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别

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别

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别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别

毛泽东读书笔记

中国社会与西洋中古社会不同,这是不对的。要看其经济范畴相同,不能只看中国无中古的教会。

伦理关系是上层建筑,它的下层基础是农业经济,西洋中古也有这种伦理关系。

这些都是资本社会与农业社会不同的结果。

——摘自毛泽东读《乡村建设理论》的批语

【精讲】梁漱溟(1893-1988),广西桂林籍,生于北京。早年在北京大学任教,1924年后辞去北大的教席,奔波于南北各地,逐步提出与形成他系统的“乡村建设”思想,并先后在广东、河南等地宣传与试办,最后于1931年初到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全面实行他的主张,成为20世纪30年代一个重要的乡村建设政治派别。1937年5月由邹平县乡村书店出版的《乡村建设理论》,集中反映了他这方面的思想理论。该书又名《中国民族之前途》,分上下两部。上部谈怎样认识中国社会文化,怎样看待近百年来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以及由此引发的中国社会的变化。下部则围绕他提出的乡村建设运动的主张,阐述怎样改造中国社会的问题。最后,还有一个附录《我们的两大难处》,谈及他们一班从事乡村建设的人所遇到的矛盾和危机。梁漱溟这部著作的结构意图很明显,即要解决中国问题,首先要认清中国社会文化的特征。

1937年底,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蓬勃兴起。梁漱溟时任国民党政府国防最高会议参议员,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拥护的。为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交换意见,他于1938年1月5日至25日赴延安考察访问,并携带了他写的几本小册子以及《乡村建设理论》送给毛泽东,以求得对自己的主张的理解。

据梁漱溟回忆,他在延安时,毛泽东共会见他八次,除两次是设宴招待和送行的一般应酬外,其余六次会见都在两个小时以上,有两次还是从头天下午六点直到第二天清晨的长谈,其中第二次长谈便是围绕《乡村建设理论》的一些观点展开的。

在毛泽东与梁漱溟的争论中,首先接触到的,便是怎样认识形成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根源。

中西方社会文化,特别是近代以来,在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人际关系诸方面,有明显不同。“五四”以来思想界谈论较多的,是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在中西方社会文化中的差异。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西方社会由于从中古以来始终过的是宗教教会或民族国家这样的集团生活,于是派生出个人本位这一对立物。中国社会由于始终是以家庭生活为基础,因而导致伦理关系这一基本的生活方式和人伦观念。

毛泽东也承认中西方社会文化确有差异,但他不认为生活方式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也不认为这种差异在中古时期就已出现。从前面引的毛泽东的几句批注可知,在毛泽东看来,确立人类社会发展不同社会形态及其文化特征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不是别的,即要看“经济范畴”,而不是所谓有无“教会”。中西方社会文化在近代以前的演变,都是根基于大体相同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特征,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

(选摘七)

(《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陈晋著广西人民出版社)

SourcePh">

上一篇: 若欲令社会风气日益高尚,什么才是最好的方法
下一篇: “经济形势二战以来最糟糕”,工党新政府宣布:英国没钱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