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价值有所缺失、价值有所贬值的时代。我们要重新确立价值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以此规范个人行为,引领社会。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生活才会更加美好,内心才会更加安宁。特别是要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的价值观,把握其特征,挖掘其当今价值。
如何协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较量。如何协调个人与社会,处理好私与公的关系?是大公无私还是私而忘公,是先公后私,还是先私后公?马克思的价值观给出了正确答案。
首先,马克思认为人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每个人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的,因而具有强烈的个体性。另一方面,人又是社会性的动物。生活在社会之中,每个人都打上社会的烙印,离开社会人们就无法生存。人自从娘胎里出来,就来到社会上,具有社会属性。不管其是否愿意,他已成为社会的一员,在其呱呱坠地的当儿,他的社会角色已经被赋予。家庭关系中的称谓,如儿子、女儿、妈妈、爸爸、丈夫、妻子、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社会关系中的称谓,像战友、同学、朋友、邻居、同事、工作中的职务等。这一切社会称谓都是对人在社会坐标中的定位,社会角色的肯定,是社会属性的载体,也是规范人的行为的社会规矩。
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各种角色早有规范,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怎样做才好,都不能自己说了算,要用社会行为规范来衡量,由同属社会人的其他人来评判。刚出生时,人的社会属性占据得比较少,自然属性要多。从婴儿到儿童,再到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社会赋予人的社会角色越来越多,社会属性占据的比例就越来越大。这样,每个人必然面临着个人性与社会性的冲突。体现在价值上,就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较量。
其次,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完全对立的。个人为了满足、实现自身的价值,不惜损害社会的价值。但在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
人的个人性与社会性是内在统一的。这就决定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只有在社会中,人才真正成为人。所以,个人的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人的个人价值要通过社会价值来体现和实现,社会价值的实现也离不开无数个个人价值。个人真正价值的实现,最终要体现为社会价值。
再次,个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马克思毕其一生,都在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马克思早在青年时期就指出:“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这正是马克思价值观的真实写照。他强调社会价值的实现,但也没有否认个人价值,更没有以社会价值取代、抹杀个人价值。
长期以来,社会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突出社会价值而压制个人价值的现象。实际上,社会价值离不开个人价值。马克思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不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因此,突出强调了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性。这充分表明马克思对个人价值的肯定。
(《走近卡尔·马克思》人民出版社、研究出版社2018年出版欧阳辉著)
SourcePh">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