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 田心考研
「立足川大 辐射西南」,为报考新闻传播类硕士的同学提供资讯
用心耕田 水到渠成
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
在基础复习阶段
小田心和大家一起
夯实基础 稳步向前
今天的「基础入门」给大家带来的是各大传播学教材都会涉及到的「信息、符号和意义」。在各大高校的考试中,不仅以名词、简答等形式直接对其进行考察,在很多题目中,我们也可以利用这几个概念及其相关理论来回答。大家快拿出小本本学起来吧!
基础入门 信息、符号和意义
传播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信息是传播的基本素材,但是信息本身是无形的,它必须附着在一定的载体上才能被传播出去,这种载体就是符号。而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01 信息 - 什么是信息 -
目前信息的定义繁多,概括起来,大体有三个层面的理解。
第一个层面是一般的理解,如信息“即情报”“即资料”“即知识”等。即使用于日常生活之中的信息,但较少含有科学名词概念的特征。
第二个层面,信息概念的实质,是在自然科学的通讯理论中首先被揭示出来的。申农认为,信息是消除事物的不确定,从而获得确知的讯息或关于该事物的确定状态。维纳认为:信息这个名称的内容就是我们对外界交换来的东西。同时,维纳还认为:有效行为必须由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看它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法国旅美物理学家布里渊认为:信息与负熵等价。
第三个层面,即从哲学上探讨信息的意义,研究信息的本质、本源。维纳认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德国哲学家瓦斯穆特认为:信息完全是从物质世界区分出来的,是特殊的,具有非物质的精神实质的特性等等。
- 信息的特性 -
(1)一般信息的特性
A.共享性,即可传播性;
B.扩缩性,即在传播过程中可压缩可扩展;
C.组合性,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可有机组合,产生新的信息;
D.运用的多角度性;
E.相对性,即不同人群对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不同人群对信息价值的利用也是不同的;
F.可储存性和可传播性。
(2)大众媒介信息的特征
新闻性;娱悦性;知识性;价值性;真实性
- 社会信息 -
社会信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即除了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 信息理论 -
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对于传播学有很大启发,合称“三论”。
(1)信息论
信息论由美国数学家香农率先提出。1948年,香农出版了《通信的数学理论》,这本书被看作是信息论的奠基之作。在书中,他提及一个通信和传播的基本问题:在通信的一端精确地或近似地复现另一端所挑选的信息。如果把它借用到传播学里来,就是传播者的意图能否被接受者理解和解读。香农提出了一个通信模式,其中包含了通信内在的要素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信源、信道、信宿、信息、编码、信号这些非常重要的概念。
信息论对传播学的启发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传播学借用了信息论的核心概念,比如信息、编码译码;其次,香农——韦弗通信模式虽然着眼于工程技术领域,但很多早期的学者都得益于这个模式,对后来传播模式的研究深有启发。
(2)控制论
1948年,维纳出版了《控制论》一书,使控制论成为与信息论具有同等重要影响的20世纪新兴科学。
按照威纳的观点,任何系统(包括物理、生物和社会系统)都是按照一定的秩序运行的,但由于系统内部以及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偶然的和随机的偏离因素,因此任何系统都具有从有序向无序、从确定状态向不确定状态变化的倾向。为了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系统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对系统进行控制。杜威认为,实现控制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信息反馈。换句话说,系统输出物反映了系统的秩序状态和功能执行的结果,把输出物的全部或一部分作为反馈信息回送到系统中,并对系统的运行进行再调整,就可以起到修正偏差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香农主要考察的是离散信息,而威纳考察的则是连续信息,即信息的不停流动。
威纳所创建的控制论对20世纪后半叶的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播学研究对控制论的运用也是普遍的。现代传播学中的制度与规范,法规、政策与管理,受众与传播效果等几乎所有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领域,无不渗透着控制论的观点。控制论对传播学的另一重要贡献就是把反馈的概念引进了传播过程研究,这对认识人类的社会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和互动性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在今天,反馈已经成了传播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它不仅指导着理论研究,而且指导着传播实践活动。许多传媒通过来信来访、热线电话、受众调查等渠道自觉收集反馈信息,并把它们作为改进传播效果的重要依据。
(3)系统论
系统论和信息论、控制论不一样,它没有一个明确的创立时间,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先驱,它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是由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的。系统论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以及其他各种系统、系统原理、系统联系和系统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整体出发来研究系统整体和组成系统整体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说明其结构、功能、行为和动态,以把握系统整体并促进其良性循环发展。
系统的特征: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等级制;自我调控性;相互作用机制;平衡性;适应性。
- 信息 vs 讯息 -
讯息(message)一词,在中文里也译成“消息”、“文告”等,这是一个与信息(information)意思相近又有微妙区别的概念。
一般来说,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例如,甲向乙发电报希望乙马上回来,由于差错在电文中只写了一个“速”字。这个“速”字可以是一个信息,但不是讯息,只有“速归”才能构成一条讯息。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了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02 符号 - 什么是符号 -
符号就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的概念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含义,在传播学中,符号具有极为广泛的含义。日本学者永井成男认为,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X能够指代或表述Y”,那么事物X便是事物Y的符号,Y便是X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
这个关系,结构主义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界定为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所谓能指也叫做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所指也称为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意义)。
对符号及其相关要素做了最全面概括的是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他认为:“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在这里,符号及其相关要素主要体现为三个特征:一是代表事物的形式,二是被符号指涉的对象,三是对符号的意义解释,也可以说成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即:
符号——形式——媒介关联物
对象——指称——对象关联物
解释——意义——解释关联物
上述定义说明了三点:
第一,符号是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的,没有这种关系,也就不会有符号;
第二,符号可以在形式上独立存在;
第三,人们以符号为介质从事信息传播,其目的是达到意义的交流和互动,而这种交流互动只有通过传受双方的对符号意义的“解释”才能够获得。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通过符号化活动来“建构”意义,而受传者则通过符号解读来理解意义。
- 符号的分类 -
(1)信号与象征符
符号可以分为信号(signal)和象征符(symbol)两大类。
信号具有物理性质,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其特征包括: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自然信号和人工信号都具有这种性质。
象征符具有人类语义性质,是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和信号相比,象征符具有不同的性质: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事物;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或学习来继承的;象征符可以自由创造,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联系,其关系具有随意性。
根据符号在信息传播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不同,象征符又分为“示现型象征符”“论述型象征符”“认知型象征符”“价值型象征符”。
(2)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包括口语和文字两大部分。
非语言符号包括:
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大小,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大小、粗细等,都是声音语言或文字的伴生物,也称为副语言。
体态符号,如手势、动作、表情、视线等,也有人称之为“体态语言”。
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此类符号更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如仪式和习惯、徽章和旗帜、服装和饮食、音乐和舞蹈、城市和消费方式等。
- 符号的基本功能 -
符号是人类传播的介质,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相互沟通信息。概括起来说,符号的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
(1)表述和理解功能
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目的是交流意义,换句话说即交流精神内容。但是,精神内容本身是无形的,传播者只有借助于某种、可感知的物质形式,借助于符号才能表现出来,而传播对象也只有凭借这些符号才能理解意义。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encoding)和符号解读(decoding)的过程。
(2)传达功能
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如果不转换为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是不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传播和保存的。
(3)思考功能
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是人脑与外部信息和联系的内在意识活动,是内在的信息处理过程。人在思考之际,首先要有思考的对象和关于对象事物的知识,而这些都是以形象、表象或概念等符号形式存在于人脑之中的,因此,思考本身也就是一个操作符号并在各种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概念是反映事物的内涵和外延的思维形式,它并不能独立存在,而是作为符号与语言相共存。思维离不开语言,也就离不开符号。
03 意义 - 什么是意义 -
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意义活动属于人的精神活动的范畴,但它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意义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传播,实质上也就是意义的交流。
- 符号意义的分类 -
从诗学和语义学的角度,符号意义可分为明示性意义和暗示性意义。明示性意义,指符号的字面意义,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暗示性意义,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较容易发生变化。
从逻辑学的角度,符号意义可分为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外延意义,即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意义,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从符号学的角度,符号意义可分为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现实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的意义;区别性意义,表示两个符号含义之异同的意义,主要通过分析符号间关系来显示。
- 符号意义的暧昧性 -
语言符号的暧昧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
二是语言符号的多义性。指一种符号具有两种以上的意义,有时判断不准应该属于哪一种。
-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1)传播者的意义
在传播行为中,传播者通过符号来传达他所要表达的意义,亦即从事符号化操作。然而,传播者的意义并不总是能够得到正确的传达,作为符号化过程的结果而形成的符号系统(文本)未必能完全代表传播者的本意。
(2)受传者的意义
对同一个或同一组符号构成的文本,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同一时代的不同个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或解释,这说明符号本身的意义与受传者接收到的意义同样也未必是一回事。
(3)情境意义
著名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曾经指出,语言符号不提供也不可能提供传播活动的全部意义,交流的所得,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语境。
总之,符号本身是具有意义的,但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中。
以上内容整合自: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2] 胡正荣:《传播学概论》
[3] 段鹏:《传播学基础》
[4]李苓:《大众传播学通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