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编辑出版工作日前圆满完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各单位发文量年度榜单正式揭晓。
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以繁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为己任,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标识性概念,设置与当代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创新性议题,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再攀高峰。
学科分布变化反映时代脉动
经济学、国际关系等学科文章比重上升
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刊发稿件135篇,用稿率略高于2015年,为1.77%。从学科分布看,2016年刊发文章中经济学26篇,法学20篇,马克思主义17篇,哲学16篇,文学16篇,社会学14篇,历史学11篇,国际关系8篇,政治学4篇,公共管理学3篇。
与2015年相比,《中国社会科学》刊发文章的学科比重亦有变化。经济学文章由13%跃升至19%,这反映了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学界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集中思考。作为被扶持的新兴学科,国际关系学在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的表现抢眼,比重由2%升至6%。这契合了在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背景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现实担当。
发文学科比重动态变化的背后,是《中国社会科学》勇于融入时代潮流的学术情怀与价值追求。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巨人、也能够产生思想巨人的时代。《中国社会科学》矢志不渝致力于推动学界做有思想的学问,努力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国学派。
2016年以来,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召开之后,《中国社会科学》着力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紧紧围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自信”等“标识性概念”设置“创新性议题”,刊发了一系列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重要文章,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作者单位分布广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发文量稳居前三甲
从各单位全年发文量情况看,多年来稳居发文量第一梯队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依然保持前三甲格局,发文总量均超过10篇,遥遥领先于其他单位。南京大学排名第四,复旦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并列第五,南开大学位列第六,吉林大学、中山大学依次排名第七、第八,排名第九、第十的单位分别是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社会科学》坚持开门办刊方针已经收到切实效果,作者分布范围更加广泛和分散。《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共有作者182人(包含第二作者和第三作者)。作者既有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也有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既有全国重点高校和著名科研机构的学者,也有地方普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
若将作者人数少于6人的单位均计为“其他”,这部分作者数量比重最大,约占作者总数的53.30%;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作者数量次之,约占作者总数的9.9%;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的作者数量并列第三位,均占作者总数的8.8%;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的作者数量并列第四,均占作者总数的4.4%;北京师范大学排第五,占作者总数的3.8%;吉林大学和中山大学并列第六,分别占作者总数的3.3%。
《中国社会科学》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推出新人新作,团结了一大批学界同仁,被视为当代中国培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带头人的“摇篮”。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一以贯之注重对中青年学者乃至在校生的关注和培养, 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的作者中具有副高职称的作者占总数的14%,在校生占作者总数的13%。
打造学术期刊群影响力
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项37项
在近年来的各种期刊排名中,《中国社会科学》持续名列第一,影响因子远远高于其他综合性学术期刊,与第二名的差距越来越大。《中国社会科学》所刊文章,绝大多数都获得过省部级及以上奖项。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长长的荣誉清单又增新彩。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社会科学》刊登的文章,2015年11月1日至2016年11月30日共获得各种省部级二等奖及以上奖项37项。
以敬畏之心对待学术,坚持严苛的编审流程,锻造了一流的学术标杆。以《中国社会科学》为代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的8份刊物正在不断积聚学术期刊群的影响力。《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入选中国期刊协会等机构评选的“2016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和 “2016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学术类期刊);两份新刊《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国文学批评》均被认定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核心期刊,影响力不断提升。
搭建引领学术发展的高端平台
举办各类重要学术会议20场
《中国社会科学》对学术研究的引领,基于与学界的广泛联系与互动。除了刊发优秀学术成果,《中国社会科学》还通过打造系列品牌学术活动,发现“问题”、形成“论题”、聚焦“议题”、提炼“命题”,推动学术创新。
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举办各类重要学术会议20场。7月在北京举行的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学术研讨会、8月在大连召开的第三届“当代中国文论:反思与重建”高端学术论坛、9月在沈阳举办的第十六届马克思哲学论坛、11月在苏州召开的第十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12月在福州举行的第十届历史学前沿论坛等重要学术会议, 是相关学科领域极具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学界盛事。
这些高端学术平台整合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人才和思想资源,见证并引领中国学派不断壮大。
增强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
全球范围打造系列国际学术论坛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这为中国学界创新话语、引领国际学术研究议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向世界用学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学术声音,《中国社会科学》站在最前沿。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经营多年的系列国际学术论坛,在2016年持续提高国际影响力。10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同济大学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周”高端论坛在上海举行,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的学者与中国学者共同探讨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和危机与变革中的全球共同问题;10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联合举办的“文学作品意义之源”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中外顶尖文学理论大家聚首北京,展开平等而有尊严的对话;11月上旬,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德国波恩应用政治研究院等机构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德学术高层论坛在柏林举行,开创中德学术交流新篇章;11月下旬,以“中国与拉美战略信任关系的建立——进一步深化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第五届中拉学术高层论坛在阿根廷召开,中拉学者就经贸互动、国际合作机制、文化交流互鉴等议题达成学术共识。
这些在全球范围内打造的系列高端国际论坛与国外学术界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机制,为增强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记者 毛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