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者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基层社会发生作用”。
Ideal type: 从具体事物中提炼出的普遍特质,通过认识而形成的概念。
乡土本色
从基层上去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土是泥土。乡下人离不开泥土
农业和游牧业或工业不同,他是直接取自于土地的...种地的人搬不动土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发生的。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来说的,从人与人的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
1/每家所耕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过分远。
2/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方便
3/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
4/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了相当大的村落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人与人的特色是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人也是从小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礼俗社会VS法理社会
“我们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有得着多说么?“这类话成了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空口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么?”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种办法在陌生人面前无法应用。在我们社会的极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文字下乡
乡土社会是 face to face group直接接触,不用文字不能说是愚的表现
熟人中,我们眉目传情,指石相证。所以不但文字多余,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乡土社会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所以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再论文字下乡
人在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上文讲的是空间阻隔,乡土社会,有话可以见面说清楚,不用求助文字。这片讲时间。
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
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人们的时间就阻隔了。
人靠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断积累自己的经验,而且累积别人的经验。所谓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经验的积累,也就是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所以每个人的当前不仅是他各人过去的投影,也是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
这样的社会,祖先的经历过的后背也会经历。因为大家在同一个环境里,走统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间传授无缺。所以乡土社会,哪用得着文字?
文字确实也不是在基层发生的,最早的文字是庙堂性的。
差序格局
私的毛病在中国比愚和病更普遍的多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拆,分扎得清楚不会乱。....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团体。团队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队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的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统一团体里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P31
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妻子和未成年的孩子。如果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用“家庭”。在中国则很含糊/
为什么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元不清不楚呢?因为我们的社会结构和西洋格局不一样,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P32
每个人网络有个已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地缘关系也是一样。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周围划出去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这个范围大小也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所以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于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撑的社会关系, 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棉续。
要了解西洋“团体格局”社会的道德体系,绝不能离开宗教观念。在象征团体的神的观念下,有两个重要的派生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
“全人类生来都平等,他们有天赋不可夺的权利“
而“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复礼”
从自己推出去,而推的过程里有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
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
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的“爱”的观念----不分差序的兼爱;而且也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
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冲突里更看得清楚。
家族
家庭以生育为它的功能,在开始时就得准备结束。抚育孩子的目的就在结束抚育。
但虽然包括生育功能,但不限于生育功能。
我们的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
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务,性别和年龄组间保持着很大的距离。这是把生育外的很多功能拉入这社群中之后所引起的结果。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两性间的矜持和保留,不肯像西洋人般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格局中养成的性格。
男女有别
中国乡土社会里,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
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面去发展。
礼治秩序
法治VS人治
其实法治也是人依法而治
两者区别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无法”的社会,但是是礼治的社会
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式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就成立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一个变迁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2中不同社会情态中。
无讼
在都市社会中一个人不明白法律,要去请教人,不是可耻之事。但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简直是道德问题。
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利。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大的社会,也不易成为血缘社会。
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
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并不是不发生交易,而是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以相互馈赠的方式。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但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亚当斯密说,“冥冥之中那只看不见的手”会安排个社会秩序给每个为自己打算的人民去好好生活的。
乡土社会中有很多行为我们自以为是用来到达某种欲望或目的,而在客观检讨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行为却在满足主观上并没有自觉的需要,而且行为和所说的目的之间毫无实在的关联。
发表评论