)。这都是值得肯定的结论,并且可以做进一步阐发。

以历史学研究促进史学史研究

有的学者将史学史研究与历史学研究结合起来。史学史固然是这些学者讨论的内容之一,但他们更重要的目的是以史学史研究促进历史学研究。通过对史学的认识来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其结果却在客观上实现了以历史学研究促进史学史研究。比如陈寅恪、周一良、田余庆、刘浦江等先生的研究。刘浦江在《正统论下的五代史观》一文中认为,后晋天福六年(941)二月,高祖敕修唐史,所谓“有唐远自高祖,下暨明宗”;同年四月,监修国史赵莹奏“自天宝以后,至明宗朝以来”,其中的“明宗”是后唐明宗李嗣源,“可见当时议修唐史,原是准备把沙陀李氏所建立的后唐也包括在内的,这也表明后唐自诩的正统已经完全得到石晋的认同”(刘浦江:《正统与华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37页)。面对一般被人忽视的史料,引发出五代正统论的讨论,以小见大,其敏锐的眼光值得提倡。

这种研究模式将史学置于社会政治环境中考察,同样是将史学作为社会环境的产物,将史学视作参与社会活动、推动社会历史进程的有效一环,其长处有三。第一,在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大背景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入更为具体的政治历史进程中,寻找到社会经济的活跃表征——政治这一要素,将不便于把握的社会经济环境约化为具体的政治形势、政治认识和政治文化,把史学与社会的联系明确为史学与政治的关系。第二,把握住了对传统中国史学影响最大的政治因素,可以说是在如何处理社会与文化关系这一问题上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解决模式。第三,动态考察史籍的形成背景、内容和体例与现实社会的关联,而非作目录学式的简单结论。由是,史学史研究能够根植于中国学者特别擅长的领域,使研究更深入,展示效果更有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478页)当前,重新反思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几种路径,有助于推进本学科三大体系建设工作的展开。

综合上文所述,概括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思路,总的看来无外乎两种:一是从实际到理论,二是从思想到思想。如果只将目光聚焦在思想领域,仅就史学史谈史学史,其不足显而易见。今人要做的工作,便是考虑如何将从实际到理论、理论还要再指导实际的史学史研究范式发扬光大,做出新的成绩。具体而言,应该包括如下几点:第一,重视唯物史观的学习与实践。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推动中国史学史的研究。第二,重视传统史学中宝贵要素的发掘和利用。第三,加强历史学研究,以之促进中国史学史的研究。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18VXK006)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 微观个体认知视角下北方农牧交错带少数民族语聚落地名的汉化进程——从文化符号向空间指位符号的衰变
下一篇: 欢迎进入中华文史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