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10.31历史教研组的校本研修与微课题研究.ppt

10.31历史教研组的校本研修与微课题研究.ppt

10.31历史教研组的校本研修与微课题研究.ppt教授Email:wudingchu@sina

教授Email:wudingchu@sina.com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学校发展历史教研组(学科)要在学校有地位必须有他者难以替代的贡献教研组的贡献重在抓好其活动尤其要抓好校本研修微课题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6页)。****:“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2015年8月23日致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一、对“问题”的基本理解二、历史教研组开展校本研修三、历史教研组开展微课题研究一、对“问题”的基本理解(一)历史教研组1、历史释义:过去的事实。沿革,来历。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学科分类的概念(语文、数学、外语„„)要求:以共性为基础,以个性为重点从历史学科出发,紧扣学科之需去探讨问题、分析问题2、教研组教育管理(学)的概念全称是教学研究(小)组,是学校内研究教学问题的组织。确切地说,是“某一学科教学研究组织”的简称。

我国教研组是学习前苏联教育经验的产物苏联教育部(1947)《学校教学法研究章程》:小学按年级设置教学研究指导组,中学按照学科设置教学指导组,在完全中学设立教学研究室,在区、县设立教学研究室。(教学研究室教育科学研究所)前苏联的教学研究组织,是“集中制”课程体制背景下的产物(全国课程统一:国家课程)。按照“集中制”课程体制,由国家颁布教学计划,设置统一的课程,并以统一的教学大纲作为编写教科书与衡量教学工作的标准。学校无权更动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自由发挥,虽然可以表现其个人风格和教学个性;但教师面对学生履行的是公职(行使政府职能),课堂不是其随意发表个人意见的地方,教师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很难避免教学的随意性(真实的历史PK教科书上的历史)。教研组:教学研究(进度、内容、方法)据现有资料,我国教育部(1952)颁发《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后者明确规定:中学各学科设教学研究组。由各科教员分别组织之,以研究改进教学工作为目的;具体任务包括:讨论、制定各科教学进度,研究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教研活动主要采用集体备课,组织观摩课、公开课,相互听课、评课,召开经验交流会、业务例会等形式。

教研组:教学研究、政策学习、经验交流1957年,教育部又颁发《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草案)》,中学教学研究组简称教研组,其工作内容:学习有关教育方针、政策和指示;研究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结合教学钻研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总结、交流教学经验和指导课外活动的经验。可见,成立教研组的初衷,是把教学任务相同的教师组织起来,集体备课,统一进度。后来,为了使学校的教学质量保持在一个较好且稳定的水平上,教研组除了管备课和进度,还开始管教学的质量。如开始关注教师上课,由教研组长听组内教师的课,发展到同组教师相互听课评课,最后发展为为了研究某个共同问题,开展专题性的听课、评课成为了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所以,尽管教育部(1957)《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草案)》早就指出教研组是教学研究组织,不是一级行政组织。但至今仍有人说,教研组:更像是或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学校行政的基层组织改革开放后:教研组的功能出现重大变化鉴于中小学教师最重要的本职工作是教学,因而教研组很长时期都未要求开展“其它研究”。直至1980年代初,我国开始兴起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潮流。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了由各级教科院所直到学校教科室构成的教育研究管理系统,并建立选题、立项、开题、中期检查、结题、专家评审以及成果评奖的一整套管理程序,从而使我国中小学教育研究别开生面。

但似难否认,中小学的课题研究不论是否由校长或局长挂名,实际上主要是由教师承担,并且不少是由教研组组织。新世纪出现重大变化:形成学习共同体前所未有的高速变化(如: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素养„„):机遇与挑战、危机与生机新世纪如何才能让人们更有希望?社会应该有什么样的前景:首要的是打造学习型社会,使人们在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中实现终身学习。学校、教师应该有什么样的表现:学校应是“学习型社会”的缩影,是教师“协同学习”的地方;教师应是“共同体”中的“学习型教师”。教研组:(某个学科的)学习(专业发展)共同体总之,教研组不但是教师专业能力增进的重要舞台,还是教师形成专业归属感与学科尊严的发源地。教研组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特征1、系统开放性:包含在社会大系统之中,必须顺应社会及其变革。2、成员组织性:是组织的、集体的机构,是既有个人目的、更有共同目标的组织。3、行为主体性:每个成员既是教育(学习、提高)的对象,又是其主体。4、活动整合性。共同目标指导共同活动,分工、合作、协调,合作性与自主性高度统一。(二)校本研修校本(课程、教材、培训、研修„„)教育部(2001.6.8)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我国第八次课改拉开序幕。

教育部(2002.12.6-7)组织有关专家在江苏昆山召开“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研讨会,会议首次提出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此后,校本教研制度成为全国推进基础教育课改的重要举措。教育部(2004.9.9-10)确定浙江台州市教育局、江苏无锡惠山区教育局等84个区县教育局为“全国首批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标志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正式进入实践探索阶段。实质:探讨解决本校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难题,提高本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1、校本(school-based)的含义郑金洲《走向校本》: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校长、教师)共同去分析、探讨,形成的解决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基于学校:**要“以学校为基础”,“从学校具体实际出发”。2、校本研修的含义传统的认识:即校本培训,使教师通过培训机构(培训者)的培训,获得专业发展。更新的认识: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发展学校的研修。重点是通过“研究”,使教师在由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实践所构成的良好研修生态环境中实现专业发展。

可见,校本研修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培训”,甚至也不是“研训”,而是更新意义上的:通过校本性的“研究”,使教师获得发展(实现专业成长)。3、校本研修的特点(1)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倡导、开展校本研修,并不是否定或取代已有的教师教育方式(学历教育、专业培训、校本培训),而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新的道路。(2)研修内容具有针对性以学校尤其是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或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故其内容具有针对性。(3)研修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是研修的主体,只有教师发挥主动性, 解决自己工作中产生的问题,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提升自身素质。 小结:历史教研组的校本研修 学校的历史教研组针对本校历史学 科教学的实际,通过校本性的“研究”, 使教师在“研究中”获得发展,以进而 提高学校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以至推 进整个学校的发展。 魏恤民《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发 展水平》(《历史教学》2011年11期): 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学校学科教研组建设 的质量,决定着这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 (三)微课题研究 也称微型课题研究 (普通)课题研究中的一类 也称微型科研 有人认为它是校本研修的一种新的实践 1、课题研究 课题:尝试去探索或研究解决的问题。

课题研究:针对选定的问题,运用恰当的 方法去开展研究的一种认识活动。 2、微课题研究 什么是微课题 研究者(教师)为解决某个具体、微观的 现实问题而选定的小课题(有人称“小课题”)。 谁研究:以教师个人为研究主体 研究什么:以其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对象 为什么研究:为促进专业发展提高质量 什么是微课题研究 微课题研究是针对选定的微课题,运用恰 当的方法去展开研究的一种认识活动。 解读核心词“微” 观察微:细微观察教学实践,捕捉小而有 价值的问题。 内容微:主要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价值 的细小问题。 理论微:理论接地气,同时又能把自己研 究的话题说透,让人觉得有道理。 过程微:敏锐观察、细致思考、详细记录, 努力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成本微:范围小、人员少、过程简、周期 短,不大张旗鼓、劳师动众。 微课题研究的主要特点 1、小:问题小、范围小、成本小 2、活:选题、实施过程、组织形式都灵活 3、实:选题“务实”,过程“踏实”(教 中研、研中教),成果“实用”,应用“实效” 4、短:几周至几月,一般不超过一年 5、平:草根课题“接地气”,符合当地教 师现有的研究水平,使之学得懂、做得会、用 得上。

6、快:解决问题、见效快。 微课题研究的基本特征 小切口、短周期、重过程、有实效 强调“微”处着手,“实”处收效。 看似“微不足道”,追求“道足不微”; 真能“道足”,自然“不微”。 小结:历史教研组的微课题研究 主要是历史教研组针对本校历史学科 的教学实际,并通过“分解”选定的校本 研究课题,教研组成员在承担分解后的 “微课题”研究中获得发展,以进而推进 教研组的发展。 唐文勇等《以小专题研究助推教研组建设的策 略》(《教育科学论坛》 2017年9期上旬刊): 把小专题研究作为教研组建设的主要抓手, 有利于提升教研组学术水平,实现教研组、教 师、学校三位一体共同发展。 二、历史教研组开展校本研修 历史教研组的校本研修是针对本校历史学 科教学的实际,通过开展校本性的“研究”, 使教师在“研究中”获得发展,进而提高学校 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以至推进整个学校发展。 (一)开展概况(现状) (二)个案经验介绍 (一)四川省历史学科开展教学研究概况 判断“概况”的依据 1、四川省第五届(2013)普教教学成果奖 评审及(2014)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 2、近四年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评审一个会研修的历史教研组及其教师至少应知道 1、同行已经做了什么,做得怎样 2、同行将要做什么,可能怎样做 1、四川省第五届普教教学成果奖(2013.9)评审 有关情况 全省实际参评共计610项。

获奖成果304项(1/2)。其中,一等奖 36项,二等奖约117项,三等奖约151项。 一等奖成果所属学科分布 区域教育改革 学校管理 德育与心理 体育与美育 课程与教学 幼儿教育特教与职教 教研与指导 教师发展 其它 获奖成果中的历史学科成果(成果少、空间大)获奖级别 获奖单位及成果名称 一等(0) 0/36 相关研究成果 南充顺庆区教研室等:以川北皮影和剪纸为 载体,构建地域课程发展学生的民间文化传 承与创新能力 二等(1) 1/117 直接研究成果 四川师大等: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历史问题教 学实践探索 三等(1) 1/151 直接研究成果 眉山丹棱中学:运用多元理解实施高中历史 教学的研究 2、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选推情况 (2014.2) 选推范围 已获省第四、五届普教教学成果一、二等 奖。成果内容包括课程、教学、评价、资源建 设等方面,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在某些方 面有所侧重。 不直接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改革和实践探 索的研究成果不列入推荐范围,包括:中小学 教材,教育管理、升学制度改革、教师队伍建 设、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经费投入机制等。 可见,这非常有利于学科教学研究。

选推成果(共62项)中的历史学科成果 直接研究成果(1/62) 四川师大等: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历史问题教 学实践探索(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相关研究成果(2) 南充市顺庆区教育局教研室等:以川北皮影 和剪纸为载体,构建地域课程发展学生的民间文 化传承与创新能力(省第五届普教教学成果一等 攀枝花市仁和区教研室等:里泼民俗文化开发与民族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省第四届普教 教学成果一等奖) 成果名称:“互联网+”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成果编号: 3、2014年度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基础教育研究”(2014.6)评审有关情况

上一篇: 《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10年回顾|平瑶:鼓起勇气,探索未知
下一篇: 联合国/中国空间探索与创新全球伙伴关系研讨会闭幕——致力打造航天国际合作“朋友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