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作出重要论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致使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未得到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是一项整体性社会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任何一方的失误、失职或缺位都会影响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三者的不协调是制约当前劳动教育成效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良性互动的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形成劳动教育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是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确立一体化劳动教育目标
转变劳动观念,确立一体化劳动教育目标,是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劳动教育的前提保证。
学校、家庭、社会需要深刻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确立正确劳动教育观念,达成共识,齐心协力,以形成有效的劳动教育合力。这是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三维互动网络,实现劳动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前提。
劳动教育既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在学生个性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不可替代的独特育人价值,同时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有效实施劳动教育,就是在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在学校、家庭与社会中积极主动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躬行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素养。通过真实的劳动教育,让学生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深刻含义,认同劳动不分高低贵贱的价值理念,做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树立勤俭、朴实、创造与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终生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素养。
优化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确定劳动教育内容,优化学校课程体系,是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劳动教育体系的基础保障。
劳动教育内容需涵盖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既存在相通性也存在差异性。劳动教育内容作为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的内容联结要素,课程是其载体与主要体现形式,影响着劳动教育质量的提升。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应灵活多样,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体现教育内容的一致性、连续性与全面性,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工业、农业、商业等方面的传统劳动内容以及适应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发展而出现的体现时代特征的现代劳动新形态的劳动内容。根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学校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将劳动教育目标予以细化,选择与学生生活世界紧密联系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
学校劳动教育必须落实到课程中才能实现其育人价值。为此,应优化基于劳动素养提升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在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将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并在学科教学和活动课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以系统加强学生劳动教育。
形成劳动教育 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加强统筹规划,拓展协同育人路径,是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劳动教育综合实施的长效机制。
劳动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家庭、社会是三位一体劳动教育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各自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劳动教育责任。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劳动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服务支持体系,就是在发挥学校劳动教育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家庭和社会的劳动教育功能和资源,拓展多渠道实践场所,在共同劳动教育目标指引下,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共生发展,构建有机的劳动教育生态系统。这有助于实现学校劳动教育制度化,发挥学校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有助于实现家庭劳动教育常态化,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有助于实现社会劳动教育多元化,发挥社会劳动教育的支撑作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综合实施劳动教育,形成多元主体条件下协同育人的长效运行机制。
构建劳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构建劳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是提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劳动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构建劳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有助于规范学校、家庭、社会的劳动教育行为,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劳动教育的质量保障机制,也是促进劳动教育优质发展的重要动力。
构建劳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实施劳动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必须遵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原则。在评价主体范围上,应涵盖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密切联系合作的协同机制。劳动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应建立沟通、对话的三方协商机制,就评估指标的制定与选取、评估过程与步骤、信息收集与分析方法、评估信息资源的共建和共享等,充分倾听和吸纳各方意见和建议,通过平等协商、共同决策,推动教育治理的民主化。
劳动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劳动素养”为测评主线,制定标准,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反馈与激励机制,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侧重于评价学生在真实劳动情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劳动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是基于学生劳动素养的综合测评,不仅关注结果测评,更重视多元全过程监测,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监测,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在遵循导向性、整体性、可测性、真实性等原则基础上,科学选取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各级指标,构建监测评估的基本指标体系。劳动素养评价方式主要采用表现性评价与档案袋评价,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有机结合,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和智能化新技术,积极探索促进即时化评价和全时空持续跟踪评价。
总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同监测机制,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应充分重视三方主体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尤其要调动家庭和社会参与劳动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积极性,三者携手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环境,这是我国劳动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发展的必然趋势与选择。
(本文系2020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基于劳动素养的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